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13)
- 2023(10534)
- 2022(8752)
- 2021(8089)
- 2020(6462)
- 2019(14691)
- 2018(14043)
- 2017(26515)
- 2016(14367)
- 2015(15410)
- 2014(15491)
- 2013(15367)
- 2012(14612)
- 2011(13351)
- 2010(13424)
- 2009(12204)
- 2008(11972)
- 2007(10623)
- 2006(9664)
- 2005(8875)
- 学科
- 济(66521)
- 经济(66465)
- 业(33798)
- 管理(32564)
- 地方(24556)
- 企(23342)
- 企业(23342)
- 方法(21668)
- 中国(21527)
- 农(20587)
- 数学(17910)
- 数学方法(17683)
- 业经(15853)
- 农业(14750)
- 学(13537)
- 地方经济(12782)
- 财(11829)
- 发(11632)
- 融(11292)
- 金融(11290)
- 制(11086)
- 环境(10957)
- 银(10918)
- 银行(10901)
- 行(10689)
- 贸(9859)
- 贸易(9845)
- 技术(9598)
- 易(9388)
- 理论(9226)
- 机构
- 学院(203855)
- 大学(198748)
- 济(80216)
- 研究(78506)
- 经济(78227)
- 管理(71299)
- 理学(60237)
- 理学院(59317)
- 管理学(58060)
- 中国(57763)
- 管理学院(57672)
- 科学(51396)
- 京(43983)
- 所(41154)
- 农(40842)
- 研究所(37498)
- 财(36722)
- 中心(35430)
- 江(33198)
- 业大(32326)
- 农业(31864)
- 范(31835)
- 师范(31485)
- 院(28736)
- 省(28679)
- 财经(28234)
- 北京(27905)
- 州(27178)
- 经(25501)
- 师范大学(25378)
- 基金
- 项目(137504)
- 科学(108223)
- 研究(98174)
- 基金(97530)
- 家(86766)
- 国家(85993)
- 科学基金(72839)
- 社会(62283)
- 社会科(59135)
- 社会科学(59117)
- 省(58902)
- 基金项目(52479)
- 划(47430)
- 自然(47364)
- 自然科(46226)
- 自然科学(46211)
- 自然科学基金(45338)
- 教育(43773)
- 资助(39565)
- 编号(38332)
- 发(36492)
- 重点(31763)
- 成果(30131)
- 课题(28879)
- 发展(28868)
- 部(28467)
- 展(28391)
- 创(28183)
- 创新(26440)
- 计划(26200)
共检索到319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戢晓峰 张力丹 陈方 崔梅
分别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可达性模型,对自驾游发展水平和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并以云南省为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呈现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趋势,其中,最短时间可达性为玉溪市(5.5h),最长时间可达性为迪庆藏族自治州(10.26h)。2自驾旅游流网络主要呈现放射状,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基点辐射式结构,节点连接性弱,网络结构松散。3云南省自驾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特别是迪庆、德宏与西双版纳等地呈现低度耦合、低度协调。总体来看,云南省交通网络与自驾游尚未形成相互协调,交通对自驾游的支撑与促进作用未充分发挥,且部分区域的交通网络仍不能满足自驾游发展的需求。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秀秀 叶持跃 林雄斌 李加林 高兴川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来临,居民旅游出行模式与旅游空间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推动"交通模式—旅游结构"的互动发展变得日益重要.通过研究青海省106个A级景点和43个自驾车营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交通可达性,分析县域等时圈内自驾车营地与A级景点的协调程度,划分不同等级协调性区域,进而采用空间关联方法来分析青海省旅游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以西宁市为核心集聚分布,景点和营地分布空间格局演变的方向逐渐向南部和西部发展,沿交通网高核密度区形成旅游廊道,全省A级景点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2.47h,自驾车营地平均可达性时间为3.35h;②自驾车营地与A级景点的耦合协调性与可达性程度呈现区域一致性,中低可达性区域的耦合协调性较低;③自驾车营地和A级景点可达性呈较强空间集聚格局,冷热点区以西宁市区为兔形之首呈现中心—外围结构,由核心热点区逐渐过度到外围冷点区,推进自驾车营地建设向南部和西部通道扩散.为了增强全域自驾旅游可达性,提升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的协调程度,应注重中低可达性区域自驾车营地分期规划建设.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静 贾垚焱 李亚娟 于洁 王蓉
基于游客出行轨迹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交通结构已成为研究交通可达性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通过筛选、挖掘网络游记文本中的时空信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可达性模型、耦合模型等,以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黔东南州为例,分析了州内自助游网络结构特征与州内交通可达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州内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为民族地区自助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通过网络游记数据挖掘,州内自助游旅游节点主要有27个,且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经过的县(市);2)黔东南州自助游网络整体密度较低,边缘与核心节点联系较弱,互动性差,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出不均衡性;3)27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最短出行时间179.67分钟,其中肇兴侗寨可达性最佳,加车村及加榜梯田可达性最差;4)旅游节点与所在县(市)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较低,其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存在一定错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向阳 穆学青 明庆忠
基于旅游经济与交通两大系统共选取12个指标,构建了测度两者耦合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功效法的结合测度了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与交通综合发展得分,应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态势。研究发现:(1)旅游经济与交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区际差异,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聚分为旅游经济发达区、较发达区、一般区和落后区,旅游经济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滇中、滇西北为旅游经济增长极核,以周边市州等次旅游经济梯度区域为辅助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2)交通发展聚分为交通优势区、较
关键词:
旅游经济 交通系统 空间耦合态势 云南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陆保一 明庆忠
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DEA模型、熵值赋权法、旅游发展强度指数及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6年云南省旅游发展效率与强度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6—2016年,云南省各州市旅游发展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变化均呈现出先增长后稳定的特点,规模效率的提升是促进综合效率增加的主要因素;(2)云南省旅游发展强度主体发展类型为上升型,旅游产业发展逐步由区域非均衡状态转向相对均衡状态,逐渐形成了以昆明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3)云南省旅游发展效率与强度的协调发展程度持续提升,区域耦合协调的"极化效应"逐步减弱,其空间分布格局也由以昆明为核心的"单极核心"空间布局向以昆明、丽江为核心的"双极核心"空间布局转变。
关键词:
旅游效率 旅游强度 时空耦合 云南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向阳 穆学青 明庆忠 丁正山
以典型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地,基于高德交通大数据、电子地图POI等多源数据,通过构建综合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概念模型,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和Tobit模型,从时空视角审视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协调空间分异特征及不同交通服务功能对旅游强度的贡献效应。结果表明:(1)2006—2016年,云南省各州市综合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协同效应逐渐凸显,协调主导类型由"濒临失调型"跃迁为"初级协调型"。(2)综合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强度协调度总体格局呈"中部高,东西两侧和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布局态势,且东西分异剧烈,南北变化相对平稳;区域差异特征呈现"滇中>滇东南>滇西南>滇西>滇西北>滇东北"俱乐部趋同空间态势;不同交通方式与旅游强度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3)公路、铁路、航空对旅游强度的贡献效应表现为"航空运输>公路交通>铁路交通"的不均衡特征;旅游地居民收入、旅游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均对旅游强度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但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旅游强度提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秋菊 梁思贤
文章以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利用网络游记与照片两种"数字足迹",研究入滇自驾车旅游客流的时空特征,并与一般入滇旅游客流的特征进行比较,为应用新数据方法研究旅游流时空提供参考,同时丰富时空二元视角下的自驾客流研究成果,也有利于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与管理。研究结果显示:(1)自驾客流出游时间分布集中度较高,黄金周及寒暑假内容易出现客流高峰,与一般入滇客流的时间特征基本保持一致。(2)客源地空间分布上,一则呈现近域性显著、东部集中性明显;二则自驾客流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不明显,空间使用曲线出现多次波动,客源地分布与国
关键词:
数字足迹 自驾 旅游流 时空特征 云南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正华 刘芳
基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机理分析框架,以碳排放概念为切入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2008—2019年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探讨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1)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上逐年稳步增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从小幅度波动到稳定向好的演变特征;(2)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表现为从“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的逐级向好发展;(3)从相对发展状况来看,二者呈现出从旅游业滞后—同步发展—生态环境滞后的演化历程;(4)系统协调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向;能源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为正向影响。
关键词:
旅游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正华 刘芳
基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机理分析框架,以碳排放概念为切入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2008—2019年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探讨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1)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上逐年稳步增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从小幅度波动到稳定向好的演变特征;(2)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表现为从“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的逐级向好发展;(3)从相对发展状况来看,二者呈现出从旅游业滞后—同步发展—生态环境滞后的演化历程;(4)系统协调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向;能源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为正向影响。
关键词:
旅游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宛青 肖钊富
茶文旅协调发展是促进农文旅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云南30个茶叶重点县的茶文旅产业数据,对其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表明:云南30个茶叶重点县的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茶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排前6位的依次是景洪市、腾冲市、思茅区、澜沧县、勐海县、勐腊县;茶文旅三系统和三类双系统呈现不同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其中,茶-文化-旅游三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濒临失调情况居多,但景洪市、腾冲市、思茅区、澜沧县达到了中级协调;旅客周转量、茶产业政策、茶叶专业合作社、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等市场、政策、技术方面的因素对耦合协调发展有极大影响。据此,各县需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茶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雁琴 陈静 邱康权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份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对五大维度的互动协调状态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五大维度中共享和绿色维度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而协调和创新更具发展潜力;省份层面,从东到西五大维度发展实力表现为集中—分散—较分散的降低态势,五大维度发展潜力为逐渐扩散的增大趋势;五大维度耦合协调水平不断升高,从2009年的低水平失调状态升级为2019年的初步协调状态;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间差距是省域旅游业五大维度耦合协调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且总体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树红 吴肖芳 刘玉清
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蓬勃发展,但发展的背后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转变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成了必然的选择。本丈阐述了生态旅游的概念,总结了生态旅游的特征,分析了云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最后针对云南省的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云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旅游 云南省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刚 敖丽红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公民可支配性收入逐年递增,自驾车旅游也随之持续升温,但目前自驾游产业及其相关领域联动问题研究较少。从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规划角度看,在开发自驾游产业时,要统筹考虑自驾游产业与旅游景区间联动问题,这对双方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亚娟
提高旅游资源供需耦合效率是增强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评价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为研究对象,量化分析了2007-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旅游资源供需耦合效率。结果显示,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供需耦合效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上海市耦合效率提升最为明显。交通可达性是提高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供需耦合效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高铁网络密度的不断提高,其带来的边际影响正逐渐扩大。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进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全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旅游资源 供需耦合 长三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依依 成升魁 王仰麟 彭建 张源
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等方法,构建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定量评价全县2001年生态持续性状态及其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持续性在总体上处于可持续性强的状态,说明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受社会经济、旅游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状态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丽江县生态持续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丽江县生态持续性的空间分异分析表明,游客的空间集聚导致生态需求的空间集中,丽江县主要景区周边区域的生态持续性状态相对其他区域较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