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40)
- 2023(12162)
- 2022(10652)
- 2021(10076)
- 2020(8291)
- 2019(19162)
- 2018(19310)
- 2017(37082)
- 2016(20127)
- 2015(22772)
- 2014(22803)
- 2013(22737)
- 2012(20706)
- 2011(18738)
- 2010(18652)
- 2009(17056)
- 2008(16420)
- 2007(14453)
- 2006(12803)
- 2005(10896)
- 学科
- 济(85032)
- 经济(84941)
- 业(61287)
- 管理(51475)
- 农(50600)
- 企(39508)
- 企业(39508)
- 方法(35858)
- 农业(33672)
- 数学(31287)
- 数学方法(30968)
- 业经(23345)
- 地方(20727)
- 中国(20467)
- 学(18125)
- 财(17240)
- 制(14662)
- 贸(14509)
- 贸易(14500)
- 易(14035)
- 发(13474)
- 技术(12740)
- 环境(12668)
- 农业经济(12586)
- 理论(12062)
- 和(11839)
- 策(11727)
- 银(10777)
- 体(10766)
- 银行(10737)
- 机构
- 学院(287131)
- 大学(284126)
- 管理(116697)
- 济(112371)
- 经济(109876)
- 理学(102306)
- 理学院(101177)
- 管理学(99421)
- 管理学院(98933)
- 研究(96072)
- 中国(70637)
- 农(67224)
- 科学(62213)
- 京(59718)
- 业大(51861)
- 农业(51398)
- 所(48390)
- 财(46579)
- 研究所(44481)
- 中心(44218)
- 江(40845)
- 范(38440)
- 师范(38155)
- 财经(37814)
- 北京(37016)
- 经(34491)
- 院(34127)
- 州(33784)
- 经济管理(32783)
- 农业大学(32503)
- 基金
- 项目(203798)
- 科学(159624)
- 研究(149532)
- 基金(147006)
- 家(128250)
- 国家(127099)
- 科学基金(108870)
- 社会(93361)
- 社会科(87935)
- 社会科学(87910)
- 省(81359)
- 基金项目(79849)
- 自然(71188)
- 自然科(69430)
- 自然科学(69414)
- 自然科学基金(68154)
- 划(66837)
- 教育(66114)
- 编号(62734)
- 资助(59007)
- 成果(49506)
- 重点(44951)
- 发(44328)
- 部(44236)
- 创(41996)
- 课题(41666)
- 创新(39057)
- 科研(38571)
- 国家社会(37604)
- 人文(37127)
- 期刊
- 济(127431)
- 经济(127431)
- 研究(79445)
- 农(70232)
- 中国(53569)
- 学报(49016)
- 农业(48078)
- 科学(45561)
- 大学(37520)
- 管理(36982)
- 学学(35772)
- 财(31698)
- 教育(28437)
- 业经(27406)
- 融(23663)
- 金融(23663)
- 技术(23240)
- 业(21957)
- 问题(18193)
- 经济研究(17006)
- 财经(16844)
- 版(16506)
- 科技(15190)
- 农业经济(15022)
- 业大(14834)
- 资源(14665)
- 图书(14472)
- 农村(14406)
- 村(14406)
- 经(14159)
共检索到409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晔,司徒群,朱彤,扬克诚,付保红,吴文青
本文从中国特色民族—云南傣族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入手,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科学保护和协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晔,司徒群,朱彤,扬克诚,付保红,吴文青,何云红
通过形态分类即以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农田分布、人口规模和聚落占地面积为依据的分类原则,对勐龙镇12个办事处和89个聚落类型(自然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研究,其中傣族聚落有12个类型,傣族与其他民族混居聚落有1个类型,哈呢族聚落27个类型,拉祜族聚落11个类型,布下聚落1个类型,阿克人聚落2个类型,末标式聚落2个类型,布朗族聚落9个类型,汉族聚落有1个类型,对各聚落的类型特征作了评价分析,提出了傣族农村聚落分类分级体系。探讨了山区、半山区和坝区农村聚落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并针对不同的聚落类型提出各具特色的建设方向和整治途径。
关键词:
分类体系 整治途径 傣族农村聚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岳邦瑞 王庆庆 侯全华
研究着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聚落形态的本质,并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麻扎村的土地利用特征入手,探讨了绿洲型聚落的水平形态、垂直形态以及要素组织形态特征,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人地关系视角看,聚落形态是人类在所居住的地面上安置自己的方式,其本质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地关系的外显方式;第二,麻扎村具有"围寺而居的圈层"水平形态特征;第三,麻扎村具有"宅高田低,上居下耕"垂直形态特征;其四,麻扎村具有向心型、多组团的居住用地组织形态特征,高效复合、形态自由的道路交通组织形态特征,以及多级、广布的公共空间组织形态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毕硕本 计晗 陈昌春 杨鸿儒 沈香
遗址—河流距离是史前聚落遗址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省卢氏县为例,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采用基于PD,H值计算的连续性地理数据最优离散法,获取遗址—河流相关性定量数值,讨论和总结模型中等间距(EI)、百分位(QV)、自然断点(NB)、几何间隔(GI)4种分类方法,分别在裴李岗时期、仰韶前期、仰韶后期、龙山时期所表现的性能及适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聚落的结构、发展规律、分布和范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4个文化时期分别采用NB、QV、NB、GI及其分类数分别为8,8,8,6时,为离水距离因子的最优离散。该因子对遗址密度分布的决定力分别为39.5%、70.8%、73.0%和59.8%;2洪水切割作用导致河岸两旁的阶地逐渐崩塌,阶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古人类为了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将遗址沿河散开呈条带装分布。当阶地面积小到一定程度,聚落沿河流长度扩展的成本过高,便开始向远离河流部分扩张,因此离河距离因子呈先升后降;3从Q值提升强度看,NB/EI>GI>QV;从提升效率看,EI/GI>NB>QV;从决定力大小来看,GI>QV/NB>EI;4聚落结构由裴李岗时期的简单、稀疏和松散不断发展,分别在仰韶前、后期和龙山时期出现两极化、三段式,聚落发展影响因素由人口数量增长变为社会内部结构变化,聚落的分布和古人类活动范围距河流约正常人步行1~2.5 h的距离,且不断扩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贤金
本文在论述我国人地矛盾及其区域分异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聚类原理对我国人地关系进行了分区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内人口、耕地、粮食三者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诚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聚落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空间异质性深化,但针对农村聚落功能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从效用价值理论和供需分析视角出发,剖析了农村聚落功能的服务内涵和时空动态特征,提出农村聚落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体系,构建了功能评价指标和基于信息熵的综合评价模型,以村为单元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农村聚落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案例区西部和北部远离城镇、交通干线地区农业生产功能较强,城镇周边以及沿江地区工、商、文化教育等功能集聚,东北部吕四港地区休闲娱乐和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较强;农村聚落功能多元化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多中心"的格局特征,从"中心"向外围地区,随着距离增加,聚落功能...
关键词:
农村聚落 聚落功能 聚落功能评价 启东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钱云 杨雯 郦大方
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山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保留了大量社会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聚落形态,是乡土聚落研究中极有价值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哈尼族传统的聚落形态开始产生变化。本文基于乡土聚落形态演变理论,选择云南省勐海县曼冈寨为案例,充分利用测绘、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哈尼族血缘、政治、经济三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与聚落形态演变的相互关系,为深入理解这一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实证案例。
关键词:
哈尼族 曼冈寨 聚落形态 演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德显 张莉 杨瑞霞 赵永江
以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为基本切入点,通过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的历史剖析,探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从规划的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等不同层面分析了主体功能区构建的实践价值。结合河南人地关系发展现状,以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为目标,对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进行了研究,对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构思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目前进行的主体功能区划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人地关系 主体功能区 河南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力 陆邵明 钟晨
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会带有明显的地域场所特征,这种空间特质的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文化等要素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如何科学把握传统聚落中的这种关联机制,对于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野考察、现场测绘与先进空间分析的方法,尝试对云南怒江地区以独龙族为例的少数民族聚落空间生成逻辑进行解析,通过经验描述与理性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自然逻辑和社会逻辑两个方面分别阐述聚落形式背后的产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深入地掌握传统民居聚落空间的文化基因及其生成脉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君 武友德 张磊 陈长瑶
以云南环洱海乡村聚落为研究区域,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对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区位适宜性等级和分值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论:全区乡村聚落区位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稀少且交通便利的中小型聚落为该区聚落的主体,中心城区影响力在南部聚落区位选择中所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北部,城镇用地对聚落布局区位的影响随着与中心城镇间距离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多数聚落的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南部聚落的区位适宜性分值整体高于北部。根据测度结果,将乡村聚落优化模式分为城镇转化型、优先发展型、特色发展型、引导发展型及弃迁型等5种。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区位 适宜性 环洱海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商冉 曲衍波 姜怀龙
土地利用转型(LUT)对调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冲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过程与农村人口迁移与流动密切关联,系统认识农村人地关系转型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可以为农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人地关系变化的视角刻画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理论过程,以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PCRA)为表征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最小线性二乘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通过山东省1996—2016年的实证分析发现:①PCRA整体转型趋势不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充分和不均衡性,仅在局部地区呈现出倒"U"型演变特征,原因在于被动性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缩减滞后于主动性的农村人口流动。②PCRA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整体趋向高值簇或低值簇集聚,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区附近呈冷点先收缩后扩张之势,而广阔的一般地区呈热点先扩张后收缩之势。③农村居民点转型受地形、经济、城镇化和政策等因素综合影响,不同时段的主导因素作用力和不同区域的因素作用敏感性均有所差异,且作用过程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④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转型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且驱动因素也有所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应因地施策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并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缩减进程,助推农村转型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旭旦,金其铭
农村聚落是国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列为规划和整治的重要方面之一。根据最近人口普查公布的江苏省人口统计数字,全省人口已达60,520,000人,平均人口密度每方公里达600人;其中农村人口占74.3%,为44,890,000人,平均密度每方公里约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倩琼 郑行洋 刘樱 周春山
以广州为例,研究大都市区域农村聚落类型、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机制,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采用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现状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将广州市行政范围内1 109个行政村划分为8类农村聚落类别,即生态型、农耕型、农—工混合型、工业发展型、工业主导型、人口规模凸显型、外来人口集聚型、商服型,分析了各类农村聚落的特征。其次,通过GIS分析工具将聚类结果与空间数据相关联,探究广州农村聚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1)市域层面上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典型的圈层特点,以主城区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倩琼 郑行洋 刘樱 周春山
以广州为例,研究大都市区域农村聚落类型、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机制,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采用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现状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将广州市行政范围内1 109个行政村划分为8类农村聚落类别,即生态型、农耕型、农—工混合型、工业发展型、工业主导型、人口规模凸显型、外来人口集聚型、商服型,分析了各类农村聚落的特征。其次,通过GIS分析工具将聚类结果与空间数据相关联,探究广州农村聚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1)市域层面上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典型的圈层特点,以主城区为核心,由外向内农村聚落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各区层面以各自的行政中心为内核呈现圈层结构,农村聚落发育水平由外圈层向内圈层不断发展,发展程度受城市副中心发展状况的影响;(3)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极大地提升其周边农村聚落的发展水平。最后,从乡村工业化、城市扩张、流动人口集聚、自然条件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因素等方面对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德元
2005年6月,为了完成与香港乐施会的合作项目,我第一次踏上了云南的土地。此行既按照与乐施会商定的工作计划访问了乐施会在云南农村的扶贫项目点,也在离开云南的前一天参观了久负盛名的石林。按说这种“公私兼顾”的好事应该使我满足了,可是,不知怎的,我就是高兴不起来,反而习惯性地感慨出些“问题”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