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19)
- 2023(6661)
- 2022(5501)
- 2021(4757)
- 2020(3949)
- 2019(8381)
- 2018(8032)
- 2017(14970)
- 2016(7874)
- 2015(8770)
- 2014(8613)
- 2013(8764)
- 2012(8373)
- 2011(7924)
- 2010(8105)
- 2009(7365)
- 2008(6954)
- 2007(6172)
- 2006(5678)
- 2005(5304)
- 学科
- 济(60990)
- 经济(60958)
- 地方(19701)
- 管理(18490)
- 方法(16236)
- 数学(14638)
- 数学方法(14569)
- 地方经济(13860)
- 业(13842)
- 学(12521)
- 中国(11823)
- 农(10078)
- 业经(9859)
- 企(9581)
- 企业(9581)
- 环境(8647)
- 经济学(7512)
- 农业(7409)
- 发(6792)
- 财(6509)
- 融(6479)
- 金融(6478)
- 和(6368)
- 资源(6267)
- 制(6201)
- 产业(6110)
- 体(5450)
- 银(5217)
- 银行(5211)
- 行(5132)
- 机构
- 学院(124093)
- 大学(122900)
- 济(62290)
- 经济(61205)
- 研究(51574)
- 管理(41960)
- 中国(37235)
- 理学(35712)
- 理学院(35123)
- 管理学(34531)
- 管理学院(34282)
- 科学(31965)
- 所(27070)
- 京(25306)
- 财(25042)
- 研究所(24858)
- 中心(22218)
- 经济学(21060)
- 财经(19974)
- 农(19429)
- 院(18679)
- 经济学院(18613)
- 江(18584)
- 经(18028)
- 范(17993)
- 师范(17858)
- 科学院(16848)
- 业大(16472)
- 北京(16022)
- 省(15846)
- 基金
- 项目(83475)
- 科学(66777)
- 基金(61798)
- 研究(58855)
- 家(54971)
- 国家(54623)
- 科学基金(46122)
- 社会(40358)
- 社会科(38366)
- 社会科学(38354)
- 省(32931)
- 基金项目(32882)
- 自然(28689)
- 自然科(27964)
- 自然科学(27958)
- 自然科学基金(27421)
- 划(27243)
- 教育(25168)
- 资助(24042)
- 编号(21708)
- 发(20785)
- 重点(20097)
- 部(17830)
- 国家社会(17776)
- 成果(17024)
- 发展(16859)
- 展(16629)
- 创(16483)
- 课题(15996)
- 创新(15696)
共检索到192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利 朱喜钢 李小虎
以地带、市级、县级三个尺度地域为分析的基本空间单元,基于云南省1985—2012年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统计分析方法,对云南省近30年来的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锡尔系数的分解,探讨了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域构成。结果发现:1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呈现倒"U"型特征,区域经济差异经历先扩大再缩小的过程,区域之间发展差异波动较大;2一阶段锡尔系数分解显示:滇中地区锡尔系数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滇中内部之间经济发展二元结构突出,是全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3二阶段锡尔系数分解表明:不同尺度地域单元下,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市内差异大于地市间差异、地市间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规律,地市内和地市间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呈现波浪式变化,波动较地带间大,地市内的差异主导着全省区域经济差异走向。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时空演变 差异构成 云南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鹰 王克林 文先明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与社会现象,适度的差异对宏观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差异过大不仅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危害,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全国,也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湖南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迅速提升,但省域内区域经济差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计量统计为基础,分析了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GIS技术,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湖南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差异的成因。并提出了协调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智勇 吕金嵘 高燕哺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9大地级市1978~2006年人均GDP数据为资料,基于GIS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的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县域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但这种集聚多局限在郑州、洛阳、焦作的周边县域,其他县域空间相关性表现不明显;郑州市作为区域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力不足;从时间维度上讲从1999年之后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集聚与空间关联性整体上呈现一定的稳定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明华 郑元文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2000、2005和2010年的数据,计算出山东省17地市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ESDA法进行空间集聚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山东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拉大,处于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表现出初步的"俱乐部趋同"现象;青岛、济南两热点区的经济核心地位明显,济青高速和胶济线对沿线地区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鲁西地区经济仍处于低值区,山东省域经济发展水平边缘性特征明显;各时段区域发展战略是影响山东省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李达 石岩璞 郭明第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是区域内各单元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因此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熵权法连续测算了京津冀13个城市2001~2014年经济发展实力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将指数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相结合,全面探究了京津冀13个城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过10几年的发展,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已基本显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但仍然需要从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空间布局等方面入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李达 石岩璞 郭明第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是区域内各单元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因此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熵权法连续测算了京津冀13个城市20012014年经济发展实力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将指数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相结合,全面探究了京津冀13个城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过10几年的发展,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已基本显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但仍然需要从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空间布局等方面入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桔 郑红玲
文章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标准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TOPSIS分析方法对我国2013—2017年30个省份及五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然后利用泰尔指数对高质量发展差异进行测算与分解;最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五个维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我国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差异变大,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中部地区增速最快,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特征相似,西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各区域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五个维度对于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创新和协调因素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金涛
文章选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传统经典测度方法,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并运用锡尔系数分解法对其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处于缩小趋势,经济增长模式也正由"哑铃型"向"纺锤形"迈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郏建 倪建华 杨再贵 王金茵 王结臣
采用多指标对安徽省2005—2014年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并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析10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将位序-规模法则应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分析,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并从政策导向、地理区位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略有起伏,但总体相对稳定,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区域之间有明显的集聚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芳东 黄震方 吴江 徐敏 姜海宁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吕君丽 陈恩虎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基础。文章以华东地区7省(市)国内旅游收入等为分析对象,采用标准差、泰尔指数等定量评价华东地区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及特征。结果显示:区域内旅游经济绝对差异正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省际泰尔指数大于地带内和地带间泰尔指数,地带内泰尔指数是省际泰尔指数变化的主因;沿海南部地带间差异最为显著,超过沿海北部和内陆;江苏、上海、山东和福建在旅游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大。在分析产生差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缩小区域内差异、促进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华东地区 旅游经济 差异 泰尔指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兵,盛强,汤建中
根据云南省和周边国家区位联系的紧密性、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和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云南省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研究了合作区的组织和开发模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了能够带动合作区经济起飞的六条发展带。
关键词:
云南省 跨国界 次区域经济合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卢光盛 金珍
2007年,云南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提高了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合作的领域、层次及质量,还为双边合作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云南省在合作机制、贸易水平、投资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只有克服云南发展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中所存在的困难,才有利于云南省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区域经济合作 云南 成果 问题 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董晓峰
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进行辨识的基础上,分析了1990—2013年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均衡—不均衡—逐步均衡"的演变特征。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三大发展阶段所含国家数量分布由"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为"纺锤体"结构。区域经济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非均衡发展格局,极化效应不明显,空间关联效应不显著。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区域空间差异持续扩大,不同时期区域差异变异的随机成份表现不同,空间相关所导致的结构化分异态势趋于增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星玲 周艳 刘芸杉 吴映梅
[目的] 耕地非农化加剧使得耕地保护面临巨大压力,探讨耕地非农化的时空特征及演变态势,是进行耕地保护和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方法] 基于云南省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30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方法、重心转移分析方法等,揭示云南省近3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立地特征及演变态势。[结果] (1)1990—2020年,云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不断增加且变化率快速增长,耕地非农化分布由主要分布于滇中城市群内县域向滇东、滇西、和滇东北城市群内县域扩张;耕地非农化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城市群内的县域,冷点区域集中在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的县域。(2)立地特征方面,2010—2020年耕地非农化面积在坝区、低丘缓坡区和山区分别较1990—2000年增长了7.21倍、13.53倍和24.17倍,山区增长幅度最快,近十年耕地非农化在政策主导下呈“上山”趋势;1990—2020年各州(市)耕地非农化地区集中分布在距离主要城市中心20km以内地区。(3)1990年以来云南省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及空间分布呈现先向东南方向、后向东北方向偏移的态势,重心迁移距离增大,迁移路径呈“V”型形态;标准差椭圆在不同时期内的变化具有一定方向性,但总体呈现出向东北方向偏移的趋势。[结论] 研究揭示了云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特征及演变态势,可为实现云南省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进行国土空间管控,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时空特征 演变态势 云南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