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0)
- 2023(15368)
- 2022(13066)
- 2021(11871)
- 2020(10281)
- 2019(23505)
- 2018(23347)
- 2017(44624)
- 2016(24674)
- 2015(27687)
- 2014(27601)
- 2013(27053)
- 2012(24815)
- 2011(22180)
- 2010(22088)
- 2009(20046)
- 2008(19408)
- 2007(17136)
- 2006(14542)
- 2005(12289)
- 学科
- 济(99915)
- 经济(99818)
- 管理(71201)
- 业(67950)
- 企(55157)
- 企业(55157)
- 方法(51189)
- 数学(46102)
- 数学方法(45374)
- 农(27600)
- 财(25057)
- 中国(23236)
- 学(22038)
- 业经(21340)
- 地方(19910)
- 贸(19020)
- 贸易(19014)
- 农业(18595)
- 易(18502)
- 环境(18219)
- 务(16342)
- 财务(16282)
- 财务管理(16245)
- 制(15770)
- 理论(15600)
- 技术(15508)
- 企业财务(15364)
- 和(15135)
- 划(14223)
- 银(13130)
- 机构
- 学院(350529)
- 大学(347501)
- 济(138454)
- 管理(136525)
- 经济(135631)
- 理学(119909)
- 理学院(118592)
- 管理学(116051)
- 管理学院(115445)
- 研究(113274)
- 中国(82267)
- 科学(75596)
- 京(71276)
- 农(69088)
- 业大(61056)
- 财(59749)
- 所(58306)
- 农业(55248)
- 研究所(53988)
- 中心(53516)
- 江(51309)
- 财经(49022)
- 经(44596)
- 范(43506)
- 北京(43122)
- 师范(42866)
- 经济学(42252)
- 院(40756)
- 州(40562)
- 技术(39205)
- 基金
- 项目(249995)
- 科学(195672)
- 基金(181383)
- 研究(171919)
- 家(161835)
- 国家(160565)
- 科学基金(137275)
- 社会(108138)
- 社会科(102581)
- 社会科学(102547)
- 省(101859)
- 基金项目(96577)
- 自然(93812)
- 自然科(91725)
- 自然科学(91697)
- 自然科学基金(90054)
- 划(84884)
- 教育(80705)
- 资助(75001)
- 编号(68177)
- 重点(56996)
- 部(53859)
- 发(53293)
- 创(52519)
- 成果(52306)
- 计划(49648)
- 科研(49414)
- 创新(49133)
- 课题(47193)
- 大学(45623)
- 期刊
- 济(138692)
- 经济(138692)
- 研究(87426)
- 学报(64429)
- 中国(61417)
- 农(61107)
- 科学(56021)
- 大学(47529)
- 管理(46995)
- 财(46764)
- 学学(45460)
- 农业(41829)
- 教育(32440)
- 技术(32163)
- 融(24917)
- 金融(24917)
- 业经(24261)
- 业(23181)
- 财经(23130)
- 经济研究(22747)
- 经(19790)
- 统计(19008)
- 问题(18785)
- 版(18779)
- 技术经济(17813)
- 策(17692)
- 业大(17466)
- 科技(17448)
- 资源(16478)
- 商业(16044)
共检索到482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红娟 李明云 刘红琴
基于LMDI模型,分别研究碳排放系数、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六个因素对云南省生产活动的碳排放的贡献量和贡献率。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驱动云南省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也是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则是抑制碳排量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碳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费结构因素也对减少碳排放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很明显。说明云南省由于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工业发展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大,影响因素中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率大于抑制因素,在短时期内云南省的碳排放仍将持续增长。因此,云南省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与能源消...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 LMDI模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想 吉敏全
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通过"自下而上"的交通碳排放计算方式,测算2008—2017年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总量。采用LMDI法,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产出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等对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进行因素分析,表明从平均贡献率来看经济产出效应最为显著,从变化趋势来看能源结构效应已逐渐替代人口规模效应成为影响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碳排放 三江源 LMDI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红娟 程元鹏
近年来云南省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发显著。库兹涅茨曲线分析表明经济是能源消耗的驱动因素,且近阶段云南省不存在U型线的拐点,能源消耗将随着经济发展而逐年增加。故本文选取人口、人均GDP、工业GDP比率、城市化率、能源消耗强度五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云南省2000~2013年能源消费总量为样本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构建STIRPAT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和城市化率是影响云南省能源消耗的关键因素,人均GDP和工业GDP比率对于能源消耗有驱动作用,而能源消耗强度对于能源消耗有抑制作用。针对目前现状,为云南省"十三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能源消耗 STIRPAT模型 影响因素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选民 段晓琛
本文在假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EKC曲线的基础上构造了STIRPAT随机模型,利用岭回归分析法对陕西省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因素与碳排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EKC曲线,陕西省的碳排放量在将来依然会随人均GDP稳步增长。最后根据陕西省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各省市的低碳经济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中秋 胡宝清 韦金洪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广西2006—2015年土地整治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分解土地整治碳排放影响因素,并结合脱钩弹性量化模型对经济增长和土地整治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为:(1)2006—2015年广西土地整治碳排放量呈递增趋势,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8.12%。(2)能耗强度、工料碳排放强度、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土地整治碳排放增加起促进作用,其累计效应值分别为31.616万吨、13.469万吨、4.855万吨和2.023万吨;工料强度和耕地规模对土地整治碳排放增加起抑制作用,其累计效应值分别为-11.412万吨和-4.384万吨。(3)工料碳排放强度脱钩弹性、能源强度脱钩弹性和经济规模脱钩弹性是影响广西经济增长与土地整治碳排放脱钩的重要因素,其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7.67%、16.0%和6.19%。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土地整治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波动幅度较大,尚不稳定,不利于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葛栋栋
依据甘肃省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估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城市化率等人口因素,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和能耗强度与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态势;(2)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4)产业结构是影响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三大因素;(5)能耗强度尽管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燕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型;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为煤炭消费比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为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低碳政策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建议降低碳排放规模与强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门丹 黄雄
文章运用LMDI的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成碳排放效率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并且综合考虑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6年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使江西省碳排放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规模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效应也对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为增加碳排放。所以江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江西样板"需要结合江西发展现状从优化产业结构、对人均GDP计算加入环境因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驱动因素 居民消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魏厦
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选择影响碳排放因素的变量,分析碳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能源强度的协整关系,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4个变量的内在关系。模型结果显示:碳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能源强度3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人均GDP和人口总量的增长会增加碳排放,而技术进步则会降低碳排放,技术进步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较大;短期内各变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相互影响。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节能减排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国志
气候变暖对日本的冲击非常大,因此日本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碳减排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法规,如环保积分制度、阳光计划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推动了该国的低碳经济进程,这非常值得世界各国借鉴。本文基于日本的1966-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日本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式上升的趋势,人口规模、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是日本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弹性为负值,这主要归功于人均生活耗能的下降,从而抑制了碳排放,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抑制效应越来越明显;经济增长是日本碳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姚智爽
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分析方法,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四个指标出发,分阶段分析了我国1953~2011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水平是驱动碳排放的核心动力,且两者作用相反。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碳排放对其响应与能源强度类似,持久且不稳定,说明中国能源"双控"政策的效果显现仍需很长一段时间,但两者的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大,效果明显。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有反向驱动作用,其响应可在短期内达到平稳状态,加之其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度可达10%,使之成为未来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有力措施。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嫣嫣 李爽 夏青
近年居民碳排放比重逐年上升。在此背景下,文章测算了1990—2014年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并运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各变量对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对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从绝对视角来看,各因素的弹性系数绝对值依次为:人口规模、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负值)、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研究结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集约型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低碳消费的倡导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嫣嫣 李爽 夏青
近年居民碳排放比重逐年上升。在此背景下,文章测算了1990—2014年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并运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各变量对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对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从绝对视角来看,各因素的弹性系数绝对值依次为:人口规模、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负值)、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研究结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集约型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低碳消费的倡导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洪久 胡彦蓉 Robert Rieg 马卫民
本文采用Kaya及其扩展模型将CO2排放影响因素划分为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7个方面。根据1995~2009年江苏省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部门的12种能源消费数据,利用LMDI模型分解计算出7个因素的CO2排放量和贡献值。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9年江苏省CO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对CO2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起到负向驱动作用,人均产出和产业能源强度分别是影响CO2排放的正向和负向主导因素。降低CO2排放量,需要通过提高产业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
关键词:
CO2排放 影响因素 LMDI模型 江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薛勇军
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曼奎斯特指数法,对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和分析,并且将云南省与全国作出比较,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对90年代以来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几条促进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