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44)
- 2023(9438)
- 2022(8561)
- 2021(8224)
- 2020(6906)
- 2019(16045)
- 2018(16078)
- 2017(30791)
- 2016(17227)
- 2015(19411)
- 2014(19253)
- 2013(19042)
- 2012(17352)
- 2011(15481)
- 2010(15149)
- 2009(13697)
- 2008(12952)
- 2007(10995)
- 2006(9463)
- 2005(7986)
- 学科
- 济(63007)
- 经济(62940)
- 管理(46309)
- 业(44326)
- 企(37554)
- 企业(37554)
- 方法(31456)
- 数学(27259)
- 数学方法(26918)
- 学(16633)
- 农(16395)
- 中国(15294)
- 财(15239)
- 地方(14049)
- 业经(13848)
- 理论(11087)
- 农业(11012)
- 和(10780)
- 贸(10512)
- 贸易(10508)
- 技术(10280)
- 易(10175)
- 务(10148)
- 环境(10135)
- 财务(10088)
- 财务管理(10071)
- 制(9659)
- 企业财务(9554)
- 教育(8886)
- 划(8809)
- 机构
- 大学(236933)
- 学院(235738)
- 管理(94565)
- 济(84860)
- 理学(83012)
- 经济(82806)
- 理学院(82022)
- 管理学(80397)
- 管理学院(80011)
- 研究(79131)
- 中国(55424)
- 科学(54695)
- 京(50445)
- 农(43875)
- 业大(41491)
- 所(41248)
- 研究所(38378)
- 财(37123)
- 中心(34989)
- 农业(34954)
- 江(32337)
- 北京(31610)
- 范(30794)
- 财经(30543)
- 师范(30446)
- 院(29089)
- 经(27809)
- 州(27334)
- 技术(26680)
- 省(24750)
- 基金
- 项目(172692)
- 科学(133610)
- 基金(123966)
- 研究(121125)
- 家(109952)
- 国家(109076)
- 科学基金(92643)
- 社会(72747)
- 省(69253)
- 社会科(68759)
- 社会科学(68738)
- 基金项目(67249)
- 自然(63857)
- 自然科(62345)
- 自然科学(62325)
- 自然科学基金(61196)
- 划(57887)
- 教育(55227)
- 资助(51294)
- 编号(49174)
- 成果(39226)
- 重点(38655)
- 部(36476)
- 发(36055)
- 创(35809)
- 课题(34094)
- 科研(33821)
- 创新(33403)
- 计划(33402)
- 大学(31423)
共检索到326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旭东 叶辉 丁骅孙
Egg galleries of Tomicus piniperda attacking Pinus yunnanensi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runk attack in mid Yunnan Province. 30 Genus of fungi,which belong to 12 families,were isolated. Among them,12 are saprophytes,10 facultative fungi an...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蓝色真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辉 吕军
通过对云南松树进行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蓝污真菌 (Leptogramphiumyunnanense)接种试验 ,对云南松受害组织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 ,验证了蓝污真菌对云南松的致病作用。蓝污真菌发现于受害木质部和韧皮组织中的各类细胞中。在木质部 ,蓝污区域呈现出以心材为中心的扇形分布。在韧皮组织内 ,蓝污真菌主要沿着细胞轴向在垂直方向上生长 ,并可通过细胞孔纹进入到水平方向上的相邻细胞内。本项研究揭示了该蓝污真菌在云南松树干韧皮和木质部组织、细胞内的生长和蔓延规律 ,进一步表明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L .yunnanense是云南松的一种病原真菌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蓝污真菌 云南松 木材解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吕军 林雁
利用云南半帚孢测试了干季中云南松抗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抗性的相对强弱与降雨量及环境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98和r=-0.4627,|r0.05|=0.811,P>0.05。在干季前期,温度较低,降雨量偏少,松树的针叶及韧皮含水量较低,伴生菌的生长力较低,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增强,这一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较轻;而干季后期,温度逐渐升高,降雨量也有所增加,松树含水量较高,伴生菌的生长力增强,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因此该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的蛀干危害较严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吕军
本文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yunnanense在不同温度下 ,在PDA培养基、云南松木段和活树上的生长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在 5 2 0℃温度范围内 ,真菌的生长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云南松韧皮反应区长度逐渐增大 ;在 2 0 35℃温度范围内 ,真菌的生长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韧皮反应区逐渐减小。说明温度变化使真菌的生长力与云南松的抗性之间的对比力量改变 ,从而导致真菌的生长长度和韧皮反应区发生相应变化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半帚孢 云南松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辉 刘宏屏
研究了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捕食量及对纵坑切梢小蠹繁殖过程和繁殖率的影响。在室温为22~24℃条件下,繁殖期疑山郭公虫平均每天可捕食纵坑切梢小蠹成虫0.61±0.043头。在实验室内,先将纵坑切梢小蠹引入云南松新鲜木段,7 d后再引入疑山郭公虫成虫。结果表明:疑山郭公虫成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产卵过程形成干扰,从而导致后者繁殖率下降。疑山郭公虫幼虫可以捕食木段内纵坑切梢小蠹幼期各虫态,捕食率为8.3%。在野外,将疑山郭公虫成虫放到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树干上,再用尼龙网将其包裹起来。研究结果表明,疑山郭公虫对树干内纵坑切梢小蠹幼期(幼虫和蛹)的捕食率大体为10.6%。疑山郭公虫对繁殖期纵...
关键词:
疑山郭公虫 纵坑切梢小蠹 捕食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比较研究了不同生物检测材料及方法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的生物活性检测上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毒素不仅对云南松产生病害作用,对思茅松和华山松同样产生病害作用。用切根幼苗为材料对该毒素进行生测,所需时间虽较短,但幼苗所产生的症状较复杂,不易观察和确定;以松树及其木段为材料将该毒素进行接种试验,则在韧皮部位形成明显的反应区,与接菌产生的反应症状一样,容易确定,但木段上出现反应症状的时间较短,因此,以木段为材料,采用接种法进行该毒素活性检测较好。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半帚孢 毒素 生物检测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鹏 李丽莎 刘宏屏 李浩然 杨永祥 刘安 梁尚新
抚育间伐能提高云南松林分的转化功能 ,增强林分抵御蠹害的能力。不同抚育强度林分 ,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持续控制效果不同。经过多年观察发现 ,弱度和中弱度间伐持续控制蠹害效果最好。不间伐林分中 ,小蠹虫种群总是高于间伐林分中小蠹虫种群。合理实施不同的抚育间伐 ,协调了生态系统内的多种有利因素 ,创造了有利于林木健康生长的环境 ,有益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促进云南松林生态系统形成抑制小蠹虫发展的稳定的自然控制良性循环 ,达到持续控制蠹害的目的。表 5参 7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东山 贾婕 陈虎 颜培栋 徐荣勋 杨柳琴 杨章旗
【目的】掌握横坑切梢小蠹危害与细叶云南松应激响应规律,探讨其与抗性有关的代谢挥发物关系,以期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以广西乐业县雅长林场不同危害程度细叶云南松嫩梢为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细叶云南松诱导抗性挥发物质。SPME萃取优化条件为:在75℃固相萃取仪上平衡15 min,用75μm萃取头(DVB/CAR/PDMS)萃取15 min。【结果】重度危害检测出最多挥发组分,主要为萜烯类、醇类。细叶云南松主要代谢挥发产物与其受危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受害程度的增加,α-蒎烯、3-蒈烯、β-石竹烯、β-毕澄茄烯的含量随之增加,β-蒎烯含量逐渐减少,且仅对照含有少量长叶烯成分。重度危害类型中β-蒎烯含量最低仅为对照的47.85%,而3-蒈烯升高幅度最大,高于对照62.83%。单萜类及倍半萜类含氧衍生物总量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增加,表明含氧化合物增多其抗虫性减弱。【结论】3-蒈烯、β-蒎烯、β-榄香烯、β-石竹烯和β-毕澄茄烯含量差异是导致细叶云南松诱导横坑切梢小蠹虫抗性的主要原因。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适用于松针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并为细叶云南松小蠹诱导抗性物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武承旭 刘福 孔祥波 张苏芳 张真
【目的】研究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梢转干期在寄主云南松树冠和树干中的分布规律及三者之间的竞争互存关系,为其种群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根据生态位理论,从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分析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云南松梢转干期树冠和树干中3种切梢小蠹的种群分布和生态位关系。【结果】树冠中横坑切梢小蠹雌、雄高峰期均晚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无明显高峰期;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下层,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上层;云南切梢小蠹入侵初期可分布于整个树干,随着横坑切梢小蠹由树干基部向上部入侵过程而逐步向中上部分布;横坑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在树干不同高度差异显著,而云南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则在蛀干后期差异显著;3种切梢小蠹种间在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且性别间也存在差异;横坑切梢小蠹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大于云南切梢小蠹,但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弱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在1月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最大。【结论】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通过对时空资源的分配和弥补达到种群共存和同源竞争,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
关键词:
切梢小蠹 种间竞争 种间共存 生态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辉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属于聚集性松树害虫。它是利用化学气味物质建立种内或种间联系,并由此形成聚集危害的。早在60年代,Oksanen和Perttunen等已注意到具有化学气味的物质对纵坑切梢小蠹聚集行为的影响,并对此进行过大量研究。近二十年来,探索纵坑切梢小蠹的聚集机制,已受到更多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多种原因,关于引起纵坑切梢小蠹聚集的化合物种类及释放量的问题仍然存有较大争议,该虫是否具有信息素物质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结论。确定引起纵坑切梢小蠹聚集的化学气味物质对于揭示该虫的聚集机制,加深虫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进而利用这些化合物进行害虫测报和防治具有重...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化学生态 信息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金林 赵宁 杨斌 李宗波
[目的]探究卵巢发育与环境温度在云南切梢小蠹生殖和种群繁衍中的作用,进而加深对其种群数量动态和成灾机制的认识。[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14年12月—2016年1月解剖正在云南松枝梢内取食的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结果]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卵巢位于第4腹节消化道侧下方,由1对卵巢、2根短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受精囊和附腺构成;卵巢包括四根管状的卵巢管,每个卵巢管前端延伸出端丝并集合成悬带,附着于体壁或脂肪体上。根据卵巢发育形态特征的变化,分为透明期(I级)、延伸期(Ⅱ级)、卵黄沉积前期(Ⅲ级)、卵黄沉积期(Ⅳ级)、产卵期(Ⅴ级)共5个等级,卵巢发育过程与蛀梢补充营养密切相关,每一级别可持续1~4月不等; I-Ⅳ级卵巢管长度增长较慢,Ⅴ级增长快速,而卵巢管宽度Ⅱ级和Ⅴ级增加快,卵巢面积呈幂指数级增长。结合环境温度和林间蛀干调查,发现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发育与温度呈正相关,而蛀干产卵与温度负相关。[结论]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卵巢发育主要集中在Ⅲ~Ⅴ级,且温度影响该蠹虫的蛀梢和蛀干产卵,研究可为云南切梢小蠹产卵期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辉 周旭东 吕军 杨丽源 丁骅孙
Information of Ophiostoma minus in Yunnan of China was provided, which includ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ine tree hosts, relatedness with bark beetles and temperatures, and the pathogenicity features. O. minus was proved to be a fungus associated wi...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段兆尧 杨子祥 王健敏 和玉华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 and Faccoli)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et)的主要害虫之一[1],该虫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滇中地区大面积危害,以后蔓延至云南省15个州(市)65个县,迄今已导致6万多公顷云南松林死亡[2-5]。2008年以前,该虫曾经长期被认为是纵坑[1]
关键词:
云南切梢小蠹 松木段 人工蛹室 饲养方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加兴 武承旭 卢文娟 刘福 张苏芳 张真 孔祥波
【目的】明确聚集信息素对横坑切梢小蠹诱捕量与不同危害程度的云南松林有虫梢率之间的关系,为横坑切梢小蠹种群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云南省祥云县普淜镇和下庄镇2个样地云南松林内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并在由梢部危害转至干部危害期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横坑切梢小蠹成虫,分析横坑切梢小蠹在梢转干时期的种群变化规律及有虫梢率与诱捕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普淜和下庄2个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是优势种。普淜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占49. 75%,雌雄比为1. 06∶1;云南切梢小蠹占50. 25%,雌雄比为1. 32∶1。下庄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占54%,雌雄比为1. 45∶1;云南切梢小蠹占46%,雌雄比为1. 88∶1。2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蛀梢期树冠有虫梢率从上到下依次降低,普淜样地有虫梢率约为下庄样地的10倍。2样地横坑切梢小蠹的诱捕量在整个梢转干期呈现相同的规律,成虫扬飞均始于11月中旬,终见于翌年5月下旬,扬飞高峰期是3月初至4月下旬。诱捕器中天敌种群数量与横坑切梢小蠹数量有明显的跟随现象。诱捕器中横坑切梢小蠹雌雄性比在1∶1. 09~1. 71之间,雄性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雌性。横坑切梢小蠹林间有虫梢率(y)与诱捕量(x)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其中在高虫口密度普淜样地拟合函数关系式为y=0. 002 4x+0. 060 1(R~2=0. 67),低虫口密度下庄样地拟合函数关系式为y=0. 003 2x-0. 004 3(R~2=0. 71)。【结论】了解高、低虫口密度下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树冠中的分布规律,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可作为监测横坑切梢小蠹种群变化的有效方法,且诱捕量与林间有虫梢率呈线性正相关,诱捕量可反应横坑切梢小蠹在蛀梢期的有虫梢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鲁国艳 张梦蝶 张艳琳 杨斌 李宗波
[目的 ]昆虫生殖是种群维持与繁荣的重要手段,研究云南切梢小蠹雄性生殖系统及其精子结构,对于探究云南切梢小蠹的持续危害规律及其灾变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以云南切梢小蠹新羽化成虫(性未成熟)和蛀干前期成虫(性成熟)为研究对象,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雄性内生殖器形态与精子超微结构。[结果 ]云南切梢小蠹雄性内生殖器由1对精巢、2对管状附腺、1对多管状腺体、1对储精囊、1对输精管和1根射精管组成,各组成器官在初孵时管壁纤薄,无色透明状;待性成熟后,管壁则明显增厚,精巢和多管状腺体呈橙黄色,而其它部分则为乳白色,储精囊内亦出现大量的精子。每个精子外形为线状,全长170.1±39.1μm,分为头部和尾部两部分。头部似针状,长23.5±3.4μm,包括1个3层的顶体复合体和1个圆柱状的细胞核;尾部细长,由2个大小不等的线粒体衍生物、2个等大的管胞、1个壶嘴状的中心体衍生物和1个典型的9+9+2式轴丝组成,但各细胞器的形态高度分化,不对称,管胞、小线粒体衍生物、管胞、大线粒体衍生物向尾部末端方向则逐渐消失不见。[结论 ]云南切梢小蠹雄性内生殖器的形态、组成以及精子超微结构与象虫科昆虫类似,特别是3层的顶体复合体、9+9+2式轴丝以及高度分化的尾部细胞器,研究结果不仅可丰富小蠹亚科的昆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而且可为深入理解云南切梢小蠹的受精生理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