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58)
- 2023(10757)
- 2022(8807)
- 2021(8320)
- 2020(6536)
- 2019(15008)
- 2018(14652)
- 2017(27513)
- 2016(14554)
- 2015(15400)
- 2014(14933)
- 2013(14853)
- 2012(13640)
- 2011(12278)
- 2010(12432)
- 2009(11596)
- 2008(11421)
- 2007(10573)
- 2006(9480)
- 2005(8219)
- 学科
- 济(58454)
- 经济(58302)
- 业(57548)
- 农(49975)
- 管理(42041)
- 企(36210)
- 企业(36210)
- 农业(33636)
- 业经(21364)
- 方法(19053)
- 技术(17432)
- 中国(16830)
- 数学(16223)
- 数学方法(16077)
- 制(14607)
- 财(14480)
- 地方(13005)
- 农业经济(12500)
- 技术管理(11867)
- 发(11601)
- 策(10938)
- 银(10666)
- 银行(10652)
- 行(10251)
- 体(10008)
- 贸(9965)
- 贸易(9957)
- 易(9757)
- 村(9685)
- 农村(9666)
- 机构
- 学院(201781)
- 大学(195311)
- 济(86474)
- 经济(84775)
- 管理(82802)
- 理学(71655)
- 理学院(70986)
- 管理学(70084)
- 管理学院(69705)
- 研究(65050)
- 中国(53386)
- 农(51740)
- 京(39300)
- 农业(38809)
- 财(37893)
- 科学(37337)
- 业大(34959)
- 中心(32204)
- 江(31728)
- 所(31098)
- 财经(29430)
- 研究所(27838)
- 经(26873)
- 范(26448)
- 师范(26280)
- 经济管理(25062)
- 州(25018)
- 经济学(24861)
- 北京(24033)
- 农业大学(23920)
- 基金
- 项目(136454)
- 科学(110072)
- 研究(106752)
- 基金(99344)
- 家(85563)
- 国家(84613)
- 科学基金(73881)
- 社会(70716)
- 社会科(66613)
- 社会科学(66596)
- 省(55654)
- 基金项目(53448)
- 教育(46872)
- 划(44907)
- 编号(44524)
- 自然(44318)
- 自然科(43300)
- 自然科学(43294)
- 自然科学基金(42631)
- 资助(36857)
- 成果(35304)
- 创(34416)
- 创新(31143)
- 发(31096)
- 部(30715)
- 农(30644)
- 重点(29852)
- 课题(29622)
- 国家社会(29529)
- 制(29009)
- 期刊
- 济(105086)
- 经济(105086)
- 农(58353)
- 研究(57866)
- 中国(49079)
- 农业(39602)
- 科学(28899)
- 管理(28129)
- 学报(27583)
- 财(27325)
- 业经(24740)
- 融(23717)
- 金融(23717)
- 大学(23035)
- 教育(23008)
- 学学(21905)
- 业(19308)
- 技术(17671)
- 农业经济(14999)
- 农村(14967)
- 村(14967)
- 问题(14447)
- 财经(13900)
- 经济研究(13152)
- 科技(11960)
- 经(11924)
- 版(11765)
- 世界(11699)
- 技术经济(11370)
- 经济问题(10784)
共检索到309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宗志 肖晗煜 周力
本文首先梳理农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总结当前农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内在原因。其次通过对二轮延包试点村庄的实地调查,总结实施难点和创新举措。最后对延包方案所蕴含的逻辑进行凝练,并概括破解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困境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村集体公共性处分权能的弱化导致农户承包权益保障存在着承包资格争议与人地矛盾凸显的困境;农地细碎化则导致集体统一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受阻,农地经营效率难以提高。试点村庄的延包方案蕴含着以“权利行使”落实农地集体所有权的逻辑,通过权益留存、动态确利和确权确股的创新举措,解决二轮延包工作难点,稳定农地承包关系。明晰不同农户承包权权能、保障集体成员依法平等享有土地承包权;充实集体土地处分权权能、促进细碎土地整合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通过二轮延包破解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困境的路径所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凌啸 曹丹丘 刘余
解决好承包地调整问题是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工作的关键。对四个延包试点村组的调查发现,各组的延包方案都内含调地选项,土地调整采用确权确亩不确地、利用机动地调整、以减地实现增地的方式进行。二轮延包下试点村组的土地调整呈现以下逻辑:将调整承包地作为满足农民诉求的优选方案,采取“不做大调整,适度小调整”的方式兼顾政府要求和农民利益,土地调整的基本原则是集体成员共享和按人平均分配。建议在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和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对稳定承包关系的基础是以户为单位还是以人为单位、是否存在除“土地”以外的办法解决人地矛盾、土地调整会对农业经营规模造成何种影响等三个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分层分类试点、扩大试点范围的方式,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二轮延包中的承包地调整问题,进一步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有效实现形式。
关键词:
土地制度 二轮延包 土地调整 试点方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凌啸 曹丹丘 刘余
解决好承包地调整问题是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工作的关键。对四个延包试点村组的调查发现,各组的延包方案都内含调地选项,土地调整采用确权确亩不确地、利用机动地调整、以减地实现增地的方式进行。二轮延包下试点村组的土地调整呈现以下逻辑:将调整承包地作为满足农民诉求的优选方案,采取“不做大调整,适度小调整”的方式兼顾政府要求和农民利益,土地调整的基本原则是集体成员共享和按人平均分配。建议在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和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对稳定承包关系的基础是以户为单位还是以人为单位、是否存在除“土地”以外的办法解决人地矛盾、土地调整会对农业经营规模造成何种影响等三个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分层分类试点、扩大试点范围的方式,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二轮延包中的承包地调整问题,进一步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有效实现形式。
关键词:
土地制度 二轮延包 土地调整 试点方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贾淑华
本溪市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配合,到2000年底全部完成了延包工作。全市共有136493户农民承包耕地653613亩,预留机动地1087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签订土地承包合同133320份,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32866本。其中,承包期限为30年的承包合同有133320份,占第二轮土地承包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安海燕 张家源
农地流转有助于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实施保证了农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文章基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第二轮土地延包30年政策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理论机制。并基于团队在2022年—2023年对二轮延包试点地区的调研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第二轮土地延包30年政策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二轮土地延包30年政策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与此同时承包地情况以及农户对延包工作的评价也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以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二轮延包 农地流转 流转行为 影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安海燕 张家源 何金彪
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顺延+小调整”政策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历史、制度及现实背景,剖析了小调整与稳定的关系,并选取已开展二轮延包的XF、YL、QS和PY四个试点县(区)进行实践分析,探讨了小调整策略的选择。研究发现:1)小调整涉及调整对象的界定、调整方式的选择以及调整标准的确定三大核心议题;2)试点地区分别采用了“未承包地”调地模式、“进利不进地”分红模式、“混合调整”模式和“退地调地”模式。小调整的规模,按农户比例分别为6.67%、2.15%、2.27%和0.86%;按面积比例分别为3.24%、0.59%、0.14%和0.31%;3)小调整策略的选择受到村集体未承包地状况、村集体经济水平、确权基础和农户诉求的共同影响。因此,各地应重视小调整,结合村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产权形式,设计适宜的小调整方案,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确保延包工作的稳定实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中元
加快农地流转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链建设,引导农地逐步流入种粮大户、专业农产业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使耕地能够获得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但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极易受到损害,农民权益保障面临诸多困境,如农地流转租金较低,农地流转后一些农民面临失业困境等,主要原因在于流转主体权益不均衡以及土地流转监督机制缺失。要通过明晰农民土地权益,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建立农地流转服务组织等完善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村民众权益保障体系。
关键词:
三权分置 农地流转 农民权益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姚志 郑志浩
随着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延包时点的临近,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延包处置问题亟需解决。理论分析与访谈调查显示:到期延包处置包含固有的现实依据、效率逻辑与产权归属逻辑;在未来延包时点,主要可以配给直接顺延、有偿退出、无偿退回、有偿使用四种方案;到期后全部直接顺延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可能引发无地人群的不满,而有偿退出存在着标准难统一等问题;直接无偿收回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可能会成为大部分村庄的主要选择,原因是受到户籍变动、公平心理与收入差异的影响;有偿使用方案得到了超过半数的访谈农户支持。事实上,进城落户群体的农村承包地权利处置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主体资格”问题,是对承包权的下属权利如成员权、继承权、退出权等土地产权理论边界的拓展与深化,也是对中国农地产权改革理论内容的细化与丰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汪险生 郭忠兴 宋宇 李宁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之际,考察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及其形成逻辑,对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益、化解土地延包时的潜在矛盾以及保持承包地稳定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20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探究了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差异对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户支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低于本村平均水平越多,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越弱。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差异对中等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影响更大。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未能提升地少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受新冠疫情影响,土地就业保障功能得以显化,由此导致地少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趋弱。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普及同样会使地少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下降。
关键词:
土地承包关系 承包地 土地调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艳西
对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典型模式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升为具有相对普遍适用性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理论政策意义和现实意义。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滴新村积极开展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满足农户发展的资金需求,并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和地方政府对抵押贷款运作机制进行了创新。但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仍然面临承包土地抵押价值低、抵押权实现机制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过于依赖政府等困境。为进一步完善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制度,本文从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单位抵押价值、构建"抵押+信用"贷款机制、放宽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用途限制、以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构建抵押权实现机制四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户 承包土地经营权 抵押 制度创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宁 张科
农村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的政策内涵体现为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与长久不变。农村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的政策价值中,稳定农户预期是基础,落实土地承包权是手段,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目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农村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的法权映射可以表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属于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法权映射的延伸,土地承包关系调整属于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法权映射的补充。文中提出了农村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的政策建议:严守不打乱重分的政策底线、鼓励多地农户积极退出承包地、审慎把握局部微调和注重少地农户的利益维护。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兰 孔岩 樊鹏飞 冯淑怡
本文运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8个省份180个村庄871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定量研究非农就业、土地流转对农户当前及二轮承包到期时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不同地区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当前想调整土地的农户占比为34.44%,而二轮承包到期时想调整土地的农户占比增加至56.72%,农户对土地调整的诉求在增加;农户非农就业对当前及二轮承包到期时土地调整意愿均有负向影响,且对后者的抑制作用更大;村庄土地流转对农户当前及二轮承包到期时土地调整意愿影响均不显著;从区域异质性影响来看,东部、西部地区农户非农就业有效抑制了其土地调整意愿,东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因财产价值显化效应激发了农户未来的土地调整需求。
关键词:
土地调整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彬
2018年,中央公布了《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对二轮延包到期后相关工作做出了部署,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的研究,剖析了农村土地延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对落实中央提出的“长久不变”政策要求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辽宁 土地承包 二轮延包 长久不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振华 宋革 赵洪亮
[目的]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权制度改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自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行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有文献当中,很少有针对现行土地制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因此文章聚焦于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方法]该文采用中国2012—2018年县域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中国县域2012—2018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2015年《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的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处理效应模型,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1)在试点地区推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政策有利于提升县域农业效率,政策的实施使试点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13.50%;(2)虽然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县域农业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但长期效果并不显著;(3)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会通过促进农户资金投入来使县域农业效率提升,但不会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来使县域农业效率提升。[结论]在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过程中,需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优化政策设计,确保政策精准对接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农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和技术指导;加强政策实施监管和评估,确保政策有效执行,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各地农业发展需求;考虑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调控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叶朋
课题组对江苏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民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认知不高,主体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流转的程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为法律或制度的供给不足与模糊,应从农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限制国家公权力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
承包经营权 流转 认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