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0)
2023(1095)
2022(983)
2021(984)
2020(902)
2019(1906)
2018(1889)
2017(3034)
2016(1898)
2015(2099)
2014(2082)
2013(2165)
2012(2025)
2011(1814)
2010(1856)
2009(1664)
2008(1553)
2007(1261)
2006(1158)
2005(964)
作者
(7341)
(6348)
(6148)
(5928)
(4024)
(3221)
(2652)
(2489)
(2470)
(2393)
(2223)
(2132)
(2125)
(2125)
(2066)
(1936)
(1936)
(1863)
(1790)
(1773)
(1765)
(1761)
(1666)
(1555)
(1459)
(1418)
(1409)
(1386)
(1380)
(1369)
学科
(5293)
经济(5289)
(3288)
管理(2666)
地方(2569)
(2465)
(2191)
方法(1960)
数学(1750)
数学方法(1698)
(1681)
森林(1681)
(1641)
农业(1562)
中国(1519)
(1482)
企业(1482)
业经(1246)
生态(1214)
地方经济(1114)
(1087)
及其(1083)
(1066)
(995)
(975)
(971)
防治(971)
(963)
(960)
生态学(873)
机构
学院(25232)
大学(25057)
研究(12937)
科学(11535)
中国(8552)
(8532)
(8425)
研究所(8063)
业大(7883)
林业(7295)
(7033)
(6883)
农业(6664)
(6364)
(6165)
管理(6090)
经济(5972)
(5958)
(5674)
实验(5457)
实验室(5140)
研究院(5103)
中心(4992)
理学(4827)
重点(4715)
理学院(4693)
农业大学(4387)
科学研究(4382)
北京(4374)
管理学(4328)
基金
项目(21255)
(14913)
科学(14877)
国家(14845)
基金(14083)
研究(11261)
科学基金(10899)
(9585)
自然(9088)
自然科(8841)
自然科学(8836)
自然科学基金(8678)
基金项目(7745)
(7435)
科技(6324)
资助(6112)
计划(5730)
重点(5554)
社会(5200)
教育(4942)
社会科(4835)
社会科学(4831)
科研(4589)
(4521)
专项(4503)
(4384)
(3749)
课题(3681)
创新(3595)
编号(3509)
期刊
学报(10363)
科学(8682)
大学(7710)
(7625)
经济(7625)
学学(7512)
(7319)
林业(7312)
研究(6614)
农业(5026)
中国(4953)
业大(3700)
(2904)
科技(2608)
管理(2407)
(2373)
科技大(2123)
科技大学(2123)
(2068)
技术(2025)
农业大学(2020)
(2015)
自然(1977)
教育(1918)
资源(1905)
北京(1735)
科学研究(1698)
林业大学(1680)
自然科(1618)
自然科学(1618)
共检索到39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宏瑞  叶辉  徐长山  
云南木蠹象是我国西南地区新发现的云南松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云南木蠹象蛹室在被害云南松树木上的分布规律,反映了该虫幼虫和蛹在树木上的危害与分布。研究表明,云南木蠹象蛹室主要分布在云南松树木主干的中上部,其蛹室数量占主干蛹室量的76 99%;同时,云南木蠹象蛹室集中于树木主干,主干上的蛹室数占全树蛹室数的70 26%。云南木蠹象蛹室在轮枝上的分布多集中在中上部轮枝,即第1~3轮轮枝。在这些轮枝上的蛹室数目是所有轮枝蛹室数目的87 69%。从生长年龄而言,蛹室主要分布在1~2年生的主干和侧枝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子祥  王健敏  陈晓鸣  段兆尧  叶寿德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on the trucks of infested Pinus yunnanensis were investigated both in field and laborato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oviposition scar in trunk was lower part > middle part > upper part;and the density distr...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飞  王健敏  孙宝刚  陈晓鸣  杨子祥  段兆尧  
广泛收集云南松地理分布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制作云南松物种的分布现状图,并根据ClimateChina预测模型确定云南松分布区间的气候参数,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度指数(K)、徐文铎湿度指数(HI)、holdridge生物温度(BT)、可能蒸散量(PET)、可能蒸散率(PER)以及单一气候因子如年平均气温(MAT)、1月平均气温(TAV01)、7月平均气温(TAV07)、年降水量(MAP)、>5℃积温(DD5)、>18℃积温(DD18)、极端最高气温(MWMT)、极端最低气温(MCMT)、气温年较差(TD)、年热湿比(AHM)等指标,研究云南松的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辉  吕军  
通过对云南松树进行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蓝污真菌 (Leptogramphiumyunnanense)接种试验 ,对云南松受害组织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 ,验证了蓝污真菌对云南松的致病作用。蓝污真菌发现于受害木质部和韧皮组织中的各类细胞中。在木质部 ,蓝污区域呈现出以心材为中心的扇形分布。在韧皮组织内 ,蓝污真菌主要沿着细胞轴向在垂直方向上生长 ,并可通过细胞孔纹进入到水平方向上的相邻细胞内。本项研究揭示了该蓝污真菌在云南松树干韧皮和木质部组织、细胞内的生长和蔓延规律 ,进一步表明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L .yunnanense是云南松的一种病原真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燕  杨茂发  杨再华  张恒  黄吉勇  余金勇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燕   郑延丽   杨再华   杨茂发  
【目的】探明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成虫虫粪挥发物的组分,为应用信息素防控该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方法,对云南木蠹象成虫取食云南松后产生的新鲜虫粪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共检测出萜烯类、醇类、酮类、酯类、烷烃类、含氮化合物等2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大(46.19%),醇类物质(15.56%)、酮类物质(15.48%)和倍半萜类物质(6.87%)含量次之。就具体物质而言,相对含量最大的是α-蒎烯(33.80%),樟脑(8.51%)、柠檬烯(5.87%)和马鞭草烯酮(5.02%)含量次之。【结论】云南木蠹象成虫虫粪挥发性成分中,单萜类、醇类及酮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海林  杨文云  高成杰  李昆  熊晖  杨发成  
为确定高产脂云南松的早期选择指标,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海拔、不同产脂量云南松的针叶、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性树脂道特征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高产脂与低产脂云南松的针叶树脂道个数、树干木质部树脂道密度、韧皮部树脂道大小及单位长度树脂道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不同海拔之间无显著差异;高、低海拔高产脂云南松针叶树脂道数量分别比低产脂的高38.89%、30.34%,树干木质部树脂道密度分别高58.06%、48.48%,韧皮部树脂道大小分别高32.20%、29.73%,韧皮部单位长度树脂道数量分别高21.95%、38.51%。说明针叶树脂道数量、树干木质部树脂道密度及韧皮部树脂道大小3...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敖金成  张晓龙  虞泓  潘义宏  包崇彦  
以云南松树皮为材料,探讨浸提剂类型、浸提剂体积、浸提时间、料液比对云南松树皮低聚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出云南松树皮低聚原花青素提取最佳工艺组合为:浸提时间24 h、浸提剂60%乙醇、料液比1︰8,浸提量达到15.746 mg/g,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提取效率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庆棠  袁嘉祖  陈志泊  
该文根据气候变化以及马尾松和云南松的生物学特性,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模型,应用生态信息系统分别预测了两个树种的地理位移趋势.结果表明:到2050年,马尾松分布区的北界将可能由目前的34°N北移到40°N,海拔上限将可能由目前的800m升高到1130m,总面积可能减少260万hm2.云南松可能北移不显著,但可能有东移趋势,分布区的海拔上限将可能由目前的2800m升高到3077m,总面积可能减少221.77万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云刚  刘本英  宋维希  马玲  蒋会兵  矣兵  唐一春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平盛  
云南既是茶树起源中心,又是茶树演化变异中心。茶组植物在云南有着广泛的分布。本文总结了茶组植物研究成果,明确了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云南茶组植物种及变种的数量及名称,为茶树资源分类、利用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祁景良  王玉英  
云南松梢蚧SonsaucoccusyunnansonsausYoungetHu是云南松叶的主要害虫,为防治这一害虫,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昆明一年发生一代,雌成虫发生在4月上旬至6月下旬,雄成虫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卵发生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蛹发生在4月上旬至5且中旬,蛹有聚集于隐蔽物下面的习性。对该虫的发生与降水量、气温、林型、寄生密度和天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降水量、低温与该云南松梢蚧若虫的死亡率成正相关,营造混交林是防治该虫的主要措施,同时结合保护天敌,提高天敌的自然寄生率,加强蛹期灭蛹,可将其虫口有效的控制下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扬武  
一棵榕树就是一道风景线。榕树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通常分为小叶榕和大叶榕。榕树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被视为神树,在印度叫菩提树。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一棵榕树下打坐冥思,顿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泽斌  夏振远  雷丽萍  黄鹤平  张永福  莫丽玲  靳松  
采用研磨组织稀释分离法分离烟草植株中的内生细菌,对云南省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组织器官、不同生长期的烟草内生细菌的菌群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烟株的根、茎、叶中均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烟草内生细菌的分布存在品种差异、生长期差异、组织部位差异。有的内生细菌为常住菌群,有的为暂居菌群。在整个生育期中,以成熟期的内生细菌的数量最多。内生细菌的数量在云烟85、KRK26、K326、红花大金元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依次为:根>叶>茎,叶>根>茎,叶>根>茎,根>叶>茎。4个品种烟草生长期总带菌量平均值波动幅度为2.6~4.96 log cfu/g.fw。种植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烟草品种,内生细菌数量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覃阳平   李华   雷相东   罗春林   陈棋  
【目的】预测思茅松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探讨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思茅松适地适树、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多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云南省固定样地数据确定思茅松现实分布点,选取影响林分生长的19个生物气候变量、3个地形变量和11个土壤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思茅松在云南的潜在分布区,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评价模型精度,使用刀切法(Jackknife method)分析环境变量对思茅松潜在分布区影响的重要程度,最后通过思茅松存在概率逻辑值(P)采用相等间隔法对思茅松潜在分布区进行分类。【结果】思茅松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极好,10折交叉验证AUC的均值为0.921。根据模型各因子的最终贡献率,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温度和降水,其次是土壤、地形因子;刀切法检验结果显示,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区排名前五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最干季平均温度(Bio9)、等温性(Bio3)、最湿月降水量(Bio13)、最湿季平均温度(Bio8)和降水量的季节性(Bio15)。思茅松的核心适宜区主要分布普洱市,其次是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玉溪市和红河州有少量分布。【结论】最大熵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云南省思茅松的潜在分布区,筛选出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区的主导环境变量及其阈值合理,形成的思茅松潜在分布适宜性等级图可为思茅松适地适树、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宝刚  陈飞  王健敏  陈晓鸣  杨子祥  蔡学勇  李彬  
利用标准木法测定了不同径级云南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生物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大,5 7.5 cm径级云南松生物量为(6.642±1.129)×103g.株-1;7.6 12.5 cm径级为(2.533±0.387)×104 g.株-1;12.6 17.5 cm径级为(5.897±1.331)×104 g.株-1;17.6 22.5 cm径级为(1.063±0.211)×105 g.株-1;≥22.6 cm径级为(2.208±0.409)×105 g.株-1。在不同径级组成中云南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存在一定的变化:随着径级的增大,主干和根部生物量呈现先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