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96)
- 2023(4812)
- 2022(3881)
- 2021(3408)
- 2020(2683)
- 2019(5905)
- 2018(5816)
- 2017(11162)
- 2016(6385)
- 2015(6682)
- 2014(6895)
- 2013(6963)
- 2012(6571)
- 2011(5930)
- 2010(5716)
- 2009(4554)
- 2008(4379)
- 2007(3806)
- 2006(3183)
- 2005(2865)
- 学科
- 济(23056)
- 经济(23033)
- 管理(17561)
- 业(14758)
- 企(11092)
- 企业(11092)
- 学(10121)
- 环境(10013)
- 方法(9779)
- 数学(8714)
- 数学方法(8614)
- 农(6464)
- 中国(6367)
- 财(5926)
- 划(5146)
- 业经(5054)
- 地方(4845)
- 融(4789)
- 金融(4787)
- 银(4686)
- 银行(4659)
- 生态(4539)
- 农业(4536)
- 行(4511)
- 和(4506)
- 资源(4482)
- 制(4047)
- 务(3961)
- 财务(3954)
- 财务管理(3946)
- 机构
- 学院(88449)
- 大学(87634)
- 研究(35371)
- 济(32365)
- 经济(31682)
- 管理(28983)
- 科学(26499)
- 理学(25201)
- 理学院(24768)
- 中国(24763)
- 管理学(24104)
- 管理学院(23943)
- 农(22827)
- 所(20043)
- 研究所(18905)
- 京(18655)
- 业大(18298)
- 农业(18284)
- 中心(15617)
- 财(14712)
- 院(13105)
- 省(12951)
- 江(12391)
- 室(12183)
- 南(12182)
- 财经(11968)
- 科学院(11942)
- 农业大学(11795)
- 范(11549)
- 北京(11547)
- 基金
- 项目(67691)
- 科学(52186)
- 基金(49545)
- 家(46728)
- 国家(46449)
- 研究(42219)
- 科学基金(38120)
- 自然(27734)
- 省(27542)
- 自然科(27067)
- 自然科学(27055)
- 基金项目(26602)
- 自然科学基金(26542)
- 社会(25935)
- 社会科(24646)
- 社会科学(24637)
- 划(23326)
- 资助(20113)
- 教育(18649)
- 重点(16479)
- 计划(15624)
- 发(14864)
- 编号(14494)
- 科技(14491)
- 部(14079)
- 科研(13749)
- 创(13610)
- 创新(12924)
- 性(12009)
- 专项(11856)
共检索到123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杨 胡小静 周红杰 张新富 龚加顺
以0.1%(按干物质计)接种量接种黑曲霉,相对湿度50%,40~45℃密封发酵,10 d翻堆1次,发酵40 d完毕,进行普洱茶“固态发酵”,研究了不同翻堆样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规律,以及新老工艺普洱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在翻堆样中茶总糖、多糖随发酵进程延长呈增长趋势,发酵40 d的4翻样中总糖含量最高达(9.49±0.23)%,多糖最高达(1.68±0.32)%,寡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由(2.7±0.22)%增加到(4.03±0.51)%,最终降为(2.15±0.62)%.以老工艺(粗)为对照新工艺加工的普洱茶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寡糖含量差异显著,新工艺原料含量为(7.02±0...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 碳水化合物 总糖 多糖 寡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万德 苏建荣 李帅锋 郎学东 黄小波 张志钧
【目的】探索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碳代谢特征及生长对策。【方法】在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选取20个重要物种,采集植物叶片、枝条、树干及树根,测定其可溶性糖类(蔗糖、果糖、葡萄糖)及淀粉浓度,分析其NSC各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植物器官间NSC存在显著差异,叶片中蔗糖、果糖、葡萄糖浓度最高,树干中浓度最低,而根中淀粉浓度最高,叶片中浓度最低。不同物种之间蔗糖、果糖、葡萄糖及淀粉浓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物种可溶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亚华 桑守强 余霜 梁俊涛 张冬英
研究普洱茶水溶性茶色素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减肥作用。采用高脂饲料饲喂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分别以普洱茶水溶性茶色素低剂量0.4 g/kg,中剂量0.8 g/kg,高剂量1.6 g/kg灌胃大鼠作为处理组,清水饲喂高脂模型组(对照组)。连续饲喂30 d后,测定大鼠体重、肝脏指数、脂肪指数、LEE’S指数和血脂水平。结果表明,与高脂模型组相比,普洱茶水溶性茶色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体重、肝脏指数、脂肪指数和LEE’S指数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上升,TG水平显著下降。普洱茶水溶性茶色素有很好的降脂减肥功效。
关键词:
普洱茶 水溶性茶色素 降脂 减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元玺 吴俊文 赵志娟 孙建丽 肖建冬
【目的】了解亚热带地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碳(C)、氮(N)、磷(P)含量的四季动态平衡变化,以促进对不同林龄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理解。【方法】通过比较云南宜良地区云南松幼龄林(15年)和中龄林(25年)针叶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和C、N、P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NSC含量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随四季变化,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可溶性糖/淀粉值先升后降,在8月最高(幼龄林为1.41,中龄林为1.85),1月最低(幼龄林为0.93,中龄林为0.88)。(2)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含量8月最低(幼龄林为389.77 g/kg,中龄林为386.10 g/kg),N含量和P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且在8月份最低,1月份最高。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N、C/P值在8月最高(幼龄林为900.25和2 624.83,中龄林为1 143.65和2 200.80),而N/P值在5月最高(幼龄林为3.38,幼龄林为2.46)。(3)云南松2个林龄林木针叶C、N、P含量与NS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N、C/P与NSC含量之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N/P与NSC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均通过调整其针叶NSC和C、N、P的分配应对四季气候的变化,且2个林龄间分配方式相似。在生长旺盛期(8月),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均通过增加针叶可溶性糖与淀粉之间的转化,来增强云南松针叶的生理活动;但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N、P含量变化在生长旺盛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施征 白登忠 张维诚 肖文发
[目的]冬季低温是决定高山林线树种能否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休眠前后树木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其安全越冬的策略。但目前高山林线树种休眠前后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变化及机理尚不清楚。为了探讨林线树种越冬期间的生存策略,[方法]本文以祁连山林线青海云杉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2 900、3 000、3 100、3 200、3 300 m)成年树枝、叶休眠前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包括可溶性糖(葡萄糖和果糖)、淀粉以及糖/淀粉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休眠前青海云杉当年及1年生叶在高海拔处NSC含量
关键词:
青海云杉 林线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休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元玺 王丽娜 吴俊文 李世民 赵志娟 孙建丽 肖建冬 谭天
【目的】探究云南松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内源激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5%(CK)、60%~70%(轻度干旱)、45%~55%(中度干旱)和30%~40%(重度干旱),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云南松幼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内源激素(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1)随干旱程度的加重,云南松幼苗针叶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糖/淀粉比值先降低后升高,淀粉分配比例先增后减,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先减后增。(2)各干旱胁迫处理云南松幼苗针叶ABA含量较CK显著升高,而ZR、GA及IAA含量随干旱胁迫加重均呈下降趋势,IAA/ABA、GA/ABA和ZR/ABA比值较CK显著下降。(3)云南松幼苗针叶可溶性糖含量与AB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IAA、GA、ZR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IAA含量呈显著相关(R~2=0.423 0,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平盛 刘本英 成浩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历史名茶。从史籍记载、茶马贸易、佛教、民族文化和文学等角度,对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旨在说明云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普洱茶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云南 普洱茶文化 历史地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海 常莹 吴春胜 胡文河 谷岩
【目的】研究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与茎秆强度的相关性,以揭示玉米的抗倒伏机制,为玉米抗倒伏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先玉420(抗倒伏性差)和益丰29(抗倒伏性强)为试验材料,设定5,6,7,8,9,10,11万株/hm2共7个群体密度处理,分别在抽雄期(07-23)和灌浆初期(08-05),测定玉米基部向上第3、4、5节可溶性糖、淀粉、矿质元素(N、K、Si、Ca、Mg、Zn)和茎秆强度,同时分析茎秆强度与可溶性糖、淀粉和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2个玉米品种第3~5节可溶性糖、淀粉、矿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云山
云南具有最适合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有着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普洱茶”作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云南茶叶传统名牌,它的资源优势尚未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普洱茶业的生产、销售和管理等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据此提出了做大做强普洱茶的对策。
关键词:
普洱茶 产业 对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洋 何春阳 李晓兵
本文选取普洱茶树的起源地云南作为研究区,综合考虑普洱茶树的自然立地条件与大规模种植的便利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栽培型普洱茶树大规模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而划分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适宜地区的土地数量和空间分布规律,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普洱茶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模型能定量、直观地获取适宜地区的土地数量与空间信息,可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2)云南省内,共有面积约为6400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68%的土地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栽培型普洱茶树,还具有较大的规模化种植潜力;3)自然立地条件是决定普洱茶品质及其价值的至关重要因素,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钱树林 何秀丽 义鸣放
为探讨唐菖蒲籽球发育特点及其碳水化合物代谢与籽球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品种Rose Supreme和Advanced Red为试材,研究了籽球生长发育进程和蔗糖、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质量比及淀粉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唐菖蒲籽球生长发育可分为籽球形态建成和籽球快速膨大期2个阶段。籽球形态建成初期,碳水化合物代谢水平较低,15周时,籽球内可溶性糖和蔗糖质量比分别达50和30 mg/g左右,还原糖质量比仅为16 mg/g,淀粉酶活性为3 mg/(g.min)左右。籽球快速膨大期,碳水化合物代谢水平较高,籽球内可溶性糖、蔗糖、还原糖含量快速上升,在种植后第22~23周达到峰值,分别为90、46和3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春军 高潮 贺国强 赵光伟
对烤烟下、中、上3个部位叶片中淀粉、总糖与还原糖等主要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叶片中淀粉、总糖及还原糖含量均表现为随之增加的变化规律;随着采收日期的延迟,烟叶总糖含量总的变化趋势是增加的。3个烟叶部位之间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总糖、还原糖含量差异显著;不同采收时期之间淀粉、还原糖含量差异不显著,而总糖含量差异显著。
关键词:
烤烟 叶片 淀粉 总糖 还原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程路芸 温星 马丹丹 李丹丹 许馨露 高岩 张汝民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快速生长过程碳水化合物的变化,采用试剂盒和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分别测定黄昏(0 h),黄昏后4 h和8 h等3个时间的毛竹笋竹上部、中部、下部和竹蔸中蔗糖、葡萄糖、果糖、淀粉和纤维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毛竹快速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存在差异,并随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黄昏开始经过8 h后,各部位淀粉质量分数均显著下降,竹兜和笋竹中部分别下降了28.7%和61.5%;竹蔸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分别下降29.4%,39.2%和21.4%;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付小斌 陈琦 刘苑秋 段天择 王力行 潘颜乐 康王朝 邓文平
【目的】全球气温上升和降水格局变化导致的频繁干旱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植物干旱前后水分利用和适应的机制至关重要。【方法】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降水量梯度和2个降水间隔的双因素控制试验,研究杉木幼苗不同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相关组分质量分数对降水量和降水间隔变化的响应。【结果】随着降水量减少,杉木幼苗的NSC质量分数在吸收根、运输根、枝条和叶中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枝干中则持续下降,杉木幼苗通过增加运输根、吸收根、叶和枝条的NSC质量分数,同时将吸收根的淀粉水解转化成可溶性糖,来调节细胞内的水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运输根和枝干中均呈持续减少的趋势,在吸收根、叶和枝条中先增加后减少;淀粉质量分数在所有器官中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降水量过少时,杉木幼苗会消耗体内的NSC,优先供给吸收根的生存需求,导致运输根、枝条和枝干的NSC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延长降水间隔,杉木幼苗叶和运输根的NSC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叶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运输根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结论】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当地多年旱季月平均降水量的50%以上,可提高杉木人工林在降水格局变化下的存活率,降水量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延长浇水间隔。图3表1参51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世珍 蔡庆生 孙菊华 崔照平
4/2℃ (昼 /夜 )诱导 10d ,高羊茅叶片、根颈中以蔗糖、果糖为主的可溶性糖类和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 ,淀粉含量缓慢降低 ,总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值明显增加 ,相应部位的抗冻性显著增强 ;根系中可溶性糖类含量和LT50 都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 ,可溶性糖类含量的增加是造成高羊茅抗冻性增强的重要因素 ,叶片、根颈和根系中可溶性糖类含量及积累动态的不同可能是构成其对冷锻炼响应不同的重要生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