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36)
- 2023(5538)
- 2022(4957)
- 2021(4624)
- 2020(4242)
- 2019(10006)
- 2018(9998)
- 2017(19273)
- 2016(11034)
- 2015(12779)
- 2014(13006)
- 2013(13210)
- 2012(12543)
- 2011(11220)
- 2010(11267)
- 2009(10510)
- 2008(10663)
- 2007(9850)
- 2006(8281)
- 2005(7408)
- 学科
- 济(45221)
- 经济(45181)
- 业(27821)
- 管理(26869)
- 方法(23478)
- 数学(21184)
- 数学方法(21012)
- 企(20895)
- 企业(20895)
- 农(14510)
- 学(13017)
- 财(11173)
- 中国(10357)
- 地方(9640)
- 农业(9377)
- 贸(9355)
- 贸易(9354)
- 易(9064)
- 业经(8535)
- 制(7513)
- 和(7376)
- 务(6782)
- 财务(6765)
- 财务管理(6744)
- 企业财务(6317)
- 环境(6273)
- 银(6266)
- 银行(6224)
- 融(6044)
- 金融(6041)
- 机构
- 学院(163075)
- 大学(162833)
- 济(64312)
- 经济(62881)
- 研究(58764)
- 管理(58241)
- 理学(49943)
- 理学院(49323)
- 管理学(48298)
- 管理学院(48003)
- 中国(43292)
- 科学(40866)
- 农(39627)
- 京(34797)
- 所(32798)
- 农业(31815)
- 业大(31187)
- 研究所(30338)
- 财(28223)
- 中心(27275)
- 江(25227)
- 财经(22582)
- 北京(21813)
- 范(20915)
- 院(20675)
- 师范(20606)
- 农业大学(20493)
- 经(20398)
- 省(20263)
- 州(20065)
- 基金
- 项目(110279)
- 科学(83415)
- 基金(77596)
- 研究(74816)
- 家(70261)
- 国家(69738)
- 科学基金(56814)
- 省(44904)
- 社会(44464)
- 社会科(41951)
- 社会科学(41932)
- 基金项目(41740)
- 自然(38957)
- 自然科(37956)
- 自然科学(37938)
- 划(37692)
- 自然科学基金(37248)
- 教育(34188)
- 资助(32693)
- 编号(30584)
- 重点(25823)
- 成果(24672)
- 发(24212)
- 部(23857)
- 计划(23161)
- 科研(22243)
- 创(22090)
- 科技(21617)
- 课题(21339)
- 创新(20805)
共检索到235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宁 周伟 杨雁瑛 张庆 刘钊
为了确定冬季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越冬取食对策,2007年12月,在大中山采集20堆46粒黑颈长尾雉粪便和38科92种对照植物样本,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冬季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并探讨其采食对策。结果表明,冬季黑颈长尾雉食谱主要由12科18种植物组成。按相对频率值将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分为3类。第1类为主要食物,有顶果蹄盖蕨Athyriumguan gnanense和大叶假冷蕨Pseudocystopteris spinulosa等2种,占采食食物总量的31.5%;第2类是常见食物,包括朱砂根Ardisia crenata,鱼鳞蕨Acrophorus stipell...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长根 楚国忠 郭晶华
1992年11月和1993年10月,在江西大岗山年珠实验林场分析了3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和5只白鹇(Lophuranycthemerafokiensis)k嗉囔和胃内的食物组成。植物性食物共17科25种,包括果实、种子和叶片,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各4种),其次是禾本科(3种),植物性食物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白颈长尾雉的重要食物种类有:苦槠和青冈的种子,竹根七的叶片及节肢动物;白鹇的重要食物种类有:苦槠和樟树的种子,毛药红淡、山黄皮、软条七蔷薇、木的种子和果实,淡竹叶的种子以及黄脊竹蝗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原宝东 闫永峰 程志营 鲁长虎
【目的】分析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方法】2012年春季和夏季,通过直接观察法测量12个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利用无线电遥测跟踪黑颈长尾雉(6♂,2♀)测量34个夜栖地,其中春季20个,夏季26个。【结果】对春季和夏季的夜栖树进行卡方检验表明,春季和夏季的栖树选择差异不显著(χ2=0.34,P=0.51),黑颈长尾雉主要以油桐为夜栖树,其次为西南木荷、杉木和云南松。栖树选择与样地内乔木的数量和种类相关性很低(r=0.401,P=0.028)。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夜栖地 金钟山 季节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郑艳霞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冬季生境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多选择低海拔(≤600 m),缓坡(坡度≤30°),乔木盖度适中(40%~70%),灌木数量偏高(>20株),灌木种类较多(>3种),草本盖度中等(20%~60%),草本种类(>2种)和草本数量较多(>10株),水源距离近(≤150 m)的生境,偏爱阳坡和阔叶林,较少选择草本盖度≤20%和水源距离较远(>150 m)的生境,避开陡坡(>30°)和阴坡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伟 周伟 纪德 张仁功
2004年2~4月,对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春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有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幼林等3种,前两者为其主要的栖息生境类型。②黑颈长尾雉栖息地的主要特征是高海拔,向阳坡,坡度较大,距水源较近,距道路较远;乔木层平均胸径和高度较小,盖度和密度较低,以壳斗科Fag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植物为主;灌木层较高但密度较低,以山茶科和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占优势;草本层密度较大,以堇菜科Violaceae,蔷薇科Rosaceae和菊科Compositae...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海洋 王德良 田永祥
2009~2010年夏季,在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分布海拔区间为370~952 m,植被群落种类多样,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针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阔叶林型和灌丛型。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影响较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曹明 李伟 周伟 张兴勇 张仁功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植被特征的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枯落物盖度等5个变量因子差异极显著,乔木层盖度差异显著;食物因素的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密度2个因子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优先选择的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灌木、乔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发达,地面种子食物资源丰富,远离干扰源。黑颈长尾雉围绕解决繁殖期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乐也 王青 杨韫嘉 徐欢 刘卫东 关文彬
品种鉴定、选优评价、性状可塑性研究等需要对多个性状整合,通过降维处理解决多个性状的计算难题,而诸多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性状的整合分析,并未取得理想结果。以文冠果营养器官的性状指标(根插幼苗的生长性状、分配性状)和生殖器官的性状指标(花朵性状、花序性状)为例,应用康奈尔生态软件Canoco和SPSS两种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结果证实:多元性状的整合,Canoco-PCA明显优于SPSS-PCA,其原因在于前者原始数据的标准化采用中心化,而后者采用离差标准化;以Canoco-PCA前2个排序轴作因变量、性状作自变量进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给出的方程可用于性状评价、可塑性研究等,为植物性状整...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邵继峰 鲁庆彬 金晶 游卫云 于江傲
2007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使用典型样线法寻找环颈雉的觅食地,根据调查地区情况,选择可能影响环颈雉对觅食地选择各种的变量,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对环颈雉觅食地选择影响大的变量类型,然后用Independent-samples t和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分析其选择性。在实地考察中,总共发现了14个觅食地。分析发现,环颈雉偏向于选择下坡位作为它们的觅食地,在所有觅食地中占64.29%,而中上坡位仅占总数的35.71%。由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隐蔽条件的综合作用,环颈雉偏爱灌木和草本物种丰富度高...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孟乐 陈乃松 李松林 连雪原 闫春为
为了探讨在大口黑鲈饲料中去皮豆粕分别与玉米蛋白和大米蛋白组成的2种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替代鱼粉的可行性,分别于含45%和30%鱼粉的配方中配比上述2种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用上述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58.69±0.07)g的大口黑鲈53 d。结果显示:30%鱼粉组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5%鱼粉组(P0.05)。玉米蛋白组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大米蛋白组(P<0.05),而摄食量显著低于大米蛋白组(P0.05)。30%鱼粉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蛋白含量显著高于4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军 张利民 岳强 周凌云 黄耀
采用水生植物、人工填料和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INCB),在秋冬季节对新沂河进行原位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降低前,水生植物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染水体效果很好,对化学需氧量(CODMn)、总氮(TN)、铵态氮(NH+4N)和总磷(TP)的去除率最高可以分别达到50.2%、29.8%、49.3%和57.9%。在低温季节,其净化效果剧烈下降,对CODMn、TN、NH+4-N和TP的去除率最低分别只有7.4%、0.6%、1.5%和4.2%。在低温条件下,与水生植物微生物技术相比,INCB微生物技术可以更有效稳定地净化受污染的水体,对CODMn、TN、NH+4-N和TP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3...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云刚 刘本英 宋维希 马玲 蒋会兵 矣兵 唐一春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平盛
云南既是茶树起源中心,又是茶树演化变异中心。茶组植物在云南有着广泛的分布。本文总结了茶组植物研究成果,明确了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云南茶组植物种及变种的数量及名称,为茶树资源分类、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 茶组植物 分布 种和变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培武 张奇 丁小霞 白艺珍
目前,威胁食用植物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污染物为农药残留、生物毒素和重金属等。从这些污染物检测技术看,在样品前处理技术、确证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3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并改进了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和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等,其中免疫亲和吸附技术和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and Safe)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确证检测技术特别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因其具有灵敏、准确、可靠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作实验室仲裁检测,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并已列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生物毒素等污染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欢 张玮琪 刘蕊 张明海
2010年1—2月和2011年1—2月,在黑龙江大沾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收集了227份狍的粪便样本和28种植物样本。采用野外观察和粪便显微分析2种方法对狍的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通过野外观察得到的食物组分的多样性(2.458)和均匀度(0.784)均高于粪便显微分析结果(多样性1.737,均匀度0.579),2011年粪便显微分析结果的多样性(2.230)高于野外观察结果(1.414),但均匀度(0.645)较野外观察结果(0.698)低;粪便显微分析和野外观察食物组分结果分析表明,桦木科和杨柳科植物是该地区狍种群的主要食物,二者占总食物组分的76%~89%。2)对2种方法得出的...
关键词:
狍 食性 粪便显微分析 单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