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71)
- 2023(5642)
- 2022(5180)
- 2021(4714)
- 2020(4435)
- 2019(10364)
- 2018(10351)
- 2017(20104)
- 2016(11546)
- 2015(13162)
- 2014(13434)
- 2013(13581)
- 2012(13022)
- 2011(11779)
- 2010(11815)
- 2009(11061)
- 2008(11133)
- 2007(10255)
- 2006(8625)
- 2005(7651)
- 学科
- 济(49718)
- 经济(49678)
- 业(28207)
- 管理(27271)
- 方法(25220)
- 数学(22904)
- 数学方法(22717)
- 企(20484)
- 企业(20484)
- 农(16046)
- 地方(13291)
- 学(12117)
- 财(11799)
- 中国(11150)
- 农业(10739)
- 业经(9140)
- 贸(9106)
- 贸易(9105)
- 易(8797)
- 制(7895)
- 和(7192)
- 环境(7189)
- 务(6844)
- 财务(6829)
- 财务管理(6808)
- 地方经济(6535)
- 企业财务(6396)
- 融(6295)
- 金融(6292)
- 银(6189)
- 机构
- 学院(169389)
- 大学(168932)
- 济(66863)
- 经济(65311)
- 管理(61136)
- 研究(59787)
- 理学(52896)
- 理学院(52206)
- 管理学(51158)
- 管理学院(50854)
- 中国(42728)
- 农(41930)
- 科学(41766)
- 京(35126)
- 农业(33769)
- 所(33332)
- 业大(32767)
- 研究所(30766)
- 财(29281)
- 中心(28096)
- 江(26937)
- 财经(23367)
- 省(23232)
- 农业大学(22264)
- 范(22246)
- 师范(21939)
- 北京(21285)
- 经(21030)
- 州(21000)
- 经济学(20584)
- 基金
- 项目(115366)
- 科学(87711)
- 基金(81133)
- 研究(78455)
- 家(72319)
- 国家(71735)
- 科学基金(59274)
- 省(50052)
- 社会(47456)
- 社会科(44785)
- 社会科学(44760)
- 基金项目(44057)
- 自然(40339)
- 划(40116)
- 自然科(39324)
- 自然科学(39298)
- 自然科学基金(38552)
- 教育(36251)
- 资助(33744)
- 编号(31949)
- 重点(26781)
- 发(25953)
- 成果(25685)
- 部(25025)
- 计划(24377)
- 创(23499)
- 科研(23134)
- 课题(22619)
- 科技(22455)
- 创新(22157)
共检索到242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建云 张俊祥 吴毅歆 王永云 毛自朝 何月秋
采用单孢分离方法,从云南省10个州(市)玉米灰斑病标本上分离到32个菌株,测定其抗紫外辐射能力和孢子大小,并利用SSR标记技术分析了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海拔2000~2300,1800~2000,1600~1800和1000~1600 m采集的菌株,紫外辐射量为7.5 KJ/m2辐照1 h后,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89.96%、74.15%、66.99%和46.36%;分生孢子长度分别为58.92、54.68、55.69、52.37μm,宽度分别为9.11、7.82、7.13、6.54μm,长×宽为41.78~67.04μm×5.76~9.43μm,菌株采集地海拔与抗紫外辐射能力和分...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病菌 差异性分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利智 康志钰 吴景芝 吴毅歆 毛自朝 何月秋
采用2套Ht单基因鉴别品种,对2007-2009年采自云南省13个地区的81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菌株交配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组成复杂,81个菌株可分为0、1、2、3、12、23、2N、3N、12N、23N和123N等11个小种类型,其中能克服鉴别寄主上所有显性抗病基因的123N小种占22.2%,为优势小种;依据分子标记,81个菌株可分成A、a、Aa 3种交配型菌株及中性菌株,分别占49.4%、12.3%、29.6%和8.6%。此外,在同一区域内存在多个生理小种和不同的交配型菌株。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交配型 鉴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惠萍 吴景芝 李月秋 赵文华 肖文祥 吴毅歆 何月秋
灰斑病是云南省玉米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地制约着玉米产量。通过田间定点系统调查和人工接种鉴定,证明云南省玉米灰斑病的始发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在玉米抽雄吐丝至成熟期的8月中旬至9月下旬迅速暴发流行。同一品种随着海拔增高病情加重,特别是在海拔1800 m以上,产量损失最大。海拔1500~1800 m区域次之,海拔1500 m以下区域发病较轻。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地表的病残体上越冬。抗病品种少,中抗以上品种仅15.78%。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提早播期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流行规律 云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燕芬 田俊明 詹和明 张培高 陈洪梅 黄云霄 段智利 吕宏斌 严富民 番兴明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中北部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粗>穗行数>单株有效穗数>株高>千粒重>穗位高>空杆率>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生育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玲燕 王慧敏 段琪彩 马剑锋
基于云南省29个典型气象站1953年-2011年的气象资料和16个州(市)1979年-2011年的玉米生产资料,分析云南省夏玉米生长季4个时间尺度的干旱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计算其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并验证了其与玉米减产率的正相关性。结果表明,SPEI能够较好地反映云南省历史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和夏玉米的产量变化情况:①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SPEI值变化幅度减小,干旱频率降低、持续时间增长。3个月尺度的SPEI-3和6个月尺度的SPEI-6可体现干湿季节变化,12个月尺度的SPEI-1...
关键词:
夏玉米 SPEI 减产率 干旱特征 云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云 刘毓锦 胡雅丽 金珊
以1996—2015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趋势及关联因素为研究对象,先结合同期农民的收入增速与城乡收入比两个指标,得出1996—2004年和2005—2015年两个差异化特征阶段。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方法,对9个类型、26个影响因素与收入变化趋势进行关联度分析,从1996—2004和2005—2015两个演变区段的因素关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差异性和阶段特征。通过两个演变区段的关联因素比较后发现:(1)个体/私营经济因素在农村社会中的活力显著提高,与农民收入关联度大幅增加;(2)村庄生活环境、生产条件的改善成为2005—2015年期间农民收入提高的最强关联因素;(3)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因素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联度明显降低。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农民收入 云南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辉 高增贵 张小飞 庄敬华 隋鹤
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在中国的分布频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近30年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趋势。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23N共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小种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毒性频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桂清 张涛 孙华 徐秀德
选用Fries培养液培养,采用浓缩浸提的方法提取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比色法测定了处理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对玉米胚根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玉米种子胚根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等保护酶活性明显降低,为对照组的7.97%~51.44%,说明毒素对寄主保护酶起抑制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菌 毒素 玉米胚根 保护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桂清 陈捷
通过对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后的显症过程的系统观察,可在组织水平上说明该病菌与寄主互作反应存在分化或多样性: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侵染后显症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玉米灰斑病菌在侵袭力上存在多样性,菌株间对同一种品种的致病性表现多样化,或者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侵染引起的寄主反应表现为多样性;病斑反应型的分化,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玉米品种或自交系后,主要有7种病斑反应类型,即RH型(长矩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N型(长矩形无褪绿晕圈病斑)、IRH型(不规则形具褪绿晕圈病斑)、IRN型(不规则形无褪绿晕圈病斑)、SH型(斑点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I型(长矩形与不规则形混合病斑)和RS型(长矩形与斑点形混合病斑),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桂清 陈捷
研究表明,玉米灰斑病菌的不同菌株在玉米叶煎汁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不同,但多数菌株菌落为黑色、有白色絮状菌丝、液体培养的孢子球为黑色具绒毛。不同菌株在同一培养基上或同一菌株在两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均有显著的差异,说明灰斑病菌的分化或多态性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有明显的反映。首次在自然条件下分离到灰斑病菌的白化菌株(20-46)。白化菌株在菌落性状和生长速率上均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白化菌株的发现证明玉米灰斑病菌存在遗传变异的潜能。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菌 培养性状 生长速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崔丽娜 张小飞 邹成佳 李晓 杨晓蓉 罗怀海
为了进一步防治玉米灰斑病奠定基础,对西南地区玉蜀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 4~11都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pH值;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致死温度为55℃(10 min)。
关键词:
玉米 玉蜀黍尾孢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王群 刘树芳 郑凤萍 李迅东 杨勤忠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可有效指导抗病育种的开展。本研究利用24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2007年至2010年采集自云南籼稻和粳稻区共379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i9和Pi5可在籼稻和粳稻区使用;Pik-h、Pita-2、Piz-5、Pita和Piz基因只能在籼稻区使用;Piz-t和Pi20基因仅能在粳稻区使用。对2个基因的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毒性系数和抗性互补系数分析表明,Pik/Pi7、Piz/Pi9和Pi1/Pikm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籼稻区的有效抗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滕振勇 石妞妞 阮宏椿
【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筛选抗病玉米品种及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玉米苗期采用喷雾接种法,以11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以分离自福建省7个地区21个县(市)的298株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悬浮液为接种体,先在感病玉米品种上品上进行菌株致病力测定,7 d后调查病情指数,从中选出致病力较强菌株,采用同样方法接种其他玉米品种,分析菌株致病力差异。【结果】供试菌株对玉米感病品种上品均有致病性,病情指数介于13.5080.95,平均值为49.49。根据致病力测定结果将菌株分为强、中、弱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丽斌 肖淑芹 薛春生
大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叶部病害,可造成玉米产量严重降低,其致病菌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可在叶片形成坏死斑,影响玉米品质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效应分子在植物病原真菌对植物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玉米大斑病菌Et28A菌株全基因组信息,利用Signal P、TMHMM、Protcomp、big-PI Predictor和TargetP生物信息学软件和预测程序对玉米大斑病菌中11698条蛋白序列进行候选效应分子预测,再通过对上述蛋白半胱氨酸含量、信号肽长度及冗余性分析,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