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30)
2023(6471)
2022(5395)
2021(4886)
2020(3807)
2019(8604)
2018(8545)
2017(15738)
2016(8563)
2015(9600)
2014(9663)
2013(9649)
2012(9462)
2011(8917)
2010(9102)
2009(8423)
2008(8184)
2007(7365)
2006(6937)
2005(6686)
作者
(26071)
(22072)
(21843)
(20624)
(13859)
(10710)
(9773)
(8575)
(8539)
(7998)
(7559)
(7268)
(7192)
(7163)
(6865)
(6691)
(6386)
(6377)
(6348)
(6274)
(6000)
(5563)
(5283)
(5236)
(5072)
(4989)
(4983)
(4910)
(4627)
(4516)
学科
(44524)
经济(44486)
(22660)
(18120)
地方(18073)
管理(18070)
中国(16147)
农业(13274)
(12616)
企业(12616)
(11424)
业经(11061)
地方经济(10229)
(9266)
方法(9112)
(8079)
金融(8076)
(7838)
银行(7819)
(7735)
数学(7203)
数学方法(7141)
环境(7007)
发展(6962)
(6935)
(6916)
(6735)
贸易(6724)
(6597)
(6383)
机构
学院(126023)
大学(122999)
(52519)
经济(51390)
研究(51039)
管理(42705)
中国(37877)
理学(34818)
理学院(34306)
管理学(33757)
管理学院(33510)
科学(31326)
(27386)
(27028)
(25535)
研究所(24296)
(23456)
中心(22451)
(20809)
(20322)
师范(20124)
农业(19547)
业大(18567)
(18143)
北京(18142)
(17974)
(17659)
财经(17284)
经济学(16097)
师范大学(15883)
基金
项目(77182)
科学(59829)
研究(59456)
基金(52370)
(45400)
国家(44919)
科学基金(37295)
社会(37063)
社会科(34949)
社会科学(34940)
(33224)
基金项目(27355)
(26404)
教育(26253)
编号(25233)
(23880)
成果(21673)
自然(21653)
自然科(21063)
自然科学(21059)
资助(20815)
自然科学基金(20634)
发展(19435)
(19084)
课题(18562)
重点(17848)
(15976)
(15877)
(15089)
创新(14934)
期刊
(71938)
经济(71938)
研究(42509)
中国(33227)
(26952)
学报(20377)
科学(18780)
教育(18709)
农业(18692)
管理(16718)
(16414)
大学(15196)
(14604)
金融(14604)
学学(14003)
业经(13911)
技术(11429)
经济研究(10824)
问题(9505)
(9099)
财经(8529)
图书(8212)
(7410)
世界(6684)
经济问题(6682)
(6597)
农业经济(6478)
(6428)
论坛(6428)
商业(6365)
共检索到2145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大鸣  
从历史脉络来看,云南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区域社会。历史上,尤其是元明清时期,大量的移民来到云南,渐形成今天的“云南人”。云南移民脉络背后,与之并行的是儒学发展脉络,云南的移民史,即一部云南的儒学发展史。元代的规模性移民,使得云南儒学整体性生长;明代持续的移民,云南“汉多夷少”的格局得以形成,云南儒学得以扎根;清代移民规模最大,云南儒学呈现枝繁叶茂的势头。厘清云南移民与儒学发展的关系,也即可以解开云南各民族如何融入中华民族的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天保  
"东亚儒学圈"已是国际儒学研究的焦点。受其影响,寻求儒学文化力的比较优势,已是中国华南及中东部地区调整发展战略的新主题。西南民族地区的儒学建构及其文化力功能相对滞后,亟待深入。就广西而言,重新考察"南传儒学",既是提升区域文化力的必然内容,更是"朝向东亚"、增进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武玉环  
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经过早期传播、中期发展、后期日本儒学形成这三个阶段,使封建时代的日本儒学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日本统治阶级治国的基本思想并逐渐被日本社会各阶层人们所接受,成为日本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思想观念。儒学还对日本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及日本国民的道德观念、民族性格形成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儒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日本历史上对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成为尊王攘夷论的先声和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乔召旗  林郁  张体伟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云南省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经济地位"边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边缘化"特征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农户收入有限,主要由于农户增加收入的渠道少,依然以农业为主;二是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没有解决户籍的基础上,社区较少得到政府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导致农户借贷渠道受阻,发展潜力有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发展小额信贷和增加农户外出务工培训。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背景 1997—07—01,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在经历百年的沧桑和屈辱之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了庆祝和纪念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盛事,本刊特推出本期“人口与发展论坛”,来探讨香港的发展与前景。香港的繁荣与发展、香港奇迹的出现,与祖国内地有着密切的关系。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移民在香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期论坛将着眼于祖国内地去往香港的移民:过去的趋势与特征,香港回归以后带来的影响及前景,移民对香港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等。希望通过这次讨论,能推动对香港的了解,促进对香港人口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芸  陈幼芳  
怒江州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贫困具有明显的地理性特征,特别是在该州生态环境脆弱与经济发展极度落后相耦合的情况下,实施异地开发与生态移民是解决生态和生存这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怒江州实施异地开发与生态移民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制约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付保红  陈丽晖  朱彤  
根据漫湾、大朝山电站移民安置的经验和教训,在云南省高山峡谷区建大型水电站,开发性移民主要应做到:移民安置必须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应尽量外迁农业安置;补偿和开发扶持相结合;正确选择移民安置区;合理确定移民的土地,给移民提供生产基地;统一规划建设适用坚固的住房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为移民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引导和帮助移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统一有效的移民管理体制,实现依法移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冰  宋媛  张体伟  乔召旗  
我国生态移民的迁移形式有自发性移民、政府组织移民和企业参与移民搬迁三种形式。作者以云南省永善县马楠易地扶贫工作为案例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搬迁形式各有优势,其中农户自主搬迁的成效最大,返迁率为零,是一种有效的脱贫形式。政府应对农户自主搬迁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加以规范管理;政府组织搬迁是大规模移民的主要形式,但应尽量减少直接的行政行为;目前企业尚未形成独立承担搬迁的条件,然而在配合政府组织、接收、安置大规模移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潜力,政府应明确自身与企业间的职能和职责关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应世昌  
当前,席卷全球的移民浪潮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美国是各国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上述现象在美国尤为突出。研究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分析探讨美国移民的规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康宁  
本文通过紫云县环境移民样区的研究,指出了环境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区要立足开发式扶贫,建全“造血”功能,实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走生态农业的道路,确保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永飞  施国庆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定量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文章将生态足迹法的计算模型应用到水库移民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云南糯扎渡水电站S安置区为案例,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状况,提出改善该安置区生态赤字的措施。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税贞建  
从中国引入的封建儒学教育,是古代越南社会最为重要的教育方式。自近代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以来,在其殖民统治下,经由拉丁越南文取代汉字,建立法式学校,儒学教育的改造,新学的破灭,以及以法国教育制度取代儒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的嬗变,古代越南的儒学教育最终走向了末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松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基于儒学智慧理解课程意味着走出德性与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本质理解为"道德创造性"。儒学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方法论。至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的"体验形上学"既可成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论。这意味着"课程即分享"的中国传统课程观可以在21世纪显露生机。而儒学精神的寻找与重建需要走向日常生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文焕  
儒学是二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社会思潮,而且影响到后来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跨出古老的万里长城的故乡,在日本、朝鲜、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二千多年来,崇儒的朝代很多,批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褒它也好,贬它也好,儒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