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16)
2023(5625)
2022(4805)
2021(4524)
2020(3853)
2019(8438)
2018(8227)
2017(15177)
2016(8307)
2015(8998)
2014(8941)
2013(8680)
2012(7897)
2011(7063)
2010(7233)
2009(6927)
2008(6715)
2007(5902)
2006(5179)
2005(4760)
作者
(23989)
(20116)
(20080)
(19236)
(12651)
(10014)
(9120)
(7996)
(7763)
(7309)
(6981)
(6917)
(6412)
(6303)
(6187)
(6163)
(5928)
(5758)
(5713)
(5566)
(4987)
(4981)
(4906)
(4638)
(4559)
(4538)
(4465)
(4442)
(4084)
(3991)
学科
(33218)
经济(33197)
管理(22532)
(21420)
(15339)
企业(15339)
方法(14912)
数学(13331)
数学方法(13149)
(10719)
保险(10626)
中国(10314)
(9736)
环境(9698)
地方(8604)
(8036)
(7677)
(7570)
银行(7560)
(7154)
业经(6931)
(6852)
金融(6851)
(6672)
生态(6466)
农业(6447)
(6057)
(5593)
理论(5199)
资源(5159)
机构
学院(114535)
大学(112062)
(44531)
管理(43784)
经济(43484)
研究(39457)
理学(36764)
理学院(36296)
管理学(35556)
管理学院(35371)
中国(33541)
科学(26263)
(23633)
(22620)
(20113)
(19459)
中心(18881)
研究所(18586)
业大(17892)
财经(17499)
(16648)
(15878)
(15290)
农业(15257)
北京(15203)
师范(15156)
(14792)
(14081)
(13994)
(13454)
基金
项目(80235)
科学(62941)
基金(57565)
研究(56934)
(50734)
国家(50354)
科学基金(43078)
社会(35984)
社会科(33990)
社会科学(33975)
(33204)
基金项目(30941)
自然(28791)
自然科(28007)
自然科学(27999)
自然科学基金(27414)
(26844)
教育(25117)
资助(23903)
编号(22233)
重点(18668)
(17067)
(16740)
成果(16515)
课题(16064)
(15881)
科研(15296)
计划(15167)
创新(14962)
国家社会(14604)
期刊
(49675)
经济(49675)
研究(34312)
中国(21456)
学报(18039)
(17021)
科学(16890)
(16372)
(15848)
金融(15848)
管理(13716)
大学(13533)
学学(13032)
农业(12210)
技术(8938)
教育(8932)
资源(8694)
业经(8069)
财经(7768)
经济研究(7274)
(7078)
统计(7003)
(6755)
(6450)
决策(6070)
问题(5923)
科技(5713)
(5603)
理论(5472)
技术经济(5470)
共检索到170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涛  肖彩霞  刘娇  禄鑫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杞麓湖动态演变过程及其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方法】基于1975-2015年8期时序Landsat数据,提取湖泊边界,并解译得到3期流域景观类型分类数据。从湖泊面积、轮廓和质心3个方面对杞麓湖动态演变进行研究,通过划分生态风险采样小区,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杞麓湖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结果】①近30 a来,杞麓湖流域景观结构变化特征明显,建设用地和滩涂湿地面积显著增加,农地、林地和水体面积持续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②近40 a来,杞麓湖处于持续萎缩状态,2015年水体面积仅为面积最大年(1985年)的56.05%;杞麓湖形状体现为连续的复杂变化,以西部和南部的河流入湖口处变化最为明显,东部变化最小;杞麓湖质心主要向东北方向迁移,1975和2015年湖泊质心相距1 242 m;③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流域以较低生态风险为主,所占比为26.75%~35.09%, 1985-2015年生态风险均值由0.957 8增加至1.013 9,流域生态风险趋于恶化。【结论】杞麓湖流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性和异质性,高生态风险主要分布于杞麓湖水体部分,低生态风险主要分布于流域的湖盆之中,其余生态风险主要沿湖盆和湖泊呈块状或带状分布。图6表2参19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云仙  赵磊  陈异晖  余艳红  赵润  杨广萍  
系统梳理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异龙湖)的演变历程,依据湖泊演化阶段、湖泊生态系统发育阶段、流域社会经济特征、湖泊富营养化阶段、水质类别、生态安全水平、主导功能核心导向划分9个湖泊的管理类型,并提出了预防型、控制型、治理型湖泊流域生态安全调控途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郭玉静  王妍  郑毅  刘云根  闻国静  展鹏飞  
为深入了解流域景观演变规律并有效保护高原湖泊,以滇西北剑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5年6期剑湖流域以及1974-2015年8期剑湖湖泊Landsat影像数据,在Arc GIS平台下采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指数,并运用SPSS分析流域景观格局与剑湖景观形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5 a间剑湖流域的建设用地和耕地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 269.27和1 038.42 hm~2,水域和未利用地显著减少,分别减少了93.51和2 664.99 hm~2,林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增加了450.81 hm~2;(2)景观水平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和蔓延度指数增加,分别增加了193个、0.09和0.60,景观多样性指数降低了0.05;(3)剑湖湖泊面积整体呈递减趋势,从1974年的504.47 hm~2减少到2015年的451.72 hm~2;剑湖景观形状指数越来越复杂,金龙河入湖口形状变化尤其剧烈;剑湖湖泊质心向西南偏移,1974-2015年偏移了113.92 m。表明:剑湖流域25 a间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蔓延度不断增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对剑湖景观的演变起主要作用,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变影响湖泊形状及质心的变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樊凯  张建生  裴文娟  杨苍玲  陈运春  余建新  曾维军  
【目的】为了解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更好解决高原湖泊污染。【方法】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分形理论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三大高原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从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景观多样性和均匀程度表现为抚仙湖流域最高,洱海流域次之,滇池流域最低;景观破碎化程度表现为滇池流域最高、抚仙湖流域为中间水平,洱海流域最低。从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稳定性看,洱海流域最好,滇池流域最差或较差;从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稳定性看,抚仙湖流域最好,洱海流域和滇池流域较差;流域内稳定性最好的景观类型是水域,最差的是林地;景观整体稳定性表现为洱海流域最好,滇池和抚仙湖流域较差。【结论】通过研究,摸清了三大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空间结构特征,为研究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云仙  吴学灿  盛世兰  杨硕  
在分析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精神要求,提出了新时期湖泊保护与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期为破解"九湖"流域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尖锐的矛盾,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孙奕  李晖  
滇中高原湖泊区域地理环境是造成湖泊水环境敏感易变的主要原因,湖区快速城市化是加剧湖泊水环境恶化的推动力,滇中高原湖区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高原湖泊区城市景观格局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借鉴组合结构概念模型,从城市景观格局的环境影响识别出发,筛选城市规划环节中对湖泊环境有主要影响的指标,包括城市选址的环境资源安全性、城市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城市用地布局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2008年昆明城市景观格局进行评价的结果为"临界安全",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的不足加剧了湖泊水环境恶化局面;道路总用地规模和路网密度不足导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毅  
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依据相关的史料和碑刻对元以来云南杞麓湖的开发与治理进行探讨。元以来云南杞麓湖的开发历经了3个时期,即元明时期、清至民国时期、建国后至1980年代。杞麓湖的开发包括湖区土地、湖区渔业、湖区水路等。其中,湖区土地和湖区渔业是开发的重点,元明时期设立河泊所戍军屯田、清至民国时期挖海泥造田征收鱼课、建国后至1980年代围湖造田。人类在开发杞麓湖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其的治理,元明时期发现并疏浚落水洞、清至民国时期开挖河道筑堤修沟划片管理、建国后至1980年代疏浚落水洞加强湖泊管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萌  张虎才  常凤琴  李婷  胡京九  段立曾  张扬  
总氮(TN)、总磷(TP)是评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而实验分析中的总氮、总磷含量的测定结果受诸多因素(如水样储存方式、储存时间和氮磷赋存状态等)的影响,易造成分析数据的不稳定性。对于云南典型喀斯特地区湖泊水体氮磷含量分析而言,特别是在采样点距实验室距离远、样品数量多的情况下,不能按实验分析标准要求时间完成分析。该研究针对云南九大高原典型湖泊的特殊性和在大批量样品采集、远距离搬运、实验分析需要一定时间的实际情况,选择3个氮磷含量差异较大的抚仙湖、阳宗海和滇池为研究对象,对采样后样品在低温储存条件下随测定时间而发生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样品TN、TP和溶解态氮(DN)、溶解态磷(DP)含量的变化特征,以确定最佳的实验分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1)采样后即进行氮磷含量分析结果显示:3个湖泊水样氮磷含量差别明显,同时存在状态不相一致,滇池样品中氮磷含量最高,其TN含量为2.44 mg/L,DN含量为1.47 mg/L,占总氮的60%,TP含量为0.13 mg/L,DP含量为0.02 mg/L,占总磷的15%;阳宗海次之,其中TN含量为0.73 mg/L,DN含量为0.60 mg/L,占总氮的82%,TP含量为0.04 mg/L,DP含量为0.03 mg/L,占总磷的75%;抚仙湖最低,其中TN含量为0.32 mg/L,DN含量为0.28 mg/L,占总氮的90%,TP含量为0.02 mg/L,DP含量为0.01 mg/L,占总磷的50%;(2)样品在低温室(3℃~4℃)随着静置时间的增长,TN、TP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说明静置时间对其有影响;其中滇池和阳宗海水样总氮总磷含量降低幅度较大,而抚仙湖较小;(3)样品经过滤后,滇池阳和宗海的水样氮磷含量呈现降低趋势,而抚仙湖则无明显变化。样品储存时间、过滤处理对氮磷含量低的湖泊水样影响较小,对氮磷含量大的湖泊影响较大,尤其是颗粒态氮磷含量较高的样品。由于水样中氮磷存在多种形态,湖泊营养程度不同,在对水样进行氮磷含量测定时,应当考虑水样储存时间和氮磷赋存状态等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凌  赵培飞  李少明  戴敏  蒋亚莲  王丽花  田敏  杨志国  李绅崇  王继华  
【目的】在滇池、洱海、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周边区域,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和种类的选择依据主要为经验。量化这些区域的土壤pH、阳离子交换容量(CEC)、质地(黏粒、粉粒、砂的组分)将有助化肥和农药的精确施用。【方法】对以上湖泊周边土壤随机取样249个,对土壤pH、CEC、质地进行量化、归类、比较并进行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各湖泊周边土壤pH、CEC、质地差异显著。黏粒组分与CEC呈正相关;粉粒、砂的组分分别与CEC呈负相关;黏粒组分权重最大,与CEC的回归方程解释变异最多,R~2=0.54。【结论】对于CEC和黏粒低的土壤,化肥和农药应"少量多次施",对于CEC和黏粒高的土壤应"相对集中施用"。相较洱海东部区域,其西部区域土壤砂与粉粒组分更大,表明在该区域,农药与化肥流失到水体的风险更大。黏粒组分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可以更多地揭示土壤的差异并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土壤CEC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樊胜岳  王贺  
通过对云南省杞麓湖流域的实地调研考察,基于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核心框架,构建实施过程子系统与环境结果子系统的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辅以层次分析法对云南省杞麓湖流域3个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村落环境治理、农田废水循环以及河口湿地建设项目综合绩效分别为0.801 0,0.780 2,0.498 9,对应项目绩效评价分别为优秀、良好、一般。绩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一致,说明该绩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2)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缺失是造成3个水环境治理项目综合绩效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如何体现政策的民主价值、构建可持续运行管理监督体系是改善政策绩效的根本途径。以公共价值为基础框架的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评价不仅涵盖了不同行为主体对不同利益与目标的追求,而且修正了单一环境结果绩效评价造成的误差,使绩效评价更加符合客观现实,并为水环境污染治理绩效评价提供了新视角、新尝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志强  许秀丽  李云良  张奇  
鄱阳湖和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天然通江湖泊湿地,具有不可替代自然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以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Landsat 7为数据源,通过决策树分类及高斯回归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旨在正确认识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为湿地保护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4年,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不明显。从历史演变特征来看,虽然有少部分植被挤占泥滩和水体,但总体上3种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不大。相比之下,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显著下降,水体面积萎缩近14%,植被面积增加约8%。与2000年相比,2014年鄱阳湖植被分布高程下降了1 m多。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是形成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差异性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喻庆国  董跃宇  杨宇明  刘朝蓬  袁磊  李昊民  王四海  
利用ERDAS IMAGINE 9.2处理1957、1974、1989、1990、2001、2006、2011和2012年8个年代的航空和卫星影像,ArcMap 10处理剑湖演变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Fragstats 3.3计算景观指数值,Excel统计景观指数值,采取图、文、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57~2012年剑湖水域面积和形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从驱动因素、驱动方向、驱动速度和驱动过程4个方面分析了剑湖水域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面积和形状时空演变规律。在1957~2012年的55年间,剑湖水域面积呈随着时间变化而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形状呈随着时间变化而日渐复杂的趋势。(2)驱...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闻国静  刘云根  王妍  侯磊  王艳霞  郭玉静  
为探析湖泊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规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以及降低流域生态风险,以普者黑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并以6期(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为基础,基于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损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借助Arc GIS地统计学中的分析方法,对普者黑湖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普者黑流域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地和林地的干扰度较高,建筑用地、园地和湿地的干扰度次之,未利用地的干扰度较小,干扰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贾艳艳  唐晓岚  刘振威  刘德保  杨阳  
以芜湖区段1995、2005和2016年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风险指数和空间分析法,分析研究区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揭示芜湖区段风险状况和城市建设发展对长江生态廊道的影响,旨在为芜湖区段综合风险防范、景观生态管理和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依据。研究表明:1)1995—2016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明显,耕地、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景观优势度降低;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优势度升高,破碎度和分离度降低;湿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破碎度和分离度先增加后减少。2)生态风险时空分析表明,1995年以低、较低和中生态风险为主,2005年以较低、中和较高生态风险为主,2016年以较低和中生态风险为主;空间上,生态风险等级的分布基本以长江为轴向南北两侧呈递减变化,且整体上江南的景观生态风险高于江北。3)各等级生态风险转换类型多样,1995—2005、2005—2016年风险等级由低向高转换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03%、8.05%,由高向低转换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07%、26.76%,即景观生态风险在前10 a、后10 a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寒江  葛大兵  肖智华  
根据景观生态风险的变化规律,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对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1985年、2005年和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利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分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景观格局,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增加,分别增加了13.17万hm2和21.63万hm2;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状况从以较低生态风险和中等生态风险为主发展至较低生态风险、中等生态风险和较高生态风险并存的格局,同时高生态风险区域面积也有所增加;在后期,由于国家在此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加强部分地区的生态保护,低生态风险区和较低生态风险区的面积有所回升;因此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期间,要对区域生态风险进行定期监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