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4)
2023(1765)
2022(1705)
2021(1671)
2020(1767)
2019(2968)
2018(2966)
2017(5256)
2016(3304)
2015(3603)
2014(3486)
2013(3618)
2012(3543)
2011(3189)
2010(3115)
2009(2832)
2008(2651)
2007(2171)
2006(1860)
2005(1560)
作者
(12282)
(10318)
(10228)
(9751)
(6814)
(5325)
(4581)
(4097)
(4047)
(3857)
(3556)
(3550)
(3513)
(3447)
(3386)
(3298)
(3130)
(3061)
(3020)
(3018)
(2924)
(2785)
(2690)
(2416)
(2379)
(2371)
(2350)
(2270)
(2270)
(2250)
学科
(11251)
经济(11245)
地方(7016)
(6114)
(5011)
(5005)
农业(4401)
管理(4039)
方法(3719)
数学(3490)
数学方法(3456)
地方经济(3029)
中国(2595)
业经(2587)
环境(2284)
(2041)
(1948)
企业(1948)
资源(1902)
农业经济(1901)
(1804)
土地(1727)
生物(1666)
(1622)
(1606)
生态(1581)
虫害(1580)
及其(1568)
病虫(1463)
病虫害(1463)
机构
学院(44072)
大学(42073)
研究(19931)
(19920)
科学(17543)
农业(16141)
业大(13756)
(12656)
(12633)
(12508)
中国(12313)
管理(12219)
经济(12207)
研究所(11924)
农业大学(10721)
理学(10659)
理学院(10397)
管理学(9963)
管理学院(9904)
中心(8859)
(8701)
(8636)
(8430)
(8164)
实验(8118)
(7904)
实验室(7860)
科学院(7520)
重点(7420)
(6928)
基金
项目(35925)
科学(26003)
基金(23643)
(22653)
国家(22452)
研究(20527)
(20049)
科学基金(17781)
自然(14119)
(13793)
自然科(13713)
自然科学(13697)
自然科学基金(13409)
基金项目(13241)
社会(10863)
科技(10483)
社会科(10139)
社会科学(10132)
计划(9861)
资助(9637)
(9401)
教育(8857)
重点(8854)
(8806)
编号(7694)
(7381)
科研(7368)
(7303)
专项(7257)
创新(7007)
期刊
(18832)
学报(16556)
(16142)
经济(16142)
农业(13199)
科学(11701)
中国(11098)
大学(10897)
学学(10698)
研究(8921)
(6978)
业大(5801)
农业大学(5114)
(4325)
林业(4209)
资源(3975)
中国农业(3727)
自然(3506)
科技(3465)
业经(3403)
管理(3043)
技术(3009)
自然科(2914)
自然科学(2914)
(2778)
教育(2758)
科技大(2450)
科技大学(2450)
农林(2436)
(2436)
共检索到65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艳丽  胡先奇  鲁绍凤  罗文富  RYU K Y  肖浪涛  
利用11个分别含有单抗性基因R1~R11及1个不含抗性基因的1套鉴别寄主,对2003~2005年采自云南省10个县市26个采集点的11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6个菌株的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3.4.6.8.10.11,占所测菌株的28.69%,主要分布在寻甸、丽江、昆明;其次是3.4.10,发生频率为13.11%,主要分布在镇雄;然后是3.10,发生频率为10.66%,主要分布在宣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曹继芬  孙道旺  张永妹  杨明英  赵志坚  
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分离自云南省马铃薯产区昭通、曲靖、大理、昆明和玉溪等地的晚疫病菌对新型杀菌剂氟吗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吗啉对云南省晚疫病菌的抑菌活性较高,50个菌株均为氟吗啉敏感菌株,EC_(50)值分布于0.07430.2934μg/m L,平均EC_(50_值为(0.1638±0.0420)μg/m L,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3.95倍。分离自昭通的晚疫病菌菌株对氟吗啉最敏感,曲靖和大理的菌株次之,昆明和玉溪的菌株敏感性最低,但各地晚疫病菌对氟吗啉的EC50值无显著性差异。测定的马铃薯晚疫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志坚  何云昆  李成云  张志铭  朱杰华  李先平  邓纪新  
将一批分离自楚雄、大理、昆明、曲靖、宣威等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在利马豆 V8 琼脂培养基上与 A1 交配型标准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 47 个菌株中出现了10 个 A2 交配型菌株。亲和性菌株交配时产生大量具有典型特征的有性结构。对卵孢子、穿雄生的藏卵器以及雄器的形态特征和大小进行了描述。这是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中存在 A2 交配型菌株的首次报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彦卿  秦宇轩  朱杰华  王鹤  耿硕  吴婧莲  杨志辉  
【目的】对中国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生理小种的毒力基因进行测定与评价,为抗晚疫病育种策略制定以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指导。【方法】利用11个含有单显抗病基因的一套鉴别寄主,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在采自2006—2008年中国6个省份的5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中,共测定出30个生理小种。所测的30个生理小种均为含多个毒力基因的复合小种,其中含有5个以上的毒力基因的小种有25个,约占83%。还发现3个菌株可以克服所有已知的R1—R11等11个抗病基因的"超级毒力小种"。【结论】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数目不断增多,其组成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军  屈冬玉  巩秀峰  姚裕琪  梁德霖  康振生  
为了了解和探讨我国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表现型多样性,对1997~1999年和2002~2003年采自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区的3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交配型均为A1,A1交配型在被测菌株中占绝对优势;在38个内蒙古供试菌株中,共发现1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其中以小种3a.3b.4.7.10,1.2.3a.3b.4.5.6.7.8.9.10.11和3a.3b.4.6.7.10发生频率较高,分别占被测菌株的21.05%,13.16%和10.53%,并且发现能克服全部12个抗病基因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株5株,占被测菌株的13.16%,但菌株中克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亚红  霍超  曹继芬  周叆春  陈莹  张君  王德海  赵志坚  
【目的】旨在了解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和侵染规律,为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预警准确率及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9年云南省大春作、秋作及冬作马铃薯产区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利用晚疫病CARAH预测模型,对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侵染循环、危害程度和防控策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云南省大春马铃薯晚疫病呈现出由滇东北、滇中再向滇西北逐步发病的规律。滇东北大春作马铃薯产区大关、彝良和镇雄等地发病较早,通常4月下旬至5月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70~130次侵染;滇中和滇西北大春作马铃薯产区6月中下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40~70次侵染;秋作马铃薯产区,一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25~48次侵染;冬作马铃薯产区,播种后一般翌年1月上旬至中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4~13次侵染。【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和侵染规律。大春作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最重,由滇东北向滇中、滇西及滇西北产区逐渐减弱;不同季节的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显示大春>秋作>冬作,大春和秋作马铃薯是云南晚疫病防控的重点;云南省生态类型多样,马铃薯不同产区种植节令各有不同,各季节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侵染危害复杂,需结合各地种植的品种抗性,因地制宜地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及科学防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洪浩  彭化贤  席亚东  王晓黎  刘波微  
【目的】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四川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及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结果】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为主,占测定菌株的62.5%,A1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8.8%和18.4%,A1交配型菌株集中在九龙县和普格县。192个菌株中共测定出55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99.48%的供试菌株含有多个毒力基因。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发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包含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6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继峰  朱小琼  国立耘  周洪友  
研究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组成及对3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为生产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依据。2008年从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主产区分离9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中,测定其交配型,结果表明,82株为A1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87.2%;8株为A2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8.5%;4株为A1A2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4.3%;13株为自育型,占被测菌株的13.8%。其中,在呼和浩特地区有7株A2交配型,在乌兰察布有1株,说明在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均存在A2交配型。94个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表明,表现高抗的占91.49%,中抗占8.51%,没有发现敏感菌株。同时发现甲霜灵可刺激某些抗性菌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志坚  曹继芬  杨明英  孙道旺  李先平  杨万林  
【目的】检测不同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基因型的特征,揭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进化潜能和演替。【方法】用已开发出来的微卫星标记(SSR)对云南省23个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在两个SSR位点Pi4B和Pi4G上共检测到8个等位基因,占优势的等位基因是218和161,基因频率分别为84.02%、32.52%。在分析的235个云南晚疫病菌菌株中,检测到18个不同的SSR基因型,其中8个新的SSR基因型谱系H-03、H-04、H-05、H-06、H-07、I-01、J-01和K-01被首次检测到;SSR基因型D-03、D-05、H-01和H-05是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优势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缪云琴  孟然然  唐唯  杨仙  李灿辉  
晚疫病是云南省马铃薯第一大病害,近年在云南省种植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从1998年发现晚疫病菌的2种交配型以来,有性生殖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文章以2010年来自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86个晚疫病菌菌株为材料,以对峙培养检测法检测结果为准,比较分析了CAPs标记和A2特异性DNA片段扩增方法的准确性。研究证实了2种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均可以准确检测出晚疫病菌A1和A2交配型,但不能区分A2和A1A2交配型。A2交配型占总菌株的82.56%,在云南省所有马铃薯主产区都存在,已成为云南省晚疫病菌群体中的优势交配类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波微  彭化贤  席亚东  何俊蓉  
2003~2007年,采用离体叶片测定法,利用Black等生理小种与鉴别寄主基因型关系对四川省9个市县的241个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测定;对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①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由11种类型组成,即为3,4号、3号、4号、1,3,4号、2,3,4号、2,4号、2,3号、1,2,3,4号、1,2号、0号和2号。优势种群为3,4号小种,占53.53%,次优势种群为3号小种和1,3,4号,分别占18.67%和10.79%。②新都区、彭州市和什邡县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较复杂,有6~7种生理小种类型,而昭觉县、普格县、茂县和彭山县生理小种组成简单,只有3,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桑月秋  杨琼芬  刘彦和  卢丽丽  李文娟  周俊  谢开云  隋启君  
通过调研云南省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和周年生产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马铃薯是云南省主要的优势农作物之一,分布在16个州市的128个县市区,总种植面积48.58万hm2,总产量950.8万t。以曲靖市、昆明市和昭通市为主产区,3个主产市的生产面积和产量分别是34.78万hm2和762.1万t,占全省的71.6%和76.4%。全省10大马铃薯主产县生产面积为25.92万hm2,总产量547.6万t,分别占全省的53.4%和57.6%。从周年分布状态来分析,大春马铃薯主要集中在宣威市、会泽县、镇雄县和昭阳区等县(市)种植,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6.1%和66.3%;小春马铃薯主要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云昆  赵志坚  李云海  张仲凯  李先平  邓纪新  
从云南省曲靖、宣威、开远、峨山、江川、昆明等6 个县、市采集的马铃薯青枯病典型病株中分离到57 个菌株,对番茄和马铃薯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并研究了它们对3 种双糖和3 种己醇的氧化能力和其他一些生理生化反应。试验初步证明,云南省马铃薯青枯菌存在3 个生物型,供试的大部分菌株属于生物型Ⅲ(17/57)和1 个新生物型(31/57),少数菌株属生物型Ⅴ。首次发现云南省马铃薯青枯菌存在复合侵染的现象,即:不同生物型的青枯菌侵染同一马铃薯植株。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英华  国立耘  梁德霖  朱小琼  
1997— 2 0 0 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菌并进行了交配型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为 :采自内蒙古的 14 3株菌中有 14 0株是典型A1交配型、3株是可自育的A1交配型 ;采自甘肃的 4 1株菌中有 4 0株是典型A1交配型、1株为可自育的A1交配型 ;二省都未发现A2交配型。表明内蒙古和甘肃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以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对甲霜灵 (metalaxyl)的敏感性测定显示 :内蒙古菌株中有 5 0 .8%表现高度抗性、4 2 .5 %表现中度抗性、只有 6 .7%表现敏感 ,说明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普遍对甲霜灵具有了抗性 ;甘肃的菌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军  屈冬玉  巩秀峰  姚裕琪  梁德霖  康振生  
为了解和探讨我国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基因型多样性,对1997~1999年和2002~2003年采自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区的4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了线粒体DNA单倍型和AFLP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均为Ⅱa型,说明Ⅱa型可能是目前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主要类型,同时病菌群体结构为新的群体结构;所有供试的4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可划分为17种AFLP基因型,平均每2个菌株为1个特有的基因型,17种基因型分布于3个组中,菌株的亲缘关系与病菌的地理来源、采集年份无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