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28)
2023(2641)
2022(2190)
2021(2052)
2020(1784)
2019(3791)
2018(3723)
2017(6603)
2016(3721)
2015(4273)
2014(4116)
2013(4108)
2012(3759)
2011(3409)
2010(3405)
2009(2894)
2008(2868)
2007(2461)
2006(2150)
2005(1895)
作者
(12188)
(10579)
(10350)
(10002)
(6608)
(5306)
(4573)
(4131)
(4027)
(3759)
(3652)
(3528)
(3527)
(3410)
(3301)
(3213)
(2996)
(2995)
(2948)
(2907)
(2761)
(2724)
(2576)
(2421)
(2399)
(2289)
(2288)
(2240)
(2225)
(2149)
学科
(13547)
经济(13534)
管理(7254)
(7073)
地方(6498)
(5718)
(5071)
(4709)
企业(4709)
方法(3984)
农业(3567)
数学(3423)
数学方法(3367)
中国(3265)
地方经济(3049)
(2954)
业经(2885)
(2883)
环境(2829)
(2717)
贸易(2713)
税收(2682)
(2645)
(2591)
生态(2343)
(2126)
(2126)
土地(2057)
资源(2015)
(1728)
机构
学院(51332)
大学(50155)
研究(22790)
(17228)
科学(17163)
经济(16732)
管理(16516)
中国(16223)
理学(13762)
理学院(13466)
管理学(13076)
管理学院(12976)
(12811)
(12447)
研究所(12096)
(10939)
中心(10337)
业大(9990)
农业(9930)
(9148)
(8935)
(8871)
(8283)
师范(8202)
(8051)
(7681)
科学院(7674)
(7633)
研究院(7109)
北京(7011)
基金
项目(39704)
科学(30652)
基金(28526)
(27373)
国家(27224)
研究(25596)
科学基金(21845)
自然(16017)
(15778)
基金项目(15771)
自然科(15536)
自然科学(15531)
自然科学基金(15210)
社会(14967)
社会科(14122)
社会科学(14115)
(13958)
资助(10967)
教育(10607)
重点(9940)
编号(9937)
(9210)
计划(9066)
科技(8561)
科研(7868)
(7829)
(7625)
成果(7518)
创新(7230)
课题(7152)
期刊
(19990)
经济(19990)
研究(14218)
学报(12106)
科学(11181)
(10860)
中国(10454)
大学(8301)
学学(7998)
农业(7421)
资源(5589)
(5270)
管理(5041)
(4695)
林业(4266)
教育(3999)
(3420)
金融(3420)
业大(3302)
(3230)
科技(3158)
业经(3092)
技术(3064)
问题(2944)
自然(2780)
(2769)
地理(2730)
经济研究(2699)
(2526)
财经(2508)
共检索到77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建萌  朱红梅  任菊章  张万诚  
用1959年-2008年云南降水和NCEP/NCAR资料,分析纵向岭谷区北部"春汛"降水典型站点福贡、贡山的气候特征,表明"春汛"降水过程具有雨量多、强度大的特征"。春汛"期间的降水远大于主汛期的降水,3月降水占年降水百分率最大,并且2月、3月的降水比前一个月突增一倍左右,大雨暴雨以上日降水频次远大于主汛期,近50年来"春汛"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不明显,在年际尺度上具有很强的年际震荡,以8年周期较为明显。在年代际尺度上,16年周期较为显著。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形成"春汛"的主要原因是2月-4月对流层低层逐渐增强的南支西风受到南北向地形的阻挡和抬升,在纵向岭谷区北部产生降水。南支西风、南支槽是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旺舟  宋婧瑜  武友德  罗仁波  董锁成  
在分析滇西北纵向岭谷区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特征、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症结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土地资源配置,构建与生态环境相协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生态保育和受损农业生态系统的修复或重建,实现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万诚  万云霞  肖子牛  
对纵向岭谷地区近百年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和冬季降水量第一种主要分布型式呈现出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由于受地形阻隔、通道及地形抬升影响,岭谷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以元江-红河流域为界,东部降水量空间分布减小,西部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增加,其中心在澜沧江、怒江流域摆动,具有经向分布特征;冬季岭谷地区雨量具有纬向分布特征。近百年的降水量变化,年际变化最显著,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3.5年以下的高频振荡时域内,其次是年代际变化,最后是气候态的变化,但冬季的气候态变化并不明显;年降水分布第二模态的气候态变化是3个不同时段中最明显的,其次是夏季降水分布的第二种模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韬  吴绍洪  刘玉洁  戴尔阜  
基于1976-2005年30年的高空气象逐月资料,分析了地表大气水汽含量与实际水汽压之间的统计关系,构建出基于地表水汽压的大气水汽含量气候学计算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计算得到纵向岭谷区各站点的地表实际水汽压;采用ANUSPLIN气象要素插值模型,对站点地表水汽压进行空间化处理,实现地表水汽压的栅格化;最后,将地表水汽压格网数据输入构建的气候学模型,基于GIS地理空间分析平台,得到纵向岭谷区地表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格局,实现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化模拟。讨论纵向岭谷区地表水汽压与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认为纵向山系对水汽输送的东西向阻隔作用导致了地表水汽压与大气水汽含量的东西差异,南北走向深切河谷是季风水汽输送的重要通道;地形的"通道-阻隔"作用形成了大气水汽含量的特殊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绍洪,戴尔阜,何大明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尤卫红  吴湘云  李德俊  
应用三维数据的时间小波变换方法,分析研究了夏季风作用下的纵向岭谷区夏季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的时空特征和规律。结论为:夏季风作用下的云南纵向岭谷区夏季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2年、7年和16年;2年、7年和16年特征时间尺度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区分别与纵向岭谷区的山脉走向一致或正交;与2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夏季降水量表现出了明显的东西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而与7年和16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夏季降水量则分别表现出了一种向西和向东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与2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夏季降水量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南北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而与7年和16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夏季降水量则分别表现出了一种明显向北和向南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家文  张跃彬  余凌翔  赵培方  
关键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世梁  温敏霞  崔保山  富伟  杨敏  
以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为研究对象,考虑地形等相关因子,利用GIS图形叠加分析得到区域道路影响域的范围,进一步统计道路影响域面积与区域面积的比例,探寻道路对区域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并分析其与道路密度、人口密度、村庄数目、生态承载力、平均海拔高度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道路不同等级具有不同的影响域范围,区域道路影响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由省会昆明逐渐向周边辐射减小,红河流域高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流域。在纵向岭谷区东部、北部、西南部部分地区道路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道路影响域比例与平均海拔高度不相关,与道路密度、人口密度、村庄数目、生态承载力相关显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万云霞  张万诚  肖子牛  
利用NCEP/NCAR 1948~2002年月平均比湿、风场以及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纵向岭谷及周围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柱可降水量及其月、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纵向岭谷地区,气柱平均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四季都为南湿北干的分布,夏季可降水量含量最大,冬季最小,云南大气含水量的分布在整体上大致为西北东南向的"凹"字形。纵向岭谷可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反映了纵向岭谷地区南北向通道作用和东西向阻隔作用。夏季可降水量在25°N附近、98.5°E附近以及106°E附近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夏季、冬季纵向岭谷区的可降水量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建军  崔保山  姚华荣  董世魁  
运用A RC I/NFO软件,对纵向岭谷区内典型公路沿线1km、2km、5km和20km缓冲带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扩展强度指数,研究了公路沿线土地变化及公路的扩展效应。研究表明:①各缓冲带内均存在林地向耕地和草地退化的现象;②研究区自然状况完好,林地与草地所占比例之和均超过土地总面积的80%,但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性;③景洪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排序为La2k0m>La5km>La2km>La全区>La1km,保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于景洪,排序情况La1km>La2km>La5km>La全区≈La2k0m;④公路的扩展效应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基本上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琴  刘利文  李俊清  王传华  
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车桑子自然恢复种群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以及车桑子的性别比例和生长速率等特征。结果表明:1车桑子种群随着树龄增加具有从聚集分布格局转变为均匀分布格局的趋势;2车桑子的年龄结构为一个金字塔形,为一个增长型种群,说明车桑子种群更新对该地区的干热气候具有较强适应性;3车桑子高生长速率和径向生长速率达到14.38和2.46 mm·a~(-1),萌蘖数达到5.37,具有速生性;4首次发现车桑子植株具有年际的性别转换现象。上述研究结果说明车桑子能够很好的适应干热河谷区的环境条件,是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优良材料。本研究还能为该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建刚  王学锋  范立张  杨晓鹏  杨鹏武  
利用云南1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求算稳定≥10℃积温,并对积温资料按年代建立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相关联的小网格推算模型,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订正到0.01×0.01°网格点,得出云南5个不同年代细网格积温分布。在此基础上划分7个气候带地理分布图,并分别计算其面积。据此分析,近50年来云南气候带总体上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北热带增加最明显,增幅达到90.2%;而南温带减少最明显,减幅为12.5%。在年代际变化上,1960-1970年表现出热带亚热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加;从1970年后则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快速增加,温带范围减小的趋势,而1990年代以来是气候带变化最大的时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许晖  邓伟升  冯永春  雷晓凌  
品牌生态圈已经在实业界得到高度关注和广泛实践,但关于品牌生态圈的构建及成长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云南白药集团19992015年品牌发展历程分析,探讨品牌生态圈的成长路径及其背后的机理。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品牌生态圈的成长路径可分为聚焦产品核心功能拓展的主打产品族群培育阶段、聚焦核心品牌跨界创新的品牌族群培育阶段、聚焦平台建设的品牌生态圈构建阶段,运行机制包括自修复机制、自分化机制和自适应机制,并由此构建了品牌生态圈成长路径及其机理模型。研究发现:(1)品牌生态圈的本质是自修复机制、自分化机制和自适应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明达  蒋蕾  李双成  
研究目的:揭示云南南部地区20世纪80、90年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以及耕地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应用ArcGIS将研究区域不同时期的土地类型图进行叠加,并将得到的土地覆被变化图进行空间相关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耕地变化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本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变化以林—草及林草—耕地转换为主,耕地分布随海拔、坡度的不同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且耕地分布格局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时空差异。研究结论:本区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及其演变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以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压力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本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萍  李宏波  黄惠  
文章利用云南高原楚雄站、南华站、双柏站1960-2009年近50年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低云量等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常规距平法、3阶多项式拟合趋势法、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其年代际特征及城市气候,同时对楚雄市城市气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在此前,气温一直呈下降趋势,80年代后呈上升趋势。而且城郊对比也是在80年代后越来越明显,这些都说明了楚雄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显著。从年平均相对湿度来看,呈下降趋势,说明城市干岛正在形成,城区年降水量与年平均低云量都有高于郊区的趋势,这些也就说明楚雄市的城市雨岛已经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