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43)
2023(7181)
2022(5887)
2021(5641)
2020(4851)
2019(10955)
2018(11290)
2017(20737)
2016(11689)
2015(13352)
2014(13670)
2013(12840)
2012(11548)
2011(10443)
2010(10885)
2009(9963)
2008(9531)
2007(8468)
2006(7381)
2005(6644)
作者
(36538)
(30384)
(30369)
(29062)
(19349)
(14871)
(13609)
(11938)
(11728)
(11178)
(10524)
(10271)
(10108)
(9836)
(9633)
(9458)
(8967)
(8838)
(8774)
(8745)
(7785)
(7700)
(7563)
(7055)
(6953)
(6783)
(6738)
(6603)
(6378)
(6255)
学科
(43513)
经济(43464)
管理(29953)
(24432)
方法(19861)
(19364)
企业(19364)
数学(17750)
数学方法(17235)
(13421)
(12791)
地方(11592)
中国(11369)
环境(10402)
理论(9170)
业经(8932)
(8853)
农业(8518)
(8137)
(7344)
(7273)
(7071)
生态(7069)
(6708)
贸易(6703)
(6620)
金融(6611)
(6572)
银行(6528)
(6462)
机构
学院(162781)
大学(158766)
研究(59153)
管理(57655)
(55724)
经济(54246)
理学(49139)
理学院(48500)
管理学(46968)
管理学院(46707)
中国(42410)
科学(42026)
(36632)
(35179)
(32332)
业大(31191)
研究所(29980)
农业(29215)
中心(26548)
(25610)
(25330)
北京(22211)
(22158)
技术(21932)
(21900)
(21787)
师范(21607)
(20925)
财经(19551)
农业大学(19212)
基金
项目(115578)
科学(87927)
基金(79911)
研究(78646)
(73348)
国家(72840)
科学基金(60028)
(48926)
社会(45936)
社会科(43346)
社会科学(43332)
基金项目(41899)
自然(41757)
自然科(40649)
自然科学(40634)
(40600)
自然科学基金(39794)
教育(36715)
资助(33961)
编号(32106)
重点(27109)
成果(25345)
(25016)
计划(24340)
课题(24027)
(23456)
(22967)
科技(22588)
科研(22162)
创新(22041)
期刊
(64339)
经济(64339)
研究(42408)
中国(35879)
学报(34725)
(34211)
科学(29037)
大学(24982)
学学(23970)
农业(23816)
管理(21097)
教育(20603)
(18857)
技术(15677)
(13223)
业经(11820)
(11800)
金融(11800)
业大(10819)
(10163)
经济研究(9631)
统计(9556)
林业(9469)
资源(9415)
科技(9216)
财经(8891)
(8708)
农业大学(8638)
问题(8147)
决策(7809)
共检索到241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从党  李刚华  李贵勇  夏琼梅  邓安凤  王绍华  刘正辉  凌启鸿  丁艳锋  
水稻叶龄模式是根据叶龄进程准确诊断各器官生长的进程,确定生长指标,制定生产措施的栽培模式。随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扩大应用,叶龄模式的重要性日益突现。为了准确诊断云南省立体气候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指标,研究了海拔900~2240 m稻区的主栽品种的总叶片数(LN)和伸长节间数(sn),不同海拔稻区同一品种的总叶片数和伸长节间数的变化情况,以及同一生态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总叶片数和伸长节间数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省籼稻品种的总叶片数在16~20叶,伸长节间数在5~6节,粳稻品种总叶片数在11~16叶,伸长节间数为4~5节。随着海拔的升高,籼稻品种的叶片数增多,而粳稻品种的总叶片数减少;有的品种伸长节间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惠民  王文富  樊永言  
云南省的立体农业可包括滇东高原、横断山地和金沙江中游三个地域分异部分。兼有水平垂直带特征。具有高寒、中暖和低热三个气候层次;平坝、半山和山地三种地貌类型。三个地域分异的立体农业是区域开发的基础。中暖层的平坝地区是全省主要粮、油、莱基地;低热层的半山区为全省热作热林集中地区;高寒层的山区应积发展林牧业和药材以保护山地为主。利用、开发、保护自然资源,能促进立体农业持续稳定增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晓梅  张巫军  丁艳锋  王绍华  李刚华  
云南稻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态类型多样。根据云南省24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3-11月气象数据分析,将云南稻区划分为海拔>1700 m的高海拔粳稻区、1500 m≤海拔≤1700 m的籼粳稻交错区和海拔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佳美  刘智全  钟瑾  王天威  王相权  孙昌荣  高树琴  潘庆民  
发展生态草牧业是我国新时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南方草山草坡可利用面积约4.7×105 km2,具有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牧草生长期长、生产力高,蕴藏着巨大的生态草牧业发展潜力。同时,南方草山草坡地形复杂,植被和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但是,迄今对南方草牧业模式的探索较少。为此,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开展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工作,根据不同海拔的气候和植被特点,探索适合云贵高原不同海拔的草山草坡草牧业发展模式。得出:在高海拔(2 500 m以上)地区,发展以放牧为主的草牧业模式;在中海拔(1 500~2 500 m)地区,发展放牧与舍饲结合的草牧业模式;在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发展以舍饲为主的草牧业模式,从而在云贵高原形成生态草牧业立体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南方草山草坡发展生态草牧业需进一步考虑草畜平衡、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政府+企业+农牧户"模式的推广,以期为南方草山草坡生态草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兰芳  杨云亮  姬广海  白学慧  
选取云南水稻白叶枯病菌优势小种的代表菌株41个,利用从258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的24条引物对其DNA进行多态性分析.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优势小种间遗传差异较大,菌株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态性,在不同的相似水平下可分为不同的遗传组群.水稻白叶枯病菌优势小种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且遗传组群与小种间有对应关系,遗传距离为0.2时可以将41个水稻白叶枯代表菌株分为10个遗传相似组,其中第2、8、10组为主要组群,第2组包括14个菌株,主要为7号小种;第8组有9个菌株,全部为8号小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熊艳  王平华  何晓滨  李庆龙  孔令郁  徐红  
通过对云南省303组水稻试验结果总结分析,建立水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并测算水稻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以极低、低、中、高、较高5级划分标准,氮地力养分丰缺指标为250 mg/kg,磷地力养分丰缺指标为40 mg/kg,钾地力养分丰缺指标为150 m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水稻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40~100 mg/kg,有效磷含量不变,速效钾含量下降20~50 mg/kg。水稻氮肥利用率24.7%,磷肥利用率39.9%,钾肥利用率30.7%。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东方  刘二明  王世明  杨琼华  段永嘉  
采用等位性测定方法,利用日本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和鉴别菌系,测定了滇农1号、282、六云1号、旱谷、楚粳4号、楚粳5号、轰杂141等7个云南水稻品种的基因等位性,结果表明:有2个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由单基因控制,鉴定为Pi-z;另5个品种则由3对基因控制。它们都至少有1个基因与已命名的基因等位,但其它尚未推断的基因则需进一步分析鉴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夏琼梅  李贵勇  邓安凤  彭秀英  白秀兰  龙瑞平  杨从党  
2010-2011年以纯系品种9311、明恢63、IR64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涛源乡和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云南特殊生态条件下水稻的高产机理,为水稻高产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提供材料和依据。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间涛源试点相对湿度较低,抽穗期前平均温度较高,抽穗后温差较大。涛源试点3个品种的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高于景洪试点,增幅超过70%,达极显著水平。涛源试点具有较高的有效穗、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较高,尤其是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涛源试点极显著高于景洪试点,氮素收获指数差异极显著。同一品种在两个生态稻区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久  丁鲲  卢义宣  辜琼瑶  刘晓利  张竹仙  宋建荣  李华惠  
对32份不同籼粳类型品种在云南省弥勒县籼粳交错区进行产量与11个性状间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每穗实粒数,遗传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别为r=0.52**,P=1.34625,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其次是结实率(r=0.45**)和千粒重(r=0.34*,P=0.80317)。性状之间谷粒长宽比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r=-0.38*),即谷粒长宽比越大,结实率越低。各性状对产量的作用通径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重>株高,且这4个因子对单株产量的相对贡献率达到84.998%。因此,选择大穗大粒的品种是提高云南籼粳交错稻作区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兼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从党  李刚华  李贵勇  夏琼梅  邓安凤  刘正辉  王绍华  凌启鸿  丁艳锋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P技术显著增产,2008年籼、粳稻分别增产16.0%和15.8%;2009年分别增产18.3%和15.3%;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RP技术增加穗肥的用量促进了颖花的分化并降低了颖花的退化,从而促进大穗的形成,提高了穗粒数。【结论】RP技术通过降低基本苗和高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更多的有效穗,通过重施穗肥促进大穗的形成,显著扩大库容量,最终获得高产。基于此提出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王群  刘树芳  郑凤萍  李迅东  杨勤忠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可有效指导抗病育种的开展。本研究利用24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2007年至2010年采集自云南籼稻和粳稻区共379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i9和Pi5可在籼稻和粳稻区使用;Pik-h、Pita-2、Piz-5、Pita和Piz基因只能在籼稻区使用;Piz-t和Pi20基因仅能在粳稻区使用。对2个基因的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毒性系数和抗性互补系数分析表明,Pik/Pi7、Piz/Pi9和Pi1/Pikm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籼稻区的有效抗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哲琦   高苏浩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保险有助于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维持农户收入稳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水稻产量保险的关键在于产量预测、风险区划及费率厘定方法。本文搜集了云南省16个地级市水稻单产量和6项气象指标数据,尝试引入期望分位数机器学习模型对数据进行训练;利用期望分位数更注重尾部损失的特点对单产量作出精确预测;结合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单产量分布密度函数,计算纯保费率并根据费率划分低、中、高三个风险区设计水稻产量保险并对补贴政策进行探讨;最后,应用均值—半方差模型对新的产量保险保障农户收入的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新保险能有效减小农户收入的波动以及可能出现的损失,保障农户收入稳定。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采用全省统一定价的保险设计方案、建立灾前预防和灾后减损机制、优化政府财政补贴等措施,同时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献言献策,旨在提高生产区应对灾害能力的同时,降低农户生产风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树明  张素华  杜娟  杨涛  普晓英  杨晓梦  曾亚文  
为明确云南不同稻作生态区水稻高产育种性状的选择目标。以粳稻丽江新团黑谷孕穗期耐冷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BC4F8群体的105个家系为材料,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深入探讨云南寒冷粳稻区、冷凉粳稻区和籼粳交错区水稻育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的调控规律。结果表明,单株穗数、穗颈长、穗下节长、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以基因型控制为主,株高、剑叶长、秕粒数、单株稻草干质量和单株生物产量变异主要是环境差异所致,剑叶宽、倒2叶宽、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以基因型×环境互作为主。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单株籽粒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单株穗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存龙  杨芬  罗龙  罗天刚  刘娜  卢光辉  
结合云南香型软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实践,综述云南香型软米水稻植物学形态、品质特点、分布范围以及在水稻育种中利用研究的现状。在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中如何利用云南香型软米水稻资源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要成功育成品质优异而产量高的杂交稻,应积极开展云南香型软米杂种优势利用,充分挖掘云南香型软米水稻资源;软米和香味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配组双亲必须具有香味和软米性状,控制香味性状的基因必须等位;云南香型软米类型多样,以其创建杂交稻亲本时,须弄清其遗传背景,选择遗传简单,并且等位的单隐性香味基因控制的香型软米水稻资源作香味基因供体。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隆四清  许明辉  姚春馨  李鼎  
利用经测验可区分籼粳品种的12对SSR特异引物对来自云南元阳不同海拔梯田的24个水稻样品进行了SSR分析.发现24个样品属于21个不同品种,其中现代育成品种6个,地方品种15个.现代育成品种中有1个籼稻品种,其余是偏籼品种,籼血缘占66.7%~83.3%,但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粳血缘(16.7%~33.3%),说明这些现代育成品种是籼粳杂交的结果.地方品种中有1个籼稻品种,3个粳稻品种,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籼或偏粳,发现在海拔1750m以上的有9个(占37.5%)偏籼品种,籼血缘占66.7%~83.3%,这些偏籼品种可能是长期人工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