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67)
2023(10825)
2022(9252)
2021(8351)
2020(7043)
2019(16303)
2018(15918)
2017(30509)
2016(16447)
2015(18792)
2014(19073)
2013(19238)
2012(18471)
2011(17117)
2010(17311)
2009(16301)
2008(15792)
2007(14526)
2006(12990)
2005(11427)
作者
(49602)
(41879)
(41640)
(39858)
(26458)
(20350)
(19072)
(16329)
(15850)
(14972)
(14423)
(13975)
(13460)
(13065)
(13021)
(12820)
(12704)
(12063)
(12036)
(11891)
(10552)
(10323)
(10108)
(9738)
(9592)
(9466)
(9262)
(9145)
(8504)
(8489)
学科
(92926)
经济(92855)
(40920)
管理(39784)
(32932)
方法(32311)
数学(28957)
数学方法(28736)
(27341)
企业(27341)
地方(25468)
农业(22143)
中国(21096)
业经(19512)
(17712)
(17197)
(14619)
地方经济(14381)
(12368)
贸易(12362)
(11969)
(11834)
环境(11747)
(11480)
(11343)
金融(11340)
(11009)
银行(10982)
(10522)
(10070)
机构
学院(248435)
大学(246137)
(110748)
经济(108386)
管理(89978)
研究(88845)
理学(76692)
理学院(75727)
管理学(74454)
管理学院(73975)
中国(66773)
科学(53957)
(51470)
(47868)
(47798)
(45685)
研究所(41397)
中心(41198)
(39197)
财经(37545)
业大(37424)
农业(36356)
经济学(35305)
(34553)
师范(34294)
(33654)
北京(32343)
经济学院(31646)
(30918)
(30854)
基金
项目(159450)
科学(124005)
研究(118740)
基金(113540)
(98014)
国家(97114)
科学基金(81890)
社会(76231)
社会科(71836)
社会科学(71814)
(64010)
基金项目(60896)
教育(52983)
(52295)
自然(49976)
编号(49179)
自然科(48678)
自然科学(48663)
自然科学基金(47753)
资助(45263)
成果(40625)
(37147)
重点(35957)
(35001)
课题(34037)
(31982)
国家社会(31342)
发展(30311)
科研(29952)
创新(29930)
期刊
(136280)
经济(136280)
研究(75949)
中国(49318)
(49112)
学报(38907)
(37348)
科学(36138)
农业(32338)
管理(29518)
大学(29451)
学学(27796)
(23885)
金融(23885)
业经(23128)
教育(21981)
技术(21241)
经济研究(21040)
财经(18991)
问题(18367)
(16490)
(14973)
技术经济(13753)
(13544)
资源(12562)
统计(12336)
经济问题(12332)
世界(12133)
(12014)
图书(11920)
共检索到381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乐平  
多元垂直气候环境是滇西北普遍的地理气候特征,当地村民采取多种生计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生计不但是人类生存重要手段,也是维系自然、互生共存的重要纽带。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德钦县茨中村生计模式的研究,试图从生计形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展现生计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和技术发展等因素间关联,证明生计是人类与自然交换能量,维持与社会变迁同步的生存手段。生态环境多样性与生计文化多样性具有内在锲合关系,生计是人类适应环境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永前  
[目的]反贫困最需要做的就是找准贫困的原因,从贫困的根源上着手摆脱贫困。当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扶志与扶智"需要共同推进,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是精准脱贫取得胜利的前提。[方法]文章通过对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8个民族乡镇贫困现状的实地调查,基于调查问卷与关键人群访谈的相关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进行分析,探索云南藏区贫困的根本原因。[结果]对于贫困文化影响严重的民族地区,针对云南藏区的贫困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结论]结合民族地区实际,通过延长国家义务教育前后时段,实施"3+9+3"的15年义务教育工程,解决好教育基础设施及师资问题,对不同年龄段贫困群体开展分类教育,普及基础知识,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打破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思想上的束缚,让贫困群体相信依靠科学技术,通过自身努力在政府的帮扶下战胜贫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启斌  李启明  
蔗糖产业是云南省第二大生物资源产业。随着规模扩张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蔗糖产业组织随之变迁。在回顾变迁的路径、归纳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之后,运用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与博弈分析的方法对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进行了深入的解释、检验与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皓田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全面地被世界经济体系所裹挟,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国家力量的制约与牵引,以及市场经济的渗透,一方面中国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农村传统经济文化结构遭到解构,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基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石羊镇的调查,以其作为中国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的个案,从微观的层面对中国民族经济转型进行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建  景娟  吴健生  蒋依依  张源  
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决策及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这种合理化的评价一直是乡村地理学与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探讨乡村产业结构内涵的基础上,利用产值结构指标、劳动力构成指标和结构变动度指标建立乡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云南省永胜县近20年来产业结构演化进行个案评价。结果表明,永胜县乡村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但还存在自然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利用、三次产业不协调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等主要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合理化。研究同时指出了永胜县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即调整农业发展方向,持续稳定的发展农业;以食品加工业为乡镇企业发展突破口,积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晓波  
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民族文化等具有特殊性,在实现从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新时期特点。民族地区乡村通过发展特色手工业实现乡村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以云南大理周城村为例,通过周城特色手工业(扎染)的分析,从促进社区发展的动力源、组织社会化、功能整合的维度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特色手工业作发展社会学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立新  方子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君  武友德  张磊  陈长瑶  
以云南环洱海乡村聚落为研究区域,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对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区位适宜性等级和分值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论:全区乡村聚落区位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稀少且交通便利的中小型聚落为该区聚落的主体,中心城区影响力在南部聚落区位选择中所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北部,城镇用地对聚落布局区位的影响随着与中心城镇间距离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多数聚落的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南部聚落的区位适宜性分值整体高于北部。根据测度结果,将乡村聚落优化模式分为城镇转化型、优先发展型、特色发展型、引导发展型及弃迁型等5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洪潮  杨新丽  崔明昆  
茶作为一种经济植物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茶起源中国,更因为中国各民族在茶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茶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及其变迁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理州宾川县一个白族村寨——大罗村为例,研究了白族茶文化在待客、婚礼和祭祀方面的变迁。结果表明:①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起源于长辈对晚辈的嘱托而不是待客。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茶文化在待客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繁琐到简化的变迁,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断丧失;②白族的聘礼和婚礼中茶的应用,象征着新人对爱情的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汉白  崔明昆  闵庆文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生态文化村。同乐村的傈僳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根据海拔差异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垂直农业系统。该系统最大程度的利用了自然资源,保证了本民族的基本生活需要。本文应用生态人类学的适应理论,利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同乐村傈僳族的垂直农业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傈僳族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体系。但随着滇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同乐村傈僳族垂直农业系统和传统文化体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只有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垂直农业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艾泽民  
广大农村人口老龄化、乡村衰落、农村凋敝等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这为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彰显新时代"三农"改革发展新成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洪  
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频频出重拳,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并根据中国的特点,正式将土地供应政策纳入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中。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和全国分省区的面板数据分析,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经过十余年的城市(镇)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供应是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具有显著影响?(2)哪些土地供应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有影响?它们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呈现什么样的形式?(3)我国现行的土地供应参与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调控是否有效?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随着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土地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土地供给政策已经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明显影响。在我国特有的政府垄断...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姜海林  申登明  
制度变迁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把制度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并将制度变迁效应从索洛余值中分离出来,分析制度变迁对云南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根据实证分析,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总影响为:在把制度变量引入经济计量模型之后,技术进步率从3.9125%下降到2.3045%,技术进步率下降的部分为1.608%。或者把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总影响看作是:在把制度变量引入经济计量模型之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1.85%下降到24.65%,下降部分为17.2%。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杜亮  何柳  
在近年农村教师招录政策改革的影响下,中国新一代乡村教师呈现出某些比较明显的群体特征。基于云南两个案例县的部分年轻农村教师参与者的质性材料,考察了该群体的社会空间位置的动态影响因素。借鉴布迪厄的不同资本形式及社会空间理论以及双聚焦方法,研究分析了社会阶层、性别和民族等社会结构性因素在乡村教师群体的社会定位过程中起到的制约性作用,同时指出本地家庭和乡土观念等文化因素也对这一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新一代乡村教师的社会定位过程的把握,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该群体目前所处的社会位置,并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变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鲁建彪  
傈僳族社区的经济发展、经济生活的发展和变迁是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与变迁的语境下进行的。但是由于安乐德村的自然条件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相差较大。所以,安乐德村必须在经济发展模式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作出努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