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39)
- 2023(11207)
- 2022(9329)
- 2021(8575)
- 2020(7436)
- 2019(16177)
- 2018(16035)
- 2017(30026)
- 2016(16268)
- 2015(18303)
- 2014(17794)
- 2013(17374)
- 2012(15964)
- 2011(13782)
- 2010(14440)
- 2009(13752)
- 2008(14274)
- 2007(13089)
- 2006(11506)
- 2005(10629)
- 学科
- 业(82995)
- 企(78614)
- 企业(78614)
- 济(70549)
- 经济(70469)
- 管理(68124)
- 方法(30115)
- 业经(28163)
- 财(24385)
- 技术(23108)
- 农(22621)
- 数学(21402)
- 数学方法(21000)
- 务(19606)
- 财务(19576)
- 财务管理(19555)
- 企业财务(18418)
- 中国(16934)
- 农业(16762)
- 理论(16312)
- 制(15069)
- 策(14814)
- 技术管理(14388)
- 划(14207)
- 和(13989)
- 企业经济(12472)
- 经营(12447)
- 体(11758)
- 地方(10987)
- 贸(10984)
- 机构
- 学院(236381)
- 大学(229366)
- 管理(97223)
- 济(96325)
- 经济(94354)
- 理学(82604)
- 理学院(81828)
- 管理学(80474)
- 管理学院(80036)
- 研究(72628)
- 中国(58971)
- 京(49209)
- 财(45199)
- 科学(43998)
- 农(39174)
- 江(38474)
- 所(36690)
- 财经(35117)
- 中心(34025)
- 业大(33636)
- 研究所(32630)
- 经(31666)
- 北京(31004)
- 农业(30620)
- 州(30090)
- 技术(27880)
- 范(27510)
- 经济学(27351)
- 商学(27348)
- 师范(27222)
- 基金
- 项目(149398)
- 科学(119059)
- 研究(112070)
- 基金(106567)
- 家(91696)
- 国家(90795)
- 科学基金(80103)
- 社会(71180)
- 社会科(67547)
- 社会科学(67529)
- 省(62030)
- 基金项目(55989)
- 教育(51093)
- 自然(50978)
- 自然科(49946)
- 自然科学(49932)
- 划(49416)
- 自然科学基金(49093)
- 编号(45083)
- 资助(42895)
- 创(37869)
- 业(36030)
- 成果(35338)
- 创新(34305)
- 重点(33274)
- 发(32385)
- 部(32148)
- 课题(31445)
- 制(29203)
- 国家社会(29071)
- 期刊
- 济(114159)
- 经济(114159)
- 研究(68130)
- 中国(53450)
- 管理(44284)
- 财(40790)
- 农(36914)
- 科学(32475)
- 学报(32305)
- 技术(28048)
- 教育(27948)
- 农业(25770)
- 大学(25691)
- 学学(24193)
- 业经(20499)
- 融(20316)
- 金融(20316)
- 财经(18053)
- 业(17121)
- 经济研究(17116)
- 技术经济(16840)
- 经(15794)
- 科技(14334)
- 问题(13742)
- 财会(13279)
- 策(12546)
- 现代(12185)
- 统计(11963)
- 会计(11644)
- 商业(11330)
共检索到368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曲世友
给出了测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二次相对评价法,首先利用层次分析(AHP)测算综合指数状态,再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中的BCC模型测算二次相对评价值;该方法消除了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从而可真正反映人的有效主观努力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所起的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河宁 孟海华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引进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如果企业不能把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和引进时机、引进策略很好的结合起来的话,在二次创新的过程中势必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境。因此企业必须确认自身的创新主体地位,适时进行组织再造,规范创新激励机制和投资机制,积极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企业创新 技术创新 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霍映宝 徐莉 谭仲春
本文在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结构,针对评价过程的权重确定问题,提出了基于广义最大熵原理的综合赋权方法。最后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企业技术创新 广义最大熵原理 综合评价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薛岩松 卢福强
在分析纺织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层次结构以及量化评价中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设计了随机层次分析法(SAHP)来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随机层次分析法中,将专家咨询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描述为随机变量,得到随机判断矩阵。进而应用随机模拟方法确定随机判断矩阵中元素的估计值。针对3家纺织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而后运用随机层次分析法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由评价结果分析影响各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芮正云 马喜芳
本文通过对中电熊猫液晶技术发展历程的纵向案例分析,探讨后发企业如何借助外部创新网络实现技术赶超,以及企业跨越式技术成长的动力机制。本文探究了后发企业技术赶超过程中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化机理;分阶段重点阐释后发企业创新战略与创新能力的匹配与协同演进;分析了外部制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识别出后发企业实现二次创新的关键因素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并形成“适应性技术吸收-维护性技术开发-发展性技术变革”的跨越式成长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利平 江玉庆 李金生
为了应对工业4.0带来的挑战,新兴企业应当重点发展技术创新能力,因此采用综合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尤为重要。在复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需要考虑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文章首先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结合主客观赋权法评价的优点,采用组合赋权法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最后通过算例说明了组合赋权评价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组合赋权法 创新能力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利平 江玉庆 李金生
为了应对工业4.0带来的挑战,新兴企业应当重点发展技术创新能力,因此采用综合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尤为重要。在复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需要考虑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文章首先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结合主客观赋权法评价的优点,采用组合赋权法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最后通过算例说明了组合赋权评价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组合赋权法 创新能力评价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元生 石秀芬
深入地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竞争中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部分权重信息、且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决策问题,采用逼近理想点法进行排序和择优。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比较提供了有效途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春燕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是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决策方法。本文介绍了ANP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建立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权值,探讨它在技术创新评价中的应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游达明 杨文峰
1、引言 依据高新技术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本身就是高新技术商业化、产业化的结果。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业,自80年代以来已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风险投资将大量涌入国内,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将来的发展状况,也是风险投资家十分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何客观有效的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日益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就高新技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孔峰 贾宇 贾杰
VIKOR法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多准则决策折衷方法。本文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VIKOR法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4家企业进行了横向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
关键词:
技术创新 VIKOR 综合能力 评价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政 刘韬
文章提出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显示突变级数法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模型不需要计算任何指标权重,只根据评价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从而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
关键词:
企业创新能力 突变级数法 综合评价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向波 李叔涛
本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判。以提供对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为有效制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提供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段云龙
基于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框架,文章构建了基于制度结构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并对云南白药集团、联想集团以及华为公司持续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这三个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制度结构是影响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最主要要素,企业家管理制度、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环境都是提高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 能力 制度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