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4)
- 2023(1110)
- 2022(1032)
- 2021(1034)
- 2020(888)
- 2019(2036)
- 2018(1995)
- 2017(3184)
- 2016(2235)
- 2015(2403)
- 2014(2354)
- 2013(2416)
- 2012(2399)
- 2011(2250)
- 2010(2336)
- 2009(2190)
- 2008(2051)
- 2007(1942)
- 2006(1722)
- 2005(1656)
- 学科
- 济(5385)
- 经济(5378)
- 学(4836)
- 业(2995)
- 管理(2657)
- 农(2640)
- 地方(2354)
- 害(2169)
- 虫(2091)
- 企(1934)
- 企业(1934)
- 方法(1795)
- 虫害(1766)
- 农业(1763)
- 生物(1714)
- 病虫(1613)
- 病虫害(1613)
- 及其(1521)
- 防(1460)
- 数学(1389)
- 防治(1371)
- 治(1367)
- 数学方法(1321)
- 物(1321)
- 制(1298)
- 业经(1292)
- 中国(1290)
- 财(1280)
- 水产(1216)
- 植(1090)
- 机构
- 学院(32666)
- 大学(32195)
- 农(17128)
- 研究(16922)
- 科学(15521)
- 农业(13997)
- 所(11717)
- 业大(11473)
- 研究所(11005)
- 中国(10322)
- 省(10129)
- 农业大学(8954)
- 室(8397)
- 南(8190)
- 实验(7920)
- 业(7818)
- 实验室(7644)
- 京(7426)
- 重点(7207)
- 中心(6815)
- 济(6754)
- 经济(6485)
- 科学院(6361)
- 技术(6338)
- 管理(6251)
- 院(5833)
- 江(5757)
- 部(5014)
- 州(5009)
- 林业(4921)
共检索到53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春芳 李枝林 方飞 杨根华 陈思思 洪群艳
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墨兰,文山红竹兰、大雪素、小雪素、惠兰、春绿兰以及采自丽江、保山的小雪素根中分离到12株真菌。通过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分离菌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毛壳菌属(Choetarnium)、柱孢属(Cylindrocarpon sp.)。本文首次从采自云南的大雪素和小雪素中分离兰花菌根真菌。从墨兰中分离到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真菌在国内未见报道。
关键词:
兰花 菌根菌 ITS序列分析 分离鉴定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陶 李潞滨 杨凯 唐征 刘振静 庄彩云 彭镇华
为进一步区分11个分离自不同地理分布的5种中国兰属植物的共生菌根真菌菌株,该文结合各菌株的传统形态学特征,对菌丝隔膜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将其鉴定为无性态的瘤菌根菌属真菌。鉴定结果表明,瘤菌根菌是可与中国兰属植物形成菌根结构的最普遍的菌根真菌种类。
关键词:
兰属植物 菌根真菌 瘤菌根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晓国 卢家仕 周主贵 李秀玲 陈廷速 卜朝阳
了解带叶兜兰菌根真菌的群落组成,为优良菌株的筛选奠定基础,对采自广西乐业县的野生带叶兜兰进行了菌根真菌分离,通过根段直接培养法分离菌根真菌,以确定75%乙醇和10%NaClO的最适表面消毒时间,并应用形态学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属的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带叶兜兰菌根真菌最适表面消毒时间是75%乙醇8 miN,10%NaClO 8 miN。从带叶兜兰菌根中分离到的63株真菌,除8株菌株分类地位不能确定外,其余菌株归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轮层菌属(DalDiNia,)、碳团菌属(HypOxylON)、毛壳菌属(CHaetOmiaCeae)、胶膜菌属(tulasNella)5属,其中镰刀菌...
关键词:
带叶兜兰 菌根真菌 分离鉴定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邦平 陈俊愉 张启翔 郭良栋
通过采集昆明黑龙潭公园不同梅花品种的根围土壤样品,研究其共生的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梅根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平均孢子密度为(183.4±116.5)个100 g,其中‘美人’梅的根围土壤孢子密度最大;AMF种丰度平均为6.7±2.1,其中‘蒿明小’梅的根围土壤AMF有11种,最多;从20个梅花品种的土样中分离得到AMF 3属24种,其中Glomus属为优势属,Glomus trimurales、G.geosporum为优势种。结果证明,梅根围土壤AMF种类或孢子密度与梅花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根围AMF种类多、孢子密度大的植株生长较好;而根围AMF种类少、孢子密度小的植株...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种丰度 孢子密度 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萌圃 李青 王幼珊 倪小会
为了确定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金叶连翘组培苗移栽后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并研究不同菌种间、同一菌种不同菌株间的接种效果,在温室条件下,对金叶连翘组培苗接种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etunicatumBecker&Gerdemann的3个菌株、GlomusdiaphanumMorton&Walker的2个菌株、Glomusmosseae(Nicol.&Gerd.)Gerd.&Trappe的2个菌株进行试验.结果显示,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明显促进金叶连翘组培苗移栽后的生长,但对其移栽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不同菌种间、同一菌种不同菌株间的接种效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接种G.etunicatumTW、G....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士燕 许璐 魏莉 曹晓璐 刘蕾 李潞滨
[目的]为获得高效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胶孢炭疽菌、尖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的菌株。[方法]使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结合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筛选获得5株同时拮抗三种病原菌的菌株,其中菌株GT312拮抗效果明显。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模式菌株fZB42T)相似性最高,为99.93%。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结果与B.AmyloliquefAcieNS描述一致。[结论]菌株GT312可同时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兰花病害的生物防...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振华 姚娜 杨凯 王涛 李振坚 李潞滨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约75属,1 350余种,主产南非和中国西南及西部,我国产20属,约800余种。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我国约产600余种,全国均有分布,尤其以四川、云南和贵州的种类最多[1]。杜鹃花为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世界著名的观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付亚娟 张剑 付琦媛 侯晓强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对兰科杓兰属大花杓兰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潜在兰科菌根真菌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克隆文库技术对大花杓兰根际土壤真菌的ITS片段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及BLAST分析。【结果】共获得96个真菌克隆,其中44个克隆鉴定为未知真菌,52个真菌克隆基于97%的序列相似性被划分为24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属于5门6纲11目16科15属。被孢霉属Mortierella为大花杓兰根际土壤的主要真菌类群。综合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研究报道,对24个OUTs进一步分析,发现4个OTUs为潜在的兰科菌根真菌,分别属于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的丝核菌属Rhizoctonia(OTU1)和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OTU2)及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OTU3和OTU4)。【结论】根际土壤真菌及潜在兰科菌根真菌类群的构成及多样性研究,对从土壤中分离筛选有效的大花杓兰菌根真菌及其野生种群的迁地保育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小芹 高悦
研究几种外生菌根真菌对松苗抗松枯梢病和抗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菌增强了马尾松苗苗木对松枯梢病的抵抗力,其中华美牛肝菌(504)菌根苗的抗性最强,其次为黄豹斑鹅膏(EG)和彩色豆马勃Pt2菌根苗,彩色豆马勃Pt1和紫金蜡蘑(ZJ)菌根苗的抗性相对较弱;但外生菌根菌对湿地松苗苗木抗松枯梢病的能力未见提高。对黑松和马尾松菌根苗接种松材线虫后发现,菌根增强了黑松和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的抵抗力,延缓或减轻了苗木的死亡,以504、Pt2和EG的效果较好。黑松菌根苗接种松材线虫后各处理体内早期的PAL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对松材线虫抗性较强的菌根苗其体内PAL酶活也较高,反之亦然。供试外生菌根菌的促生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建榕 汪洋 赵春燕 陆青华 高柱 王芳 马焕成
【目的】调查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木棉科植物根及根际周围的丛枝菌根真菌(AMF)分布状况,为筛选对干热河谷木棉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的AMF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湿筛沉淀法,从云南干热河谷的元阳、元江、东川、元谋、宾川和怒江6个地区的木棉须根及其所带土壤中分离AMF孢子,在体视镜下观察记录孢子的颜色、大小、连孢菌丝的特征、孢子果形态等;在此基础上,用微吸管挑取孢子置于载玻片上,加浮载剂(蒸馏水、乳酸、乳酸甘油、Melzer’s试剂)在Nikon显微镜下观察,对孢子颜色、大小,孢壁颜色、类型、厚度等指标进行鉴定。【结果】从云南干热河谷6个地区的野生及人工栽培的木棉中,共分离鉴定出AMF 3属6种,分别...
关键词:
木棉科 丛枝菌根真菌 干热河谷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颜容 刘红霞 蔡怀頫 葛颂
该文对独花兰的菌根结构和真菌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填补中国独花兰菌根真菌研究的空白,最终达到保护独花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独花兰的目的.实验采用徒手切片,酸性品红乳酚油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基本结构,并对独花兰的菌根组织进行真菌分离.独花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菌根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根真菌从根毛进入根被和外皮层,通过通道细胞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通过两次分离,共得到36个菌株,属于担子菌和有丝孢菌,其中优势种属为镰刀菌属.将16个菌株接种在华石斛组培苗上,有10个菌株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有1个菌株(DHL--19)处理苗与对照差异...
关键词:
独花兰 菌根 菌根真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孔繁翔
从菌根真菌黑核菌(Cenococcumgeophilum)菌丝分离出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菌落。研究了预处理方法及不同水解酶组合,酶解温度和菌丝密度对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在用胰蛋白酶(20μg.mL-1)预处理后,以0.8M山梨醇为渗透压稳定剂,温度为20C,pH5.5及纤维素酶,溶解酶侧浸解酶处理,可获得较高的原生质体产量。在固体及液体再生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均可形成再生菌落,再生率为1%~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甘露醇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出的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繁翔
从菌根真菌黑核菌(CenococcumgeophilumFr.)和鹅膏菌[Amanitamuscaria(L.exFr.)Pers.exHook.]菌丝中,采用多元碱化合物诱导原生质体裂解方法,分离出细胞器──液泡。实验结果表明,在加磷的MMNC培养基中培养4—7天的菌丝经水解酶作用所释放出的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液泡化程度;液泡产率约为原生质体的5-10%;细胞质特征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证明了液泡的纯度;而等量原生质体和液泡中酸性磷酸酶及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比较表明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因此,它们可以作为菌根真菌黑核菌和鹅膏菌液泡的特征酶。
关键词:
黑核菌,鹅膏菌,菌根真菌,液泡分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弓明钦 仲崇禄 王凤珍 陈羽
巨尾桉菌根化组培苗试验林中所接种的彩色豆马勃,已持续生存达10a之久;而接种的西澳粘滑菇、漆蜡蘑仅生存2~6a,之后则被其它菌根菌种所更替。自然条件下未经接种的的蓝桉人工林,造林后2~4a的林中以硬皮马勃、漆蜡蘑等菌根真菌为主;之后则先后由鸡油菌和牛肝菌所取代。松茸菌在适合的自然条件下可在林中生存达数十年之久,其持续性十分明显;人工接种松茸菌的云南松幼苗上,经6a的连续观察,菌丝体仍然生长旺盛。菌根真菌的菌种更替现象及可持续性与菌种本身的生长特性有关。若菌种能适应其环境条件,则生长可持续下去;反之则可能被其它菌种所更替,因此,菌根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坚持"适地适菌"和"适树适菌"的原则,方可取得...
关键词:
菌根 菌种更替 菌根持续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芝娜 李杰 张银杰
【目的】对30株中国兰属植物菌根真菌进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兰属植物与其菌根真菌的专一性。【方法】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分离自云南6种兰属植物的30株菌根真菌的rD-NA ITS序列,再与GenBank中的菌株rDNA 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rDNA 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显示,分离的30株菌根真菌分别隶属于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菌根真菌ITS1-5.8S-ITS2序列总长429~563bp,GC含量为41.67%~58.06%,其中ITS1长92...
关键词:
兰属植物 菌根真菌 ITS 聚类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