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00)
- 2023(5504)
- 2022(4933)
- 2021(4607)
- 2020(4311)
- 2019(10031)
- 2018(9934)
- 2017(18901)
- 2016(10934)
- 2015(12463)
- 2014(12838)
- 2013(13051)
- 2012(12504)
- 2011(11395)
- 2010(11611)
- 2009(10998)
- 2008(11110)
- 2007(10296)
- 2006(8642)
- 2005(7789)
- 学科
- 济(46025)
- 经济(45988)
- 业(25427)
- 管理(25093)
- 方法(23198)
- 数学(20666)
- 数学方法(20490)
- 企(19297)
- 企业(19297)
- 学(16617)
- 农(13046)
- 财(10856)
- 中国(10353)
- 地方(9387)
- 农业(8558)
- 贸(8488)
- 贸易(8487)
- 易(8213)
- 业经(7997)
- 制(7357)
- 和(7137)
- 理论(6853)
- 务(6534)
- 财务(6519)
- 财务管理(6498)
- 企业财务(6096)
- 银(6065)
- 环境(6049)
- 银行(6001)
- 融(5868)
- 机构
- 大学(167511)
- 学院(165387)
- 济(63167)
- 经济(61689)
- 研究(60592)
- 管理(56759)
- 理学(48446)
- 理学院(47780)
- 管理学(46684)
- 管理学院(46379)
- 科学(42957)
- 中国(42520)
- 农(40915)
- 京(35766)
- 所(34427)
- 农业(33131)
- 业大(32658)
- 研究所(31874)
- 财(28018)
- 中心(27411)
- 江(25603)
- 财经(22449)
- 北京(22408)
- 范(21918)
- 农业大学(21827)
- 省(21581)
- 师范(21570)
- 院(20886)
- 州(20452)
- 经济学(20208)
- 基金
- 项目(110464)
- 科学(82406)
- 基金(76799)
- 研究(73445)
- 家(70111)
- 国家(69570)
- 科学基金(55921)
- 省(45661)
- 社会(42959)
- 基金项目(41009)
- 社会科(40463)
- 社会科学(40441)
- 自然(38600)
- 划(38245)
- 自然科(37597)
- 自然科学(37575)
- 自然科学基金(36902)
- 教育(34295)
- 资助(32495)
- 编号(29690)
- 重点(26002)
- 成果(25046)
- 发(24044)
- 计划(23938)
- 部(23585)
- 科技(22598)
- 科研(22261)
- 创(22193)
- 课题(21290)
- 创新(20919)
共检索到2390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海艳 罗中泽 谢美华 徐成东 安红 闫俊梅
文章对小叶黄杨叶斑病病原进行形态鉴定及ITS和TUB2序列分析,并在不同温度、p H值、光照周期、碳源、氮源等条件下的生长及孢子萌发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效果,为该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不同光照条件处理下的菌落生长无明显差异,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NO-3态氮的利用最有利于菌落生长,而在不同碳源条件下,其菌落生长无明显差异。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 H值为8,抑菌效果最好的是百菌清。
关键词:
ITS TUB2 系统分析 拟盘多毛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林玉 杨海艳 王馨 杨斌 董志渊 杨丽英 李绍平
对藿香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值范围均较广;25~32℃菌丝生长良好,速度快,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6.0~7.0,弱酸性更利于孢子萌发;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但是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萌发。供试的杀菌剂中以代森锰锌和扑海因的抑菌效果最好。
关键词:
藿香 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王生荣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番华彩 杨佩文 郭志祥 曾莉
文章采用致病性试验、形态学观察等方法对引起云南香蕉(Musa spp.)灰纹病的香蕉暗双胞菌进行了鉴定研究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pH值为7;在全光照处理下菌落生长最快;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粉;PDA和PSA培养基较适宜菌落生长;培养温度为25℃时产孢量最大;较适宜产孢的培养基是PDA和PSA培养基;菌丝的致死温度是70℃,10 min。
关键词:
香蕉 暗双胞菌 病原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李向东 曹继芬 裴卫华 赵志坚 李绍平
对采自西双版纳景洪的砂仁叶斑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引起砂仁叶斑病病原节梨孢菌(Gonmatopyricularia am-omi)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节梨孢菌长势有一定差异,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高低顺序为黑麦A>米糠>燕麦>PDA>玉米>V8>番茄汁。通过温度对节梨孢菌生长影响测定,该菌在4~35℃的温度下均可生长,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在10~35℃的温度下均可产孢,以25~30℃温度下产孢量较大,在4℃温度下不产孢。选用14种杀菌剂进行节梨孢菌室内抑菌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百菌清、72%杜邦克露、80%...
关键词:
砂仁叶斑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小宓 万宏
大叶黄杨叶斑病菌(Cercospora destructive Rev.)的分生孢子在10%大叶黄杨叶榨取液、1%葡萄糖、1%麦芽糖、1%蔗糖中萌发率均在93%以上;其中以叶榨取液萌发率最高,达100%。孢子萌发的最适pH为5.2,最适温度25—30℃。自然越冬病叶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5—30℃。自然越冬病叶直到7月份病斑上仍能产生分生孢子,以3—5月产孢率最高。病菌于4月中旬侵入新叶,潜育期2个月左右,病害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与降雨量关系不明显。经抑菌试验和室外防治试验,筛选出有效的杀病剂依次是:40%灭病威悬浮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洁璐 吴天昊 巨云为 杨旭涛 梁甜 朱海军
【目的】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叶斑病4种病原菌,包括共享镰孢菌Fusarium commune、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 1种P. 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不同化学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探究其最适生长环境,并筛选最佳防治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量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以及不同化学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率,用DPS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共享镰孢菌、P. 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25、25、30和20℃;最适pH值分别是8.0、7.0、7.0和6.0;最适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胰蛋白胨、尿素和胰蛋白胨。5种杀菌剂中450 g·L~(-1)咪鲜胺对共享镰孢菌、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的毒力最强,EC50分别为0.010 8、0.091 5和0.021 0 mg·L~(-1),250 g·L~(-1)吡唑醚菌酯对P. fuckelii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004 1 mg·L~(-1)。【结论】4种病原菌在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的碳源环境下以及含尿素、硝酸钾和胰蛋白胨的氮源环境下生长旺盛,咪鲜胺与吡唑醚菌酯对该病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图4表2参31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本重 杨敏 李国元 王立华 邹礼平 吴瑶
为明确滇楸叶斑病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的生物学特性和选用最适抑菌剂,对不同条件下的病原菌菌丝生长进行了观察和室内药剂平板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1~28℃,致死温度为45℃,在pH 4~7的范围内生长良好,碳源和氮源分别以蔗糖和硝酸钠为宜;在供试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1.00mg/mL时相对抑菌率为93.6%;45%石硫合剂抑菌效果最差,在质量浓度6.70mg/mL时相对抑菌率仅为13.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学顺 付艳平 秦乐业 李勋远 向青锋 曾国柱 姜道宏
首次报道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上存在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致的叶斑病。从湖北省长阳县采集到栀子叶斑病病害标本,并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该病由真菌GJ-1菌株所引致;根据GJ-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分析、比较,证实GJ-1菌株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teyaert)真菌;GJ-1菌株的ITS序列与P.gracilis的ITS同源性达100%,因此推定它属于P.gracilis。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汉珍 郭坚华
20 0 0~ 2 0 0 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桔梗病害 ,并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 2 6个菌株。菌株接种于桔梗叶片后 ,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 ,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 (G +C) %等鉴定 ,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能引起桔梗细菌性叶斑病 (又称斑点病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文洁 王艳青 孙道旺 尹桂芳 王莉花
【目的】研究明确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荞麦褐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孢子形态及分析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对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菌株S62R5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53 bp(登录号:KR002908.1),与稻黑孢菌菌株(登录号:EU529994.1)的同源性达100%。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PSA,最适菌丝生长温度25、28℃,致死温度为53℃,10 min;菌丝适宜生长的pH为5~9,最适pH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氯化铵。【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树和 周彩勤 张奎望 刘慧迪
对新见的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棒孢叶斑病病原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对病叶进行保湿培养,观察病原菌孢子形态和大小;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温度、 pH值、光照及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测定其对不同寄主致病性;将病原菌的rDNA-ITS,β-tubulin基因和ef-1α基因扩增测序后,在GenBank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多主棒孢在自然发病叶片上形成的分生孢子比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具有更多的隔膜且更长。多主棒孢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5℃不能生长;多主棒孢在pH值为4~11时都能生长,适宜生长的pH值为6~8;光暗交替(12 h光照/12 h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多主棒孢能够利用多种碳氮源,对麦芽糖利用率最高,蛋白胨和酵母膏是最适合的氮源。致病性测定表明:金叶女贞上分离C. cassiicola除了侵染金叶女贞外,还可侵染黄瓜Cucumis sativus,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辣椒Capsicum annuum和茄S. melongena,不同植物叶片上的显症时间及病斑大小存在差异,金叶女贞表现最感病。基于rDNA-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序列和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金叶女贞上分离菌株与黄瓜上分离的菌株归在一个分支,自展支持率为100%。图8表2参2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永丽 周洲 娄金凤 胡雅静 时苗均
【目的】研究一种引起虎皮兰叶斑病的刺孢壳属真菌HPL06的生物学特性,为了解其潜在危害及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HPL06于多种光照(自然光、12 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温度(5,10,15,20,25,30,35,40℃)、p H(4,5,6,7,8,9,10,11)、氮源(天冬酰胺、氯化铵、硝酸钾、硫酸铵、谷氨酸)和碳源(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葡萄糖)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用HPL06菌饼和孢子悬浮液进行离体叶片接种,检测病原菌对23科62种植物的致病性。【结果】HPL06在4种光照条...
关键词:
虎皮兰 刺孢壳属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威 叶云峰 蒋妮 胡凤云 刘丽辉 林伟
叶斑病是砂仁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给砂仁生产上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明确砂仁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及ITS rD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关键词:
砂仁 叶斑病 病原鉴定 茄腐镰孢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洪亮 彭陈 王俊伟 袁艺 郭士伟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kb和570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