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09)
2023(8518)
2022(7438)
2021(7195)
2020(6280)
2019(14591)
2018(14650)
2017(26811)
2016(15891)
2015(18437)
2014(19155)
2013(18369)
2012(17601)
2011(15897)
2010(16518)
2009(15142)
2008(15417)
2007(14425)
2006(12482)
2005(11367)
作者
(45686)
(38321)
(38186)
(36642)
(24340)
(18617)
(17749)
(15067)
(14582)
(13909)
(12954)
(12913)
(12373)
(12241)
(12138)
(12038)
(11987)
(11510)
(11170)
(10969)
(9784)
(9768)
(9343)
(9047)
(8720)
(8686)
(8624)
(8585)
(7894)
(7841)
学科
(57620)
经济(57557)
管理(38352)
(35732)
(29426)
企业(29426)
方法(28507)
数学(24065)
数学方法(23727)
教育(21653)
中国(21250)
(16434)
(16264)
(15239)
理论(14123)
业经(11719)
(11411)
(11185)
贸易(11180)
地方(11155)
(10833)
农业(10502)
(9822)
(8903)
(8894)
银行(8870)
财务(8864)
财务管理(8833)
技术(8791)
教学(8541)
机构
大学(231905)
学院(225170)
(81937)
研究(80678)
经济(79724)
管理(76900)
理学(65789)
理学院(64819)
管理学(63228)
管理学院(62759)
中国(55737)
(51329)
科学(50535)
(42222)
(40416)
师范(40105)
(39968)
(39059)
研究所(38306)
(36813)
中心(36302)
教育(35615)
业大(33859)
北京(33250)
师范大学(32591)
农业(31729)
财经(30617)
(28839)
技术(28130)
(28082)
基金
项目(140185)
科学(109424)
研究(106692)
基金(97028)
(84022)
国家(83141)
科学基金(69019)
社会(63646)
社会科(59742)
社会科学(59720)
教育(57395)
(56031)
基金项目(50571)
(49268)
编号(46620)
自然(43627)
自然科(42607)
自然科学(42590)
成果(41942)
自然科学基金(41830)
资助(40391)
课题(35106)
重点(33113)
(32886)
(30734)
(28960)
(28510)
教育部(28391)
(28071)
项目编号(27995)
期刊
(93272)
经济(93272)
研究(74748)
教育(57327)
中国(54713)
学报(38808)
(36421)
科学(33210)
(31773)
大学(29935)
管理(26768)
学学(26542)
农业(24263)
技术(22854)
(17804)
金融(17804)
财经(15853)
业经(14205)
经济研究(14153)
职业(14037)
(13726)
(13443)
图书(12750)
问题(12468)
(12246)
(11482)
论坛(11482)
(10824)
技术经济(10665)
统计(10204)
共检索到3507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东方  傅安洲  
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实现了从传统的纳粹权威政治到现代民主政治的巨大变迁,其中德国政治教育的重构与发展在改变、创造、维系政治文化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主要从政治教育理念转变、政治教育目标的更新、政治教育内容和主题的转换、政治教育体系的重建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研究政治教育在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阮一帆  傅安洲  彭涛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臣服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变迁和转型,实现了政治的西方民主化与现代化。这一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所代表和推动的国家政治教育工作,充当了政治体系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中介角色,在"二战"后德国社会形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阮一帆  
政治教育在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由"臣服型"向"参与型"转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政治教育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表现为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三次重要转换:从"种族纯洁与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到"捍卫联邦德国宪法的途径",再到"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最终转向"巩固政治认同与追求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统一"。战后德国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刘洋  阮一帆  
二战结束后,政治教育在德国的经济恢复、政治重建以及肃清纳粹思想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不同时期所涌现出的政治教育思想理论,一方面反映出德国议会、政府和学术界对不同时期政治教育的认识历程,另一方面也指导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教育实践。本文期望通过对战后联邦德国不同时期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发现其变迁的规律和特征,为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范林芳  傅安洲  
政治课在德国学校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政治职能。政治课特殊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程设计对政治课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至关重要。本文试对德国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的一般阶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政治课教学有所启示。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刘建伟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了社会实践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变迁历程。指出建国后顺应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社会实践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内容不断扩充,形式不断丰富,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强调随着长久机制和保障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考核体系的确立,社会实践教育逐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完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彭涛  阮一帆  
德国政治教育有深厚的传统和底蕴,其政治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与德语“政治”(Politik)的语源及德国古典人文主义“Bildung”教育观有深刻的渊源。当代德国政治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注重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彭涛  阮一帆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由基本理论、管理理论和学校教育理论组成。基本理论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管理理论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学校教育理论则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它们反映了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结构,从不同的层面指导着德国政治教育的实践。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杜瑞军  
教育公平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问题,它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并随着利益关联者地位的变化而出现矛盾和冲突。本文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为切入点,审视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民主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政策的历史变迁及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教育公平问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梁淑红  
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将影响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分为社会环境、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政策精英的个性特质及英国的传统文化等五个方面,它们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远  
本文以日本对外贸易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研究发现,二战以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变迁经历了两个阶段、出现一个新动向:即初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贸易立国”政策);高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新动向。日本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经济增长。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阮一帆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是德国学者对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政治文化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本文从政治属性、时代属性、本土属性、学科属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属性。其政治属性,体现为服务于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宪法保护方式"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即在本质上服从服务于从公民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维护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时代属性表现为政治教育实践现实语境的产物,生成于对战后不同时期政治文化及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的思想回应的基础上;本土属性体现为"德国向度"的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显著的国别特征;学科属性体现为其隶属于教育学,是理论教育学在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特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费菲  孙立锐  王猛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生力量。当前,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综合科学素养和鲜明的个性化自我意识,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淡薄、道德信仰不健全。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力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水平。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历史必然。马敬编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游菲   李红亮  
<正>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作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生态,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吸引力同良好的文化生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而言,无论基于历史的维度,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化人”之优良传统来看,还是基于现实的视界,从近现代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文化载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建构良好的文化生态,优化文化环境条件,可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价值追求。
关键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文沛  阮一帆  
纳粹历史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纳粹历史反思和民主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战后初期直至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纳粹历史教育经历了一次失范与重构,主要表现为教育流派、逻辑起点与叙事范式的转变。占领时期美国政府依照杜威等学者对纳粹主义根源的诊断,在西占区发起"再教育"运动以克服德国的专制传统,以实用主义的教育方式揭露纳粹罪行和德国人民的集体罪责。联邦德国建立后,文化教育学的复归彻底改变了50年代纳粹历史教育的逻辑和范式,教育界在"美好过去"的自我设定下对纳粹历史采取沉默与逃避的态度,最终导致1959年反犹浪潮的爆发。1966年阿多诺发表《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报告,指明了纳粹历史教育对德国社会的重要性,将"大屠杀"设定为纳粹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批判放弃思考和判断的纳粹"追随者",从而引领纳粹历史教育率先转向批判教育学范式并走上正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