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3)
2023(7209)
2022(5893)
2021(5765)
2020(4630)
2019(10254)
2018(10299)
2017(19441)
2016(10852)
2015(12144)
2014(12337)
2013(12087)
2012(11270)
2011(10433)
2010(10770)
2009(9926)
2008(9683)
2007(8882)
2006(8220)
2005(7230)
作者
(32304)
(27849)
(27026)
(26012)
(16912)
(13363)
(12195)
(10925)
(10560)
(9576)
(9548)
(9196)
(8798)
(8733)
(8644)
(8147)
(8064)
(7915)
(7773)
(7761)
(7031)
(6988)
(6919)
(6560)
(6273)
(6170)
(6094)
(6005)
(5688)
(5670)
学科
(45471)
(42616)
经济(42568)
(36042)
农业(30194)
管理(23530)
(15292)
企业(15292)
业经(14477)
中国(12774)
(12540)
方法(11681)
农业经济(10255)
(10238)
地方(10145)
(10095)
数学(9982)
数学方法(9863)
(9303)
(9160)
农村(9151)
土地(8982)
(8698)
(8378)
(8112)
银行(8092)
(7825)
发展(7698)
(7685)
及其(7603)
机构
学院(155748)
大学(150184)
(62487)
经济(61109)
管理(57501)
研究(57066)
(53007)
理学(49064)
理学院(48564)
管理学(47649)
管理学院(47390)
中国(45396)
农业(40534)
科学(35894)
业大(32871)
(32146)
(30097)
研究所(27261)
中心(27189)
(27060)
(25896)
农业大学(24944)
(21422)
(20906)
师范(20667)
财经(20625)
(20033)
(19758)
(19592)
北京(19500)
基金
项目(103505)
科学(80325)
研究(78063)
基金(73060)
(64881)
国家(64165)
科学基金(53367)
社会(48528)
社会科(45293)
社会科学(45281)
(42111)
基金项目(38518)
(34502)
编号(34397)
教育(34220)
自然(33093)
自然科(32250)
自然科学(32242)
自然科学基金(31670)
(30343)
资助(28729)
成果(28220)
(23639)
重点(23078)
课题(23063)
(23034)
(20915)
(20412)
(20304)
国家社会(19921)
期刊
(80106)
经济(80106)
(58864)
研究(43505)
农业(39531)
中国(39056)
学报(29321)
科学(26206)
大学(22682)
学学(21695)
业经(19907)
(19251)
(18341)
(18154)
金融(18154)
教育(17797)
管理(16479)
农村(14093)
(14093)
农业经济(13862)
技术(13070)
问题(11670)
(11280)
世界(9983)
业大(9891)
财经(9538)
经济研究(9326)
农村经济(9276)
经济问题(8959)
农业大学(8875)
共检索到2460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姚志   郑志浩  
随着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延包时点的临近,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延包处置问题亟需解决。理论分析与访谈调查显示:到期延包处置包含固有的现实依据、效率逻辑与产权归属逻辑;在未来延包时点,主要可以配给直接顺延、有偿退出、无偿退回、有偿使用四种方案;到期后全部直接顺延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可能引发无地人群的不满,而有偿退出存在着标准难统一等问题;直接无偿收回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可能会成为大部分村庄的主要选择,原因是受到户籍变动、公平心理与收入差异的影响;有偿使用方案得到了超过半数的访谈农户支持。事实上,进城落户群体的农村承包地权利处置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主体资格”问题,是对承包权的下属权利如成员权、继承权、退出权等土地产权理论边界的拓展与深化,也是对中国农地产权改革理论内容的细化与丰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宁   张科  
农村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的政策内涵体现为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与长久不变。农村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的政策价值中,稳定农户预期是基础,落实土地承包权是手段,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目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农村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的法权映射可以表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属于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法权映射的延伸,土地承包关系调整属于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法权映射的补充。文中提出了农村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延包的政策建议:严守不打乱重分的政策底线、鼓励多地农户积极退出承包地、审慎把握局部微调和注重少地农户的利益维护。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彬  
2018年,中央公布了《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对二轮延包到期后相关工作做出了部署,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的研究,剖析了农村土地延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对落实中央提出的“长久不变”政策要求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汪险生  郭忠兴  宋宇  李宁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之际,考察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及其形成逻辑,对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益、化解土地延包时的潜在矛盾以及保持承包地稳定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20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探究了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差异对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户支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低于本村平均水平越多,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越弱。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差异对中等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影响更大。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未能提升地少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受新冠疫情影响,土地就业保障功能得以显化,由此导致地少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趋弱。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普及同样会使地少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下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晓星  赵军洁  
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是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点。为探究农村承包地退出的形成机理,并考察农户的退出选择偏好,本文基于新家庭经济迁移理论和农户家庭效用理论,构建了农户退出决策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在此理论框架下运用Mvprobit模型对四川省温江区23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流转陷阱"是承包地退出的重要现实依据;大部分农户愿意在较长时期内甚至永久退出承包地;不同类型农户对承包地退出方式有不同的选择偏好。因此,需要构建农村承包地退出的政策出口,为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户设计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同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明确政府的权利边界和支持方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安海燕   张家源   何金彪  
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顺延+小调整”政策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历史、制度及现实背景,剖析了小调整与稳定的关系,并选取已开展二轮延包的XF、YL、QS和PY四个试点县(区)进行实践分析,探讨了小调整策略的选择。研究发现:1)小调整涉及调整对象的界定、调整方式的选择以及调整标准的确定三大核心议题;2)试点地区分别采用了“未承包地”调地模式、“进利不进地”分红模式、“混合调整”模式和“退地调地”模式。小调整的规模,按农户比例分别为6.67%、2.15%、2.27%和0.86%;按面积比例分别为3.24%、0.59%、0.14%和0.31%;3)小调整策略的选择受到村集体未承包地状况、村集体经济水平、确权基础和农户诉求的共同影响。因此,各地应重视小调整,结合村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产权形式,设计适宜的小调整方案,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确保延包工作的稳定实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鹏  
承包期届满的自动续期制度,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合理法律表达。自动续期是包括耕地、草地和林地在内的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的自动延长。自动续期应当自承包期届满时起算,其续期期限至少30年,且与前一个承包期相同。自动续期的条件主要包括农户主体资格、持续农业经营和集体土地存在等三个方面。"三权分置"下,承包期是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共同期限。土地承包权自动续期是土地经营权自动续期的基础。土地经营权流转下的自动续期,取决于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同时,应当明确流转期限超过承包期剩余期限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有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兰  孔岩  樊鹏飞  冯淑怡  
本文运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8个省份180个村庄871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定量研究非农就业、土地流转对农户当前及二轮承包到期时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不同地区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当前想调整土地的农户占比为34.44%,而二轮承包到期时想调整土地的农户占比增加至56.72%,农户对土地调整的诉求在增加;农户非农就业对当前及二轮承包到期时土地调整意愿均有负向影响,且对后者的抑制作用更大;村庄土地流转对农户当前及二轮承包到期时土地调整意愿影响均不显著;从区域异质性影响来看,东部、西部地区农户非农就业有效抑制了其土地调整意愿,东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因财产价值显化效应激发了农户未来的土地调整需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占洲  林苇  
在农村承包地调整中并非只有在"特殊情形"下才有可能适用承包地调整,因而"特殊情形"与不同模式的承包地调整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关系。"特殊情形"是法定双向调整的必要条件,当且仅当"特殊情形"时才能引起在个别农户之间进行承包地调整,但"特殊情形"并非必然引起在个别农户之间进行承包地调整。"特殊情形"是法定单向调整的充分条件,当"特殊情形"时发包方应当以机动地、新垦地、收回地调整承包土地,但并非仅当"特殊情形"时发包方才能以此调整承包土地。"特殊情形"是约定双向调整的选择性条件,既非当且仅当"特殊情形"时才能引起约定双向调整,也非当"特殊情形"时必然会引起约定双向调整;只有当"特殊情形"被两个以上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全丽  裴东鑫  
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完善政策、创造环境、适当支持、优化服务等手段,积极推进农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农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还面临许多实际问题,既有体制性的原因,也有农村社会转型的原因。为了更好的推进农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应采取科学的政策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光辉  安康  李永坤  
一般认为,基于长久不变的政策动机,农户承包地在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不能随意变动,但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既然以合同关系进行定位,在承包期限、地块位置、承包条件等方面,法律并不禁止双方的合意调整。土地发包方与承包方通过协商一致完成土地的合理调整,既有现行法律制度逻辑的支撑.更有广泛而深刻的农村经济社会基础,一方面可以完成对村集体内各方主体利益的调和,另一方面也能实现对农用地的市场调控。虽然目前该方法在实践中推行仍然有较大的难度,但的确契合了农村改革方向和社会发展现实,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宗志   肖晗煜   周力  
本文首先梳理农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总结当前农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内在原因。其次通过对二轮延包试点村庄的实地调查,总结实施难点和创新举措。最后对延包方案所蕴含的逻辑进行凝练,并概括破解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困境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村集体公共性处分权能的弱化导致农户承包权益保障存在着承包资格争议与人地矛盾凸显的困境;农地细碎化则导致集体统一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受阻,农地经营效率难以提高。试点村庄的延包方案蕴含着以“权利行使”落实农地集体所有权的逻辑,通过权益留存、动态确利和确权确股的创新举措,解决二轮延包工作难点,稳定农地承包关系。明晰不同农户承包权权能、保障集体成员依法平等享有土地承包权;充实集体土地处分权权能、促进细碎土地整合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通过二轮延包破解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困境的路径所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陶然  童菊儿  汪晖  黄璐  
基于2008年进行的全国6省119个村庄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二轮承包以来中央稳定农地承包权政策的执行情况。研究发现,在中央大力推行稳定农地承包权的大环境下,二轮承包后各地发生土地大调整和小调整的次数显著下降,但一些地方依然在进行土地调整,其中又以小调整为主。研究还发现,仍有超过60%的被访者、特别是二轮承包以来家庭人口增加的被访者以及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被访者,不太认同农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认为应该按人口变动进行土地调整。因此,要解决中国现有的"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农地制度的内在矛盾,就必须通过有效的配套户籍制度改革切实减少农村人口并使其自愿放弃农地,从而有助于实现农村地权稳定。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为了切实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漯河市土地管理局组织调研组,对全市三县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土地延包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土地延包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农民非常关注,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大热点。在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三权分置"是中国农地制度的再一次创新,是产权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本文基于政策文本讨论农村承包地在"二权分离"和"三权分置"下的产权结构,指出农村承包地的法律原始赋权主体始终是农村集体和承包农户;并从实践层面讨论现有制度下承包地产权结构的逻辑悖论,表明现有制度安排下,存在所有权内部悖论和经营权内部悖论,以及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权能层次悖论、权能结构悖论和权利属性界定悖论。再结合逻辑悖论重新梳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最终提出产权重构方案。基于以上讨论,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一是除"二权分离"下所有权应有的权能外,再赋予所有权部分剩余索取权;二是强化经营权权能,将经营权物权化,并将承包农户与经营业主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市场契约关系,通过合约治理保障承包农户与经营业主的各项权利;三是将承包权定性为成员权,作为法律赋予的经营权原始赋权凭证,同时运行承包权退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