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83)
2023(9374)
2022(8409)
2021(8017)
2020(6711)
2019(15635)
2018(15755)
2017(30158)
2016(16681)
2015(18827)
2014(18870)
2013(18675)
2012(17054)
2011(15301)
2010(15050)
2009(13631)
2008(13118)
2007(11114)
2006(9605)
2005(8087)
作者
(49283)
(40715)
(40431)
(38519)
(26205)
(19756)
(18332)
(16186)
(15621)
(14652)
(14188)
(13686)
(12942)
(12877)
(12555)
(12485)
(12390)
(12183)
(11645)
(11590)
(10241)
(9922)
(9852)
(9226)
(9139)
(9091)
(9082)
(8986)
(8257)
(8231)
学科
(62766)
经济(62699)
管理(48001)
(43686)
(36706)
企业(36706)
方法(31033)
数学(26800)
数学方法(26495)
(16446)
(15766)
中国(15533)
(14343)
业经(13866)
地方(13322)
(12168)
理论(11369)
环境(11285)
农业(11177)
(10302)
贸易(10296)
技术(10251)
(9967)
(9674)
(9518)
财务(9458)
财务管理(9444)
(9288)
资源(9055)
教育(9034)
机构
大学(234882)
学院(232552)
管理(95927)
(85083)
理学(84096)
理学院(83144)
经济(83047)
管理学(81579)
管理学院(81168)
研究(77547)
中国(54462)
科学(52415)
(50799)
(40501)
(39850)
业大(38804)
研究所(37011)
(36869)
中心(34425)
(32543)
农业(32308)
北京(31821)
(31496)
师范(31219)
财经(30591)
(28149)
(27890)
(26945)
师范大学(25359)
技术(25189)
基金
项目(169658)
科学(132039)
基金(122186)
研究(121049)
(107742)
国家(106878)
科学基金(91112)
社会(73284)
社会科(69352)
社会科学(69332)
(66959)
基金项目(66230)
自然(62094)
自然科(60513)
自然科学(60501)
自然科学基金(59392)
(56584)
教育(54887)
资助(50258)
编号(50002)
成果(39615)
重点(37797)
(36592)
(35772)
(34990)
课题(33637)
科研(32778)
创新(32596)
计划(31847)
大学(30821)
期刊
(89197)
经济(89197)
研究(63717)
学报(41832)
中国(40748)
科学(37054)
(36334)
管理(33237)
大学(29990)
学学(28050)
农业(26590)
(25556)
教育(25406)
技术(19374)
图书(15860)
业经(15003)
(14452)
金融(14452)
(13720)
财经(13555)
经济研究(13328)
资源(13196)
科技(12386)
理论(12233)
问题(11589)
实践(11584)
(11584)
情报(11346)
(11327)
业大(11236)
共检索到322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奎丽梅  卢义宣  苏艳  曹永生  刘晓利  王丽萍  陈晓艳  杨忠义  
采用GIS、BioDiversity等技术分析了4062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在云南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稻白叶枯病抗性与气候环境因素呈显著相关。稻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从南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逐渐减小,反之增大;随海拔的升高、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反之增大。亚热带是稻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富集气候带。单双季籼稻区和水陆稻区的稻白叶枯病多样性高于其他稻作区,稻作复杂地区稻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较高。发掘了198份值得研究利用的优异的稻白叶枯病抗性资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忠义  卢义宣  苏艳  刘晓利  奎丽梅  杨自华  陈晓艳  曹永生  
采用GIS、BioDiversity等技术,基于云南不同的稻作气候生境条件,分析了4763份苗瘟、4420份叶瘟和4251份穗颈瘟抗性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中的表现,其结果为:①不同气候带对稻瘟病抗性多样性的形成有显著作用;②穗颈瘟抗性多样性在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带低,有随海拔的升高、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反之增大的趋势,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是稻瘟病多样性富聚区域;③稻区内稻类型复杂,稻瘟病抗性多样性就丰富,多样性与稻种类型息息相关。其结果为利用稻瘟病抗性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提供了依据。此外,通过对稻瘟病抗性多样性的分析研究,挖掘了289份值得研究利用的优异的稻瘟病抗性资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文才  章琦  王春莲  
分析了6个籼稻抗病品种(Cuba2301、Cuba2196、Cuba4010、双抗12、双抗18、三江)对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表现和对P1、HB-17和江陵691三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这6个抗病品种均在全育期抗除菲律宾菌系P_2和P_3外的其余12个菌系。这6个抗病品种对3个菌系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受细胞核影响。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这6个品种携有的一对显性基因与IR20或IRBB4中的Xa-4基因等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秦钢  李道远  李杨瑞  梁海福  莫海玲  于松保  唐梅  
以含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近等基因系WBB1为供体亲本,与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稻、粳稻及不育系杂交,分析Xa23基因导入不同遗传背景受体的效应。结果表明,Xa23导入籼稻、粳稻后,F1代显性程度高,达高抗水平;导入不同类型的不育系,F1代达到中抗水平。说明Xa23基因抗性遗传强,导入效应好,为育种上配制含Xa23基因的高抗白叶枯病组合提供了可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安虎  夏明忠  蔡光泽  任迎虹  
通过对四川3个州和3个地区共60多个县的野生荞麦资源进行系统考察、搜集和整理,搜集到分布于四川不同生态环境的野生荞麦8个种、2个变种和2个亚种种质资源313份,植株标本172份,明确了四川野生荞麦资源的种类、特征特性、原生境的多样性和两个主要分布中心,发现了小籽粒草质状硬枝万年荞和红花硬枝万年荞,F.x、F.y和F.z的植物学特征与已命名种不尽相同,可能为新种或新变种(待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开雨  张月雄  刘芳  邱永福  冯家勋  黄凤宽  吴碧球  黎志方  陈勇  韦绍丽  岑贞陆  覃宝祥  韦民航  韦政  李容柏  
培育多抗性基因聚合系可为抗性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通过抗源与不同恢复系和保持系进行杂交、多代回交和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优良的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基因研究,分别获得了基于不同恢复系和保持系遗传背景的抗稻白叶枯病双基因Xa21Xa23聚合系4个,这些抗性聚合系对白叶枯病的表现为高抗;分别获得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的抗性基因Xa21Xa23Bph24(t)聚合系2个和Xa23 Bph24(t)聚合系4个,双抗性聚合系对稻白叶枯病达到高抗水平,对稻褐飞虱的抗性接近高抗水平。结果表明,即使在Xa23表达了高水平抗性的情况下,聚合双基因Xa21Xa23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合系对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储昭晖  
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迄今已经从不同的宿主中分离了50多个抗病基因,其中仅有6个是隐性基因,这些隐性抗病基因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能用广为接受的显性基因的作用机理来进行解释。水稻中已经鉴定32个主效抗白叶枯病基因,其中9个为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秦钢  阎勇  马增凤  陈远孟  秦媛媛  岑贞陆  罗同平  刘驰  张月雄  黄大辉  
为获得抗白叶枯病兼抗细条病抗源,对285份水稻材料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获得对强毒型白叶枯病Ⅴ型表现为抗的材料9份,中抗的7份;对于细条病菌JZ-8菌株,高抗的2份,抗的31份,中抗的为50份;对于细条病菌LZ-4菌株,高抗的16份,抗的68份,中抗的100份;对白叶枯病菌和至少1个以上细条病菌株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的兼抗材料有9份。兼抗材料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其中2份材料含有兼抗基因xa5,其他7份不含该基因,属于另一类型的兼抗性。白叶枯病抗性与细条病抗性无显著相关,细条病不同菌株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桂菊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鉴材料参鉴品种(系、组合)共计35组次,264份,均由湖北省种子公司统一组织,各供种单位提供: 1.2 鉴定方法 1) 稻白叶枯病鉴定。分别于分蘖期及孕穗期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法接种。接种菌株为白叶枯菌Ⅱ致病型的代表菌株KS-6-6和Ⅳ致病型的代表菌株浙173(均由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病圃设在枝江县问安镇宜昌市农科所水稻病鉴圃内。稻白叶枯菌采用胁本哲氏培养基于26~28℃的条件下培养2d,于下午4~6时分别用浓度为3×10~8Cell/ml的菌悬液剪叶30~40片。接种21d后,每品种调查记载20片接种叶的叶长及病斑长度,观察、记载、评级均按全国统一标准进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和平  林兴华  余功新  张端品  谢岳峰  
分析了云南水稻品种堆金子、扎昌龙、毫糯扬和干炸谷对白叶枯病菌系Px061抗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这4个品种所带抗病基因与部分国际上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4个品种对Px061的抗性均受1对相互独立的显性基因支配。干炸谷带有的显性抗病基因与Xa-3等位或相同。堆金子和毫糯扬带有的显性抗病基因分别与Xa-1、Xa-2、Xa-3、Xa-4、xa-5和Xa-14呈独立遗传。扎昌龙带有的显性抗病基因与Xa-4呈连锁遗传,其重组率为(13.3±4.6)%。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雅虹  崔晓芳  王硕  宋从凤  
类似转录激活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TALE)是植物病原细菌通过Ⅲ型泌出系统(T3SS)分泌到寄主细胞中的效应蛋白,其编码基因为tal基因。tal4基因是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PXO99A中19个tal基因中的一个,但其功能未知。本研究通过测定tal4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在寄主水稻上的毒力,对温度、盐、酸碱等胁迫的反应以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来挖掘tal4基因的功能。通过同源交换,对PXO99A中的tal4基因进行敲除,获得了tal4基因缺失突变菌株PXO99Δtal4。将携带tal4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飞  王健敏  孙宝刚  陈晓鸣  杨子祥  段兆尧  
广泛收集云南松地理分布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制作云南松物种的分布现状图,并根据ClimateChina预测模型确定云南松分布区间的气候参数,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度指数(K)、徐文铎湿度指数(HI)、holdridge生物温度(BT)、可能蒸散量(PET)、可能蒸散率(PER)以及单一气候因子如年平均气温(MAT)、1月平均气温(TAV01)、7月平均气温(TAV07)、年降水量(MAP)、>5℃积温(DD5)、>18℃积温(DD18)、极端最高气温(MWMT)、极端最低气温(MCMT)、气温年较差(TD)、年热湿比(AHM)等指标,研究云南松的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亚文  李自超  杨忠义  王象坤  申时全  张洪亮  陈于敏  
以云南省地州和县为单位对 6 12 1份云南地方稻种及其优异种质 6 0多个性状进行多样性和密度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优异资源的富集地区 ,尤其是滇西南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思茅和滇东南的文山共 5个地州 13个县构成了云南稻种多样性中心 ,其稻种的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和民族的多样性息息相关 ,并与哈尼族善制梯田栽培稻谷有一定联系。 (2 )临沧地区不仅是云南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也是丁颖五级分类性状和爪哇稻、光壳稻和普通粳的多样性中心 ;墨江县是云南稻种 40多个性状的分布中心。 (3)云南稻种资源的形态、穗部及籽粒性状、米质性状、抗病虫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高峰  孙万春  宋阿琳  李兆君  范分良  梁永超  
【目的】研究硅对水稻生长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硅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方法】以感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cv.Nipponbare)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接种白叶枯病菌、施硅对水稻干物质累积的影响;接种病菌条件下,施硅与否对水稻叶片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结果】水稻接种白叶枯病菌后,植株地下部和地上部干物重均显著降低,但施硅处理,植株生物量及硅含量均显著升高。施硅处理水稻白叶枯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降低11.83%-52.12%,对白叶枯病的相对防御效果达16.55%-75.82%。叶片感染白叶枯病菌后,β...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忠华  周明国  王建新  叶钟音  
用离体和活体的方法分别测定采自安徽和县和江苏六合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vryzae)菌株对噻枯唑的敏感性。离体条件下,安徽和县菌株和江苏六合菌株的EC_(50)平均值分别是2.56μg/ml和3.10μg/ml;活体上和县菌株EC_(50)的平均值是74.26μg/ml,且有6个菌株的EC_(50)大于300μg/ml,最低抑制浓度(MIC)大于1200μg/ml,六合菌株EC_(50)的平均值为26.2μg/ml。活体上筛选的6个抗约菌株在离体条件下生长速率较慢,菌体的胞外多糖产量和胞外水解酶的活性以及在水稻上的致病性等与抗药性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