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07)
2023(13685)
2022(12107)
2021(11323)
2020(9634)
2019(21322)
2018(21415)
2017(40503)
2016(22405)
2015(25137)
2014(25270)
2013(25209)
2012(23616)
2011(21427)
2010(21446)
2009(19464)
2008(18711)
2007(16368)
2006(14470)
2005(12898)
作者
(68249)
(56645)
(56230)
(53211)
(36078)
(27424)
(25341)
(22416)
(21691)
(20361)
(19377)
(19196)
(18164)
(18065)
(17524)
(17300)
(17154)
(16705)
(16207)
(16177)
(14419)
(14207)
(13808)
(12899)
(12828)
(12820)
(12710)
(12530)
(11577)
(11317)
学科
(91252)
经济(91164)
管理(58921)
(56635)
(44327)
企业(44327)
方法(36214)
数学(30927)
数学方法(30599)
(26994)
中国(26916)
地方(26431)
(21903)
业经(21297)
(19232)
农业(18452)
(16374)
环境(16029)
(15430)
贸易(15416)
(14851)
(14596)
(14530)
金融(14527)
技术(14442)
(14143)
理论(14121)
银行(14091)
地方经济(13900)
(13567)
机构
学院(315008)
大学(314722)
管理(120372)
(119307)
经济(116292)
研究(114215)
理学(103274)
理学院(102017)
管理学(100172)
管理学院(99625)
中国(82729)
科学(74854)
(68856)
(61485)
(60153)
研究所(54998)
(52998)
业大(52337)
中心(51052)
(48390)
农业(48324)
(43902)
北京(43819)
师范(43411)
财经(41735)
(41595)
(39592)
(39305)
(37871)
技术(35811)
基金
项目(217770)
科学(168357)
研究(156572)
基金(153577)
(135992)
国家(134787)
科学基金(113381)
社会(94838)
社会科(89594)
社会科学(89566)
(89323)
基金项目(82371)
自然(75360)
(74063)
自然科(73520)
自然科学(73494)
自然科学基金(72126)
教育(70988)
编号(64463)
资助(63224)
成果(52351)
(50843)
重点(49406)
(46264)
课题(45782)
(45032)
创新(42036)
科研(41773)
计划(41453)
发展(39609)
期刊
(139998)
经济(139998)
研究(93066)
中国(68736)
(57109)
学报(57085)
科学(50441)
管理(44048)
大学(41483)
农业(39994)
学学(39034)
教育(39002)
(37606)
(27684)
金融(27684)
技术(27183)
业经(24437)
经济研究(20685)
(20665)
财经(19379)
图书(18006)
问题(17869)
科技(16973)
(16379)
理论(15437)
资源(15347)
(15345)
业大(15160)
技术经济(14696)
实践(14340)
共检索到475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亚红  霍超  曹继芬  周叆春  陈莹  张君  王德海  赵志坚  
【目的】旨在了解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和侵染规律,为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预警准确率及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9年云南省大春作、秋作及冬作马铃薯产区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利用晚疫病CARAH预测模型,对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侵染循环、危害程度和防控策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云南省大春马铃薯晚疫病呈现出由滇东北、滇中再向滇西北逐步发病的规律。滇东北大春作马铃薯产区大关、彝良和镇雄等地发病较早,通常4月下旬至5月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70~130次侵染;滇中和滇西北大春作马铃薯产区6月中下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40~70次侵染;秋作马铃薯产区,一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25~48次侵染;冬作马铃薯产区,播种后一般翌年1月上旬至中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4~13次侵染。【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和侵染规律。大春作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最重,由滇东北向滇中、滇西及滇西北产区逐渐减弱;不同季节的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显示大春>秋作>冬作,大春和秋作马铃薯是云南晚疫病防控的重点;云南省生态类型多样,马铃薯不同产区种植节令各有不同,各季节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侵染危害复杂,需结合各地种植的品种抗性,因地制宜地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及科学防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池再香  卢瑶  胡秋舲  汤苾  张润琼  
为抗马铃薯晚疫病品种的选育、生产布局以及选择防治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根据2007和2008年在贵州西部地区水城的玉舍(海拔1950 m)、盘县的四格(海拔2250 m)和六枝的堕却(海拔1610 m)各3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贵州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因子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5月上旬至中旬,若日平均温度低于20℃,且连续3 d相对湿度超过75%,同时连续降雨日超过5 d的情况下,一般在15~20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因此,建议以此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艳丽  胡先奇  鲁绍凤  罗文富  RYU K Y  肖浪涛  
利用11个分别含有单抗性基因R1~R11及1个不含抗性基因的1套鉴别寄主,对2003~2005年采自云南省10个县市26个采集点的11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6个菌株的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3.4.6.8.10.11,占所测菌株的28.69%,主要分布在寻甸、丽江、昆明;其次是3.4.10,发生频率为13.11%,主要分布在镇雄;然后是3.10,发生频率为10.66%,主要分布在宣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志坚  何云昆  李成云  张志铭  朱杰华  李先平  邓纪新  
将一批分离自楚雄、大理、昆明、曲靖、宣威等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在利马豆 V8 琼脂培养基上与 A1 交配型标准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 47 个菌株中出现了10 个 A2 交配型菌株。亲和性菌株交配时产生大量具有典型特征的有性结构。对卵孢子、穿雄生的藏卵器以及雄器的形态特征和大小进行了描述。这是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中存在 A2 交配型菌株的首次报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曹继芬  孙道旺  张永妹  杨明英  赵志坚  
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分离自云南省马铃薯产区昭通、曲靖、大理、昆明和玉溪等地的晚疫病菌对新型杀菌剂氟吗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吗啉对云南省晚疫病菌的抑菌活性较高,50个菌株均为氟吗啉敏感菌株,EC_(50)值分布于0.07430.2934μg/m L,平均EC_(50_值为(0.1638±0.0420)μg/m L,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3.95倍。分离自昭通的晚疫病菌菌株对氟吗啉最敏感,曲靖和大理的菌株次之,昆明和玉溪的菌株敏感性最低,但各地晚疫病菌对氟吗啉的EC50值无显著性差异。测定的马铃薯晚疫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惠萍  吴景芝  李月秋  赵文华  肖文祥  吴毅歆  何月秋  
灰斑病是云南省玉米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地制约着玉米产量。通过田间定点系统调查和人工接种鉴定,证明云南省玉米灰斑病的始发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在玉米抽雄吐丝至成熟期的8月中旬至9月下旬迅速暴发流行。同一品种随着海拔增高病情加重,特别是在海拔1800 m以上,产量损失最大。海拔1500~1800 m区域次之,海拔1500 m以下区域发病较轻。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地表的病残体上越冬。抗病品种少,中抗以上品种仅15.78%。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提早播期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霞  吴阔  刘霞  张丽珍  苏晓霞  张宏瑞  张仲凯  胡先奇  董家红  杨艳丽  高玉林  
【目的】明确云南省马铃薯病毒的优势种及马铃薯新病毒的发生变化,为马铃薯种苗、种薯的生产提供早期预警监测,并为防止新的病毒病害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从云南马铃薯春作区和冬作区的不同田块采集各地主栽马铃薯品种的叶片,共采集到510份植株叶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中的双抗体夹心ELISA(DAS-ELISA)和间接ELISA(I-ELISA)两种方法进行病毒检测。进行蓟马采集时,同样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从云南马铃薯春作区和冬作区采集各地主栽马铃薯品种的花和叶片,将样品放入采集罐后带回实验室,对罐中的蓟马进行整理,共采集到8 953头蓟马。将蓟马制作为临时玻片标本,参考中国蓟马属蓟马检索表及Oz Thrips(http://www.ozthrips.org/),通过形态学特征对蓟马进行种类鉴定。【结果】从510份马铃薯样品中,共检测出6种常见病毒和2种新兴病毒。马铃薯病毒的优势种为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检出率高达63.53%,其次是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检测出2种新兴病毒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检出率分别为5.10%和15.10%。本次调查共鉴定了3科,5属,13种蓟马。蓟马科(Thripidae)共鉴定出3个属11个种,分别为蓟马属(Thrips)的八节黄蓟马(T.flavidulus)、黄蓟马(T.flavus)、棕榈蓟马(T.palmi)、烟蓟马(T.tabaci)、黄胸蓟马(T.hawaiiensis)、色蓟马(T.coloratus)、暗足蓟马(T.obscuripes)和葱韭蓟马(T.alliorum);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的西花蓟马(F.occidentalis)、花蓟马(F.intonsa);带蓟马属(Taeniothrips)的大带蓟马(Ta.major);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简管蓟马属(Haplothrips)的简管蓟马(Haplothrips sp.)和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纹蓟马属(Aeolothrips)的纹蓟马(Aeolothrips sp.)。检测出的8种病毒中TSWV和TZSV是蓟马传播的病毒,其中,西花蓟马是潜在传毒蓟马群体中的优势种,占潜在传毒蓟马群体总数的69.47%。【结论】目前,PVS是云南马铃薯主要病毒优势种,2种侵染马铃薯的新兴病毒的发生率也在增加。西花蓟马是潜在传毒蓟马群体中的优势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霞  吴阔  苏晓霞  张丽珍  刘霞  高玉林  张仲凯  杨艳丽  董家红  
【目的】了解马铃薯A病毒在云南省的发生分布情况,明确云南省分离物变异情况。【方法】用DAS-ELSIA的方法,检测云南省19个种植马铃薯县(市)的389个样品;对5个地区的阳性样品用RT-PCR扩增马铃薯A病毒P3蛋白基因,克隆测序,使用DNAMAN及DNAStar等软件分析序列,采用MEGA 6.0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DAS-ELISA检测389个样品,PVA的检出率为20.82%。用P3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从云南5个不同地区的PVA阳性样品中扩增得到1041bp的目的片段;比较分析了云南省5个地区马铃薯A病毒分离物之间,及与国内外13个分离物的P3蛋白和PIPO蛋白同源性,发现云南省5个地区PVA分离物之间P3蛋白和PIPO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8%~99.7%和97.6%~100.0%;与国内外13个分离物P3蛋白和PIPO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8%~99.1%和90.5%~100.0%。系统进化树显示,云南省5个分离物与湖南省分离物(KF977085)亲缘关系最近;PVA马铃薯分离物和新西兰树番茄分离物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结论】PVA在云南省发生普遍;云南省马铃薯A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PVA存在一定的寄主适应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毛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丁一  张晓萝  康立茹  赵君  张之为  
为了探究来源于马铃薯中的StBAG3基因在马铃薯抗性建立过程中可能具有的功能,以夏坡蒂马铃薯的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马铃薯的瞬时表达体系对StBAG3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瞬时表达StBAG3基因的马铃薯离体叶片上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24,48,72,96 h后接种位置病斑的相对面积较对照病斑显著减少了1.92~39.15百分点,说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后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性水平。这一结果也从对接种部位坏死细胞的染色中得到了证实。H_2O_2定性和定量测定的结果表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后接种部位H_20_2积累量在接种后0~48 h差异不显著,接种后72,96 h与对照差异显著,二者均在72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146,0.086μmol/g。ROS清除酶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接种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部位SOD和CAT的活性随着接种时间推移,变化的模式有所差异,但二者在0~96 h均高于对照叶片,而POD的活性在接种后0~72 h与对照叶片没有显著差异,仅在接种后96 h显著高于对照叶片,间接证明了H_2O_2参与了StBAG3基因介导的正向调控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建立过程。由此可见,StBAG3基因能够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红  罗智敏  陈峥  李戍彤  王永  魏众济  程奕  
通过改进外植体处理方法、添加乙酰丁香酮提高外植体芽分化频率、筛选芽分化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确定 转化后再生体系的筛选物质及其使用浓度等方法建立和优化了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的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 利用该体系将水稻类甜蛋白基因和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津引薯8号脱毒微型种薯中,并获得转基因株系。通过 PCR和southern杂交分子检测,证明ZGY-298,ZGY-283和ZGY-301 3个株系均整合了这2个基因。采用晚疫 病主要生理混合小种温室活体接种和离体接种进行抗病性分析表明,在晚疫病发病高峰期(接种后5-6 d)。转基因 株系对晚疫病抗性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并可使病情蔓延推迟2-3 d。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斌  李正跃  桂富荣  和淑琪  孙跃先  严乃胜  李良静  
2003~2004年对云南省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菜蚜种群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发生流行的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是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3种菜蚜的病原真菌,在昆明地区蔬菜生态系统菜蚜种群中周年发生,对菜蚜种群自然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从1~12月,新蚜虫疠霉均自然感染3种菜蚜,感染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春末秋初,其中6、7、8月份自然感染率达最高,分别为43.36%、52.56%和59.94%(2003年)和45.86%、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云昆  赵志坚  李云海  张仲凯  李先平  邓纪新  
从云南省曲靖、宣威、开远、峨山、江川、昆明等6 个县、市采集的马铃薯青枯病典型病株中分离到57 个菌株,对番茄和马铃薯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并研究了它们对3 种双糖和3 种己醇的氧化能力和其他一些生理生化反应。试验初步证明,云南省马铃薯青枯菌存在3 个生物型,供试的大部分菌株属于生物型Ⅲ(17/57)和1 个新生物型(31/57),少数菌株属生物型Ⅴ。首次发现云南省马铃薯青枯菌存在复合侵染的现象,即:不同生物型的青枯菌侵染同一马铃薯植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凌云  姚春光  卢丽丽  包丽仙  张天芝  孙文祥  李文娟  隋启君  杨琼芬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斌  耿坤  莫莉娅  李添群  潘世昌  范后均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