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71)
- 2023(9953)
- 2022(9026)
- 2021(8603)
- 2020(7196)
- 2019(16846)
- 2018(16869)
- 2017(32240)
- 2016(18042)
- 2015(20267)
- 2014(20283)
- 2013(20164)
- 2012(18507)
- 2011(16611)
- 2010(16252)
- 2009(14677)
- 2008(13949)
- 2007(11973)
- 2006(10306)
- 2005(8792)
- 学科
- 济(67572)
- 经济(67502)
- 管理(46784)
- 业(45583)
- 企(36547)
- 企业(36547)
- 方法(32025)
- 数学(27733)
- 数学方法(27422)
- 农(20258)
- 学(18235)
- 地方(17649)
- 中国(16270)
- 财(15217)
- 业经(15004)
- 农业(13882)
- 和(11562)
- 贸(11387)
- 贸易(11382)
- 环境(11304)
- 理论(11021)
- 易(10977)
- 技术(10676)
- 制(10403)
- 务(9647)
- 财务(9587)
- 财务管理(9572)
- 教育(9399)
- 划(9237)
- 企业财务(9051)
- 机构
- 大学(250220)
- 学院(249275)
- 管理(98790)
- 济(89907)
- 经济(87767)
- 理学(86318)
- 研究(85916)
- 理学院(85214)
- 管理学(83576)
- 管理学院(83160)
- 中国(60490)
- 科学(59672)
- 京(53929)
- 农(49736)
- 所(45049)
- 业大(44685)
- 研究所(41876)
- 农业(39246)
- 中心(38794)
- 财(38416)
- 江(34951)
- 北京(33971)
- 范(33911)
- 师范(33533)
- 财经(31453)
- 院(31033)
- 州(29563)
- 经(28608)
- 技术(28087)
- 省(27725)
- 基金
- 项目(183188)
- 科学(141524)
- 基金(130809)
- 研究(129033)
- 家(116318)
- 国家(115342)
- 科学基金(97357)
- 社会(77095)
- 省(73258)
- 社会科(72747)
- 社会科学(72725)
- 基金项目(71191)
- 自然(66922)
- 自然科(65263)
- 自然科学(65239)
- 自然科学基金(64045)
- 划(61883)
- 教育(58406)
- 资助(53634)
- 编号(52984)
- 成果(42401)
- 重点(41436)
- 发(39343)
- 部(38916)
- 创(37846)
- 课题(36434)
- 计划(35869)
- 科研(35644)
- 创新(35303)
- 大学(33262)
共检索到3498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建榕 汪洋 赵春燕 陆青华 高柱 王芳 马焕成
【目的】调查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木棉科植物根及根际周围的丛枝菌根真菌(AMF)分布状况,为筛选对干热河谷木棉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的AMF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湿筛沉淀法,从云南干热河谷的元阳、元江、东川、元谋、宾川和怒江6个地区的木棉须根及其所带土壤中分离AMF孢子,在体视镜下观察记录孢子的颜色、大小、连孢菌丝的特征、孢子果形态等;在此基础上,用微吸管挑取孢子置于载玻片上,加浮载剂(蒸馏水、乳酸、乳酸甘油、Melzer’s试剂)在Nikon显微镜下观察,对孢子颜色、大小,孢壁颜色、类型、厚度等指标进行鉴定。【结果】从云南干热河谷6个地区的野生及人工栽培的木棉中,共分离鉴定出AMF 3属6种,分别...
关键词:
木棉科 丛枝菌根真菌 干热河谷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涛 段廷玉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能够与自然界中绝大部分陆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为宿主植物带来多种正向效应,包括提高植物抗逆性,尤其是在协助植物抵抗病菌的入侵方面。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中国学术总库,总结归纳了近年来AM真菌影响植物病害新进展及AM真菌与其他微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分析了AM真菌影响植物病害的机理,包括提高寄主植物营养状况、激活根系周围养分、改变根系形态、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和寄主光合作用产物、改变根际微生物区系以及激活寄主防御机制。并就AM真菌群落的抗病功能、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以及多因素复合下影响植物病害的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植物 病害 机理 协同作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樊国盛 邓莉兰 蔡发江 赵礼
采用样地和线路调查,经室内鉴定,云南干热河谷地区常见非结瘤植物共有46科97属111种。对这些植物的适应性按照研究方法中确定的分布状况等级、抗干旱性、抗瘠薄性等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这些植物适应性的强弱,共有10种植物被确定为云南干热河谷造林极端困难地区强适应性植物。表1参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邦平 陈俊愉 张启翔 郭良栋
通过采集昆明黑龙潭公园不同梅花品种的根围土壤样品,研究其共生的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梅根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平均孢子密度为(183.4±116.5)个100 g,其中‘美人’梅的根围土壤孢子密度最大;AMF种丰度平均为6.7±2.1,其中‘蒿明小’梅的根围土壤AMF有11种,最多;从20个梅花品种的土样中分离得到AMF 3属24种,其中Glomus属为优势属,Glomus trimurales、G.geosporum为优势种。结果证明,梅根围土壤AMF种类或孢子密度与梅花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根围AMF种类多、孢子密度大的植株生长较好;而根围AMF种类少、孢子密度小的植株...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种丰度 孢子密度 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光 郭兰萍 黄璐琦 陈敏
本文借鉴菌根技术在农林业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丛枝菌根真菌在药用植物种植研究中的繁殖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主要从药用植物AM真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质、不同孢子表面灭菌方法对侵染的影响、不同菌剂和寄主植物对侵染效果的影响、pH值对AM真菌侵染的影响、促生根细菌对AM真菌侵染效果的影响、信号物质对药用植物AM真菌培养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发现丛枝菌根的影响因素复杂,寄主植物的种类、菌剂的种类、培养方法和条件等因素都对菌根孢子萌发和侵染有显著影响。结合药用植物的特殊性和研究实例,提出了中药植物接种丛枝真菌应综合考虑:药用植物接种菌根的目的、药用植物的生长特性、接种剂的特性、药用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相...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盛敏 唐明 迪丽努尔 王亚军 牛振川
对西北地区盐碱土主要植物的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14科29种植物中,除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 Maxim.)外,其余植物均被菌根真菌侵染,侵染比例为96.55%;在过去认为不被侵染的莎草科(Cyperaceae)和藜科(Chenopodiaceae)植物中,发现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 C.A.Mey.)、筛草(Carex kobomugi Ohwi)、盐角草(Saliconia europaea L.)、碱蓬(Suaeda glauca Beg.)和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Moq.)有侵染现象;所调查的乔木和...
关键词:
盐碱土 丛枝菌根 侵染率 侵染强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坤 杨建军 李璐 王彦淇 王颖 马焕成
生长在干热河谷的木棉普遍具有丛枝菌根真菌(AMF)共生系统,这是否是它对干旱环境适应的策略之一?为揭示AMF是否促进木棉吸收养分能力从而提高其抗旱能力,采用盆栽试验对接种和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木棉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木棉根区土壤养分及植株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中度干旱胁迫下,接菌提高了植株根区土壤AK、NO3--N含量而降低了TN、TP含量,在干旱胁迫第30、60、90d时,AK、NO3--N含量分别比未接菌株多37.35%、20.48%、17.77%和173.61%、285.94%、84
关键词:
营养吸收 丛枝菌根真菌 木棉 干旱胁迫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高宁 邢意警 熊瑞 史文辉
磷素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溶磷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直接参与土壤磷素活化和植物获取磷素的过程,对生态系统磷养分周转与植物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植物获取和利用磷的策略、植物磷素吸收的丛枝菌根真菌协调途径、植物磷素吸收的溶磷细菌协调途径、植物-丛枝菌根真菌-溶磷细菌的协同作用4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植物-微生物协作促进磷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植物的磷素获取过程需要高效的根系适应能力,通过调控根系形态性状、改变根系分泌物成分与分泌量,促进土壤磷素活化;同时,丛枝菌根真菌可通过与植物间的互利共生物质交换,推动根际与菌丝际的土壤生物活性与化学性质变化,促进植物获取磷素;此外,溶磷细菌与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界面形成积极互作关系,分泌多种有机酸、降低土壤pH值、提高磷活化相关酶活性改善土壤可利用磷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植物-丛枝菌根真菌-溶磷细菌互作促进植物磷素吸收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未来应重点关注:菌根属性在互作体系中的作用;分析鉴定互作体系成员的代谢物组成及其潜在功能;探讨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及其功能组装的影响。参14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乃文 王平 陈科宇 庞雪 纪宝明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丛枝菌根真菌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群落对石竹科花卉的根系侵染、生物量及光合作用情况,探究AMF对石竹科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为未来AMF菌肥在生产、应用过程中的推广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天然AMF群落作为接种剂,对不同来源接种剂样品进行序列扩增和测定,并分析不同接种剂AMF群落中主要优势菌属及各属相对丰度差异;以石竹科典型观赏花卉植物矮雪轮 (Silene pendula L.)和常夏石竹 (Dianthus plumarius L.)为接种对象开展盆栽接种试验,测定植物的叶片光合速率、根系侵染率及生物量。【结果】①3种不同来源接种剂的AMF群落均以Glomus、Rhizophagus和Diversispora为主要优势菌属且各属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②不同来源AMF接种剂均能够对石竹科花卉植物进行侵染,其中冰草来源接种剂对石竹科花卉植物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来源AMF接种剂(P<0.05);且侵染率与AMF群落Claroideoglomus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正相关 (P<0.05);③冷蒿来源的AMF接种剂能够对石竹科植物生物量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P<0.05),羊草和冰草来源接种剂对宿主植物的生物量影响不显著,甚至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④羊草来源AMF接种剂显著提升了矮雪轮净光合作用 (P<0.05),AMF接种剂对矮雪轮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著,而羊草、冰草来源AMF接种剂显著抑制了夏常石竹的净光合速率(P>0.05)。【结论】不同来源接种剂AMF群落特征与石竹科植物生理特征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性规律,对石竹科花卉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并不一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进行预实验对AMF菌肥进行有效评估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晓 毕银丽 王义 田野 李强 杜昕鹏 郭芸
【目的】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区,分析不同沙棘种植密度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及其交互作用对林下植物和土壤性状的影响,探究最佳人工生态修复方式。【方法】本研究以陕西省神木市大柳塔镇微生物复垦区种植的不同密度沙棘林(L:835 tree·hm~(-2); M:1 111 tree·hm~(-2); H:1 667 tree·hm~(-2))为研究对象,布设接菌区和对照区处理,以无人工干预的自然恢复区为完全对照,总样地大小为8 400 m~2。人工林于2012年4月种植,2012年7月以穴施的方式在接菌区接种AMF。2020年10月,对人工林和林下植物进行调查,并采集表层土壤(0~20 cm)测定土壤性状,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选取林下植物指标、土壤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特征值大于1的5个主成分,通过因子载荷矩阵确定权重,计算各处理综合得分。【结果】1)增大种植密度和接种AMF显著提高了沙棘林盖度和现有密度。2)增大种植密度显著提高了林下植物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降低了Simpson优势度指数,接种AMF显著提高了林下植物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降低了Simpson优势度指数;种植密度显著影响林下植物群落组成、生物量和盖度,中等种植密度下林下植物生物量最大。接种AMF显著影响林下植被群落组成并提高了生物量。3)种植密度和接种AMF显著影响AMF生物量、土壤性状,在中等种植密度下AMF的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处于较高水平。4)人工林种植密度和接种AMF对林下植被群落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相较于对照区,在接菌区人工林种植密度对林下植被与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小。5)综合得分结果表明,中等种植密度且接种AMF的处理得分最高,自然恢复区的综合得分最低,所以,中等密度且接种AMF的处理对植物和土壤的修复效果最佳。【结论】中等种植密度的沙棘人工林生态修复效果最佳,接种AMF促进了土壤养分的活化,为沙棘人工林提供了更多的生态位,打破了种植密度过高对林下植被生长和正向演替的限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侠 叶诚诚 张俊伶 李海港 王幼珊
为探讨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生长特性与功能(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相关性。采用分室根箱装置,以玉米(Zea may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宿主植物,选取7种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近明球囊霉C.claroideum、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黏屑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spurca,以不接种为对照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菌根侵染率、根外菌丝密度、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磷/锌吸收量、植物根系AMF gDNA丰度以及玉米根系ZmPht1;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接种F.mosseae、R.intraradices、G.versiforme、C.etunicatum的玉米和紫花苜蓿根系侵染率及根外菌丝密度较高,对植株生长和磷、锌吸收均表现为正效应;C.claroideum、A.scrobiculata、D.spurca根系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较低,C.claroideum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磷吸收表现为促进效应,而对玉米表现出抑制效应,后两者对植株生长和磷、锌吸收无显著效应或抑制作用;AMF的生长指标(菌根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与菌根生长效应以及磷、锌吸收效应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根系AMF总侵染率对玉米菌根生长效应、磷/锌吸收效应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79.0%,77.6%和74.1%;菌丝侵染率对紫花苜蓿菌根生长效应、磷/锌吸收效应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76.5%,72.6%和74.0%;此外,仅紫花苜蓿根系AMF gDNA丰度与根系总侵染率显著正相关,玉米根系ZmPht1;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菌根磷吸收效应显著正相关。综上,AMF的侵染指标显著影响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效应,AMF gDNA丰度可作为表示AMF生长的指标,但因植物而异,玉米根系ZmPht1;6的相对表达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AMF吸磷能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春雨 杨智宇 李丽丽 杨洪一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素,减少氮素对植物生长的限制,增强土壤-菌根真菌-植物三者之间的氮素交流,在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从菌根真菌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利用、菌根真菌影响植物氮代谢、菌根真菌对土壤氮循环的生态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基于当前菌根真菌对植物氮素利用影响的研究现状,建议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环境基因组学技术,重点研究菌根真菌—植物共生体的氮转运机制,解析菌根真菌—植物—土壤间氮素交流的主要路径及基因互作网络,以期促进植物氮素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施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廷速 李松 张金莲 覃晓娟 刘红坚 谭裕模 袁照年 李杨瑞
研究菌根对甘蔗的侵染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在盆栽灭菌条件下,利用丛枝菌根球囊霉菌株Glomus sp1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进行接种实验,研究其对侵染甘蔗根系形成菌根的影响。结果表明:Glomus sp1能很好的侵染甘蔗根系,根系有明显的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泡囊和孢子;菌根能促进植株生长,表现在植株高度、叶长、绿叶数和茎径都比对照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
甘蔗 丛枝菌根(AM) 菌根侵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春芳 李枝林 方飞 杨根华 陈思思 洪群艳
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墨兰,文山红竹兰、大雪素、小雪素、惠兰、春绿兰以及采自丽江、保山的小雪素根中分离到12株真菌。通过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分离菌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毛壳菌属(Choetarnium)、柱孢属(Cylindrocarpon sp.)。本文首次从采自云南的大雪素和小雪素中分离兰花菌根真菌。从墨兰中分离到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真菌在国内未见报道。
关键词:
兰花 菌根菌 ITS序列分析 分离鉴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