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5)
- 2023(12503)
- 2022(11000)
- 2021(10331)
- 2020(8598)
- 2019(19857)
- 2018(19977)
- 2017(38802)
- 2016(21557)
- 2015(24323)
- 2014(24727)
- 2013(24423)
- 2012(22845)
- 2011(20236)
- 2010(20403)
- 2009(18379)
- 2008(17986)
- 2007(16050)
- 2006(14235)
- 2005(12710)
- 学科
- 济(86596)
- 经济(86496)
- 管理(65344)
- 业(60660)
- 企(50416)
- 企业(50416)
- 方法(39999)
- 数学(34476)
- 数学方法(33965)
- 农(23271)
- 中国(22294)
- 学(21912)
- 财(21035)
- 业经(18397)
- 技术(17877)
- 地方(17458)
- 环境(16962)
- 农业(15866)
- 贸(15402)
- 贸易(15395)
- 理论(15129)
- 制(14996)
- 易(14959)
- 和(14564)
- 务(13278)
- 财务(13202)
- 划(13170)
- 财务管理(13170)
- 企业财务(12421)
- 银(12302)
- 机构
- 大学(309052)
- 学院(307006)
- 管理(120980)
- 济(118233)
- 经济(115430)
- 理学(104188)
- 研究(104071)
- 理学院(103012)
- 管理学(100995)
- 管理学院(100463)
- 中国(77072)
- 科学(67571)
- 京(67457)
- 所(53860)
- 财(53291)
- 农(52759)
- 研究所(48927)
- 业大(48830)
- 中心(47147)
- 江(45736)
- 北京(42970)
- 财经(42542)
- 农业(41437)
- 范(41206)
- 师范(40790)
- 经(38564)
- 院(37708)
- 州(37222)
- 技术(35074)
- 经济学(34408)
- 基金
- 项目(208524)
- 科学(162520)
- 研究(150738)
- 基金(149839)
- 家(131537)
- 国家(130470)
- 科学基金(111039)
- 社会(92161)
- 社会科(87247)
- 社会科学(87221)
- 省(82119)
- 基金项目(79630)
- 自然(73742)
- 自然科(72005)
- 自然科学(71991)
- 自然科学基金(70674)
- 划(69220)
- 教育(69006)
- 资助(62252)
- 编号(61759)
- 成果(50121)
- 重点(46793)
- 部(45328)
- 发(44400)
- 创(43127)
- 课题(42598)
- 创新(40302)
- 科研(40061)
- 大学(38436)
- 计划(38303)
- 期刊
- 济(131614)
- 经济(131614)
- 研究(90359)
- 中国(60361)
- 学报(52586)
- 农(47849)
- 科学(47812)
- 管理(45137)
- 财(40552)
- 大学(39018)
- 教育(37007)
- 学学(36448)
- 农业(33618)
- 技术(29428)
- 融(23981)
- 金融(23981)
- 业经(20695)
- 财经(20354)
- 经济研究(19803)
- 图书(18807)
- 经(17424)
- 问题(17157)
- 业(17087)
- 技术经济(16662)
- 科技(16431)
- 理论(15592)
- 版(14596)
- 实践(14247)
- 践(14247)
- 资源(14180)
共检索到455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胥蕊娜 吉天成 陆韬杰 姜培学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指将CO_2从能源利用、工业生产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经过提纯运送到可利用或封存场地,以实现被捕集的CO_2与大气长期分离的技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期在报告中指出:CCUS技术是碳减排与碳中和的“foundation”技术。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大背景下,CCUS技术被认为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技术之一。该文对国际、国内主要研究团队和作者研究团队近年来在CO_2地质封存、增产致密油/页岩气/深层地热开采过程中的关键热质传递问题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理论分析,利用分子动力学、格子Boltzmann、计算流体力学等模拟方法,和微观孔隙尺度可视化实验、岩心尺度核磁共振实验、超临界压力流体对流换热实验等实验手段,从不同尺度阐述了储层条件下超临界CO_2在微纳多孔结构中多相多组分流动与热质传递机理,分析了矿物反应、降压析出、流体变物性、尺度效应等对CO_2地质封存和驱油、驱气、采热过程中的影响规律,从而为CO_2地质封存和利用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陈庭强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龚元 纪小芳 花雨婷 张银龙 李楠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对更好地了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涡动协方差/涡动相关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观测技术。讨论了基于该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总结了当前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估算;②CO_2通量观测源区/足迹的计算;③CO_2通量动态特征的提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④基于统计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参数的提取;⑤基于机理模型的气候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主要结论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在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CO_2通量观测时需对其通量源区的空间代表性进行检验,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状态受到树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温度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未来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应该集中于提高通量足迹模型计算精度,讨论不同林分对大气CO_2的贡献强度。结合气候系统模型和生态生理模型建立植物生理过程参数化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区域-全球尺度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未来将关注多站点通量,气象数据长时间序列的整合分析,讨论CO_2通量气候态特征与碳源/汇的空间格局,更好地了解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表1参64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立勇 马占云 高西宁 仝乘风 林而达
综述了全球范围内CO2浓度增高对作物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讨论了开放式CO2富集系统(Free-airCO2Enrichment,FACE)的原理结构特点、先进性和不足。文章认为,FACE系统是当前研究CO2肥效作用最接近自然状况的模拟系统,对研究作物生理生态、品质与环境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但该系统也存在着CO2浓度与自然变幅不吻合、与温度等环境因子不匹配等人为调控的局限性。作者结合近年来对FACE系统和半开放式梯度实验系统(CO2-Temperature Gradient Chambers,CTGC)的使用和调试,对2个系统做了比较。建议FACE系统与CTGC系统配合使用,更利...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张超星 谭宗颖 朱相丽 万昊
【目的/意义】更好地利用web of science中提供的作者关键词及增补关键词以便得到更为准确的情报分析结果。【方法/过程】利用情报工作中的常用分析工具对比了作者关键词、增补关键词及两者结合的关键词所产生的分析结果的异同及其与实证领域发展特点的吻合程度。【结果/结论】给出了不同情报分析目的下选择合适关键词类别的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甘志霞 刘学之 尚玥佟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对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我国,具有特殊意义。目前,CCS技术在我国还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离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主要面临高能耗、高成本、安全问题突出、跨部门合作、资金不足等诸多挑战。本文针对这些挑战,试图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普 岳帅
人类利用能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旅游业驱动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发展旅游业主要的环境影响结果之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被相关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所关注,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成为近5年来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外研究综述表明,目前已识别旅游业能耗、排放的重点领域及结构;在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估算研究与情景分析方面形成初步结论。对不同类型旅游交通方式、住宿方式及旅游活
关键词:
旅游业 能源需求 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进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向阳 张彦 高嵩 何良年
二氧化碳既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又是储量丰富且可再生的碳资源,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和利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决定了发展高效催化体系是活化二氧化碳的关键.围绕二氧化碳介质中的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原位酸催化反应、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利用、可见光催化的二氧化碳的利用、二氧化碳作为C_1合成子构筑C—C/C—N/C—O键以及二氧化碳的还原功能化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本课题组在二氧化碳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分析所面临的挑战、对策以及发展趋势.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子木 江泓升 诸葛伟林 钱煜平 张扬军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O_2)Brayton循环是中温高压循环,采用该循环可回收利用燃气涡轮和内燃机等交通动力系统的高温排气能量,从而提高动力系统效率。压缩机高效稳定运行对S-CO_2 Brayton循环的循环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从实验、一维流动分析、三维流动特性和流动控制4个方面综述了S-CO_2离心压缩机流动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关于工质临界点附近的剧烈物性变化对压缩机内部流动带来的问题及其研究内容,同时总结了S-CO_2离心压缩机流动特性的相关研究,并提出未来S-CO_2离心压缩机流动特性的研究重点。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宋杰鲲 曹子建 张凯新
节能减排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客观测度各地区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为科学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SBM模型研究了考虑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我国省域2005年~2012年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并与在未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下的结果以及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要高于欠发达地区;在是否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下各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差异较大,这反映出能源禀赋对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有很大影响;整体上基于SBM模型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要低于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影子价格。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鹏 周迅 周德群
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的测算分析是制定和落实碳减排政策的科学基础,其研究涉及两个核心问题:碳减排成本的理论界定及测算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分为长期减排成本和短期减排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归纳不同成本内涵界定下的测算模型和分析方法,比较分析现有研究的测算结果,探讨未来研究的可拓展领域,并指出应对之前未受充分关注的碳排放实体的减排成本展开研究。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减排成本 气候变化 综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杰鲲 曹子建 张凯新
"十三五"全文中提出要"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本文通过构建环境SBM模型,基于对偶理论给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测算公式,并定义了竞争性、发展性和发展竞争性影子价格,以此对我国2005-2014年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影子价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对各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不同省的碳边际减排成本不同,多数省减排技术没有实现稳步提升,减排效果尚不稳定。本文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各省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籍艳丽 郜元兴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关键词:
能源消费 CO2排放强度 结构因素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姚君
运用单位根、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自向量回归模型,利用我国1953~2007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认为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另外,VAR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而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作用明显。因此,我国要实现碳排放目标,肯定要牺牲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从长远来看,要使经济与环境获得双赢,必须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发现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