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95)
- 2023(4382)
- 2022(3812)
- 2021(3661)
- 2020(3160)
- 2019(7717)
- 2018(7567)
- 2017(15118)
- 2016(7990)
- 2015(8840)
- 2014(9037)
- 2013(8857)
- 2012(8414)
- 2011(7770)
- 2010(7905)
- 2009(7288)
- 2008(7471)
- 2007(6579)
- 2006(5957)
- 2005(5371)
- 学科
- 济(36550)
- 经济(36519)
- 管理(21551)
- 业(21173)
- 企(18634)
- 企业(18634)
- 贸(18242)
- 贸易(18234)
- 方法(18187)
- 易(17692)
- 数学(15189)
- 数学方法(15034)
- 学(9322)
- 财(8562)
- 中国(8119)
- 农(7852)
- 业经(7586)
- 地方(7393)
- 出(6823)
- 关系(6709)
- 制(6683)
- 理论(6227)
- 产业(5988)
- 务(5692)
- 口(5689)
- 出口(5684)
- 出口贸易(5684)
- 财务(5684)
- 财务管理(5675)
- 结构(5442)
- 机构
- 大学(125316)
- 学院(122953)
- 济(52666)
- 经济(51779)
- 管理(44644)
- 研究(44578)
- 理学(39207)
- 理学院(38624)
- 管理学(37752)
- 管理学院(37541)
- 中国(32034)
- 科学(28860)
- 京(26708)
- 所(23727)
- 财(22504)
- 研究所(22031)
- 农(21316)
- 业大(18676)
- 财经(18621)
- 中心(18498)
- 江(18247)
- 范(17326)
- 师范(17134)
- 农业(17064)
- 经(16916)
- 经济学(16786)
- 北京(16595)
- 院(16235)
- 经济学院(15310)
- 州(14291)
- 基金
- 项目(83065)
- 科学(65881)
- 基金(62474)
- 研究(56791)
- 家(56030)
- 国家(55674)
- 科学基金(46763)
- 社会(36604)
- 社会科(34759)
- 社会科学(34750)
- 基金项目(33079)
- 自然(31893)
- 自然科(31213)
- 自然科学(31202)
- 自然科学基金(30683)
- 省(30636)
- 划(26978)
- 教育(26339)
- 资助(26135)
- 编号(21650)
- 重点(19539)
- 部(19081)
- 成果(17677)
- 发(17666)
- 创(16978)
- 科研(16450)
- 教育部(16178)
- 创新(15995)
- 计划(15688)
- 大学(15410)
共检索到179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姚永玲 李恬
二十国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全球经济治理力量中心的转移和演变,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地位的改变是决定这个国际组织命运的焦点。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建立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网络关系,研究网络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各国在国际经济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论显示,二十国集团组成的网络整体性正在得到强化,新成员与老成员之间的力量趋于均衡,中国在网络中处于明显核心地位。中国通过自身的贸易影响力,增强国际事务谈判能力,是寻求国家利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二十国集团 社会网络 网结构 国际贸易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兵 李苹
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网络的视角,使用2000—2019年二十国集团(除欧盟)的面板数据,构建贸易网络强度指标,对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间接贸易渠道是提高双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关键渠道;双边直接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取决于专业化分工程度;金融危机时期,间接贸易渠道会促进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传导,加剧危机蔓延;地区因素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更能提高经济周期的协同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福中 樊亚宾 孙东升
以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为例,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工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贸易结构变化的内生动态影响机制。研究发现,G20各成员国工业产业结构演进与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变化内生关系显著,进口商品贸易结构变化对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明显;工业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内生影响效应持续时间较长且逐步减弱;出口和进口商品贸易结构变化受到外部因素干扰较多,而工业产业结构演进所受外部因素干扰较少。具有较大贸易逆差的国家(或地区)应正确认识贸易结构与贸易赤字之间的关系,重视进口对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促进作用,同时考虑工业产业和贸易结构调整政策的长期效应,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业产业结构演进以及贸易结构的合理转型。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马涛 苏庆义 韩冰 白洁
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是推动国际贸易谈判的主要动力。二十国集团(G20)作为一个全球治理的平台,通过加强合作与协调,以促进WTO为中心的多边协调机制的发展。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却方兴未艾,如何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是G20全球治理的一个挑战。促进全球贸易增长、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以及推动全球投资便利化与投资促进等,是二十国集团智库(T20)支持G20贸易投资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唐晓彬 崔茂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结构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否日趋复杂?又呈现出怎样的彼此交织、相互依存的特征?文章结合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与可分离的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STERGM),使用动态网络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本文构建的"一带一路"货物贸易动态网络TERGM和STERGM方法克服了传统ERGM方法局限于静态分析的缺点,很好地刻画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结构的变动特征及其影响机制。(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具有一定的异质性,贸易网络中存在"富人俱乐部"现象,这一现象与网络中存在的等级效应有关,且这种等级效应有逐渐增强的趋势。(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贸易关系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高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具有更强的贸易倾向,但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倾向有所减弱,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发展贸易关系的几率有所提升。文章拓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结构动态变化的相关研究,并为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消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潜在贸易摩擦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江时学
二十国集团(G20)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与欧盟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扩大。而且,中欧对G20的立场和态度都是积极和肯定的,双方对G20的期待和要求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中欧应在G20内加强合作,合作的内容及方式方法可包括以下5个方面:共同帮助发展中国家;对G20轮值主席国施加更大的影响;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合力推动G20的功能转型;在担任轮值主席国时相互帮助。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邹志强
当前全球能源治理的主体间博弈、理念性冲突、机制性矛盾以及民主化不足等问题使之无法有效应对挑战。近年来G20日益关注全球能源治理议题,为此达成了诸多共识与治理举措,并积极整合全球能源机构。鉴于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内在矛盾特别是无序而碎片化的治理结构,G20有望发展成为全球能源治理的协调中心,但面临着自身机制性缺陷、技术劣势和诸多外在因素制约,前景并不乐观。作为G20重要成员和2016年G20峰会主办国,中国应更加重视在G20框架下的全球能源治理进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爱萍 张晓平 宋现锋 李润奎
文章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结构、社团演化等方面探讨了2000—2019年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并采用QAP回归方法探讨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贸易网络结构来看,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的网络密度、贸易规模、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美国和俄罗斯在网络中居于重要地位,控制能力较强;中国的中介中心度呈现上升趋势。(2)从贸易集团演化角度分析,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核贸易圈,以俄罗斯、中国为中心的双核贸易圈,以法国、瑞典、德国等为中心的多核贸易圈。(3)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能源供应结构差异、地缘政治关系是影响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结构体系的主要因素。国家间核电设备贸易网络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各国的贸易“竞合”关系和国际地位变化,对未来中国的核电设备贸易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丫丫 罗建强
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揭示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国际贸易呈现出先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稳增长的趋势,贸易联系日趋紧密,区域内贸易的可达性和贸易效率不断提高;德国、日本始终处于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中心地位;中国、韩国及荷兰是最突出的工业机器人贸易追赶国,尤其中国逐渐成为工业机器人贸易的重要"桥梁"和"枢纽";技术距离是影响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演化最主要的因素,制造业发展距离、经济距离、共同语言与文化能促进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发展,人口规模差异并未对工业机器人贸易产生显著影响,各因素对不同类别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乔 程成
基于1990—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66国文化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文化贸易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印度、泰国、俄罗斯等国逐步演变成"一带一路"文化贸易网络中心;沿线国家已经从"散兵游勇"状态,逐步形成了6大"朋友圈"。另外,提高相对点度数和网络密度、降低雪崩规模能促进文化贸易网络的空间公平性;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的提高能有效促进本国及伙伴国的文化贸易量,形成空间溢出效应。当前,中国文化影响力已经走出东亚及南亚地区,中国拓展海外文化贸易颇有成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周莺 车姝韵 杨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建设开放型经济、确保自由包容性贸易。本文基于社区发现法、拓扑网络可视化等方法,对比分析"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拓扑关系,明确其贸易在全球的地位,以期为"一带一路"自由包容性贸易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发现:(1)全球贸易网络可以识别出5个组团,其核心节点分别是中国、美国、德—荷—法—英等欧洲发达国家、俄罗斯、印度—阿联酋。(2)"一带一路"沿线可以识别出3个主组团及2个次组团,其中,亚欧大组团以中国为核心、俄罗斯为次核心,南亚—西亚组团以印度、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为核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金中夏 李良松
本文详细分析了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证券投资数据。研究表明,中国虽然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地位突出,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本文根据贸易指标和对外证券投资指标数据构造的经济联系紧密指数显示,19个成员国之间可分为美国集团、欧洲集团、英联邦集团和亚太集团,不同集团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同。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投资头寸数据都进一步验证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强,而数据也表明中国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升。经验分析表明,中国应根据不同集团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与这些集团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推动亚太集团的发展;同时,加速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以及进一步开放国内资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则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详尽地探讨全球能源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国际贸易的竞合关系,可为中国能源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论文运用复杂网络方法,从整体格局出发研究了世界能源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并重点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贸易集团演化与供需大国的能源竞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贸易关系不断趋于复杂化。近年来,能源贸易主体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当前占世界总数近80%的国家/地区均参与能源贸易;世界能源贸易网络同时具有小世界特性与无标度特性;世界能源的进出口格局已发生重塑,能源的出口重心逐渐由东亚、中东、澳洲和欧洲转向了东欧、中东、北美、澳洲和西非等地区,进口重心由东亚、西欧和澳洲向北美、东亚和西欧转移;世界能源贸易网络存在四大集团,分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贸易集团、欧洲-俄罗斯等国家贸易集团、东亚-东南亚贸易集团和澳大利亚-印度-非洲贸易集团等。地理距离、制度差异、历史文化及政治关系等是贸易集团演化的重要原因;贸易集团内,核心国家间的贸易依赖存在着非对称性,能源需求国进口来源的多元化现象更为突出,东亚、东南亚市场是供给国共同争夺的对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晓蕾 杨玉英 吴登生
石油供给和消费市场的分离,使得全球石油贸易成为平衡石油供需的重要补充。石油资源的长距离、大贸易量运输使得能源供应呈现出跨国、跨区域的链网结构特性,其所涉及的行为主体以及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又使得以石油及其衍生物为核心的石油贸易安全已逐渐成为能源安全的核心议题之一。考虑到全球原油贸易在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从全球原油贸易网络复杂性出发,本文采用复杂网络模型对其网络无标度性与群聚性、网络混合与互惠性等拓扑特征进行度量;并考察了2002~2010年间全球原油贸易网络的动态演化,对全球原油贸易网络中的部分重要节点国家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通过中国与印度、南非,中国与美国、日本的节点度比较,从分散化进口源策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黄丹丹
二十国集团(G20)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G20从2008年起召开领导人峰会,迄今已经召开了9次,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中重要的议事平台。2011年,G20首届农业部长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并配套召开了农业研究发展大会,会上提出了一系列农业领域行动计划,自此,召开农业部长会议及其配套筹备会议已成为G20的常态机制。2016年,中国作为G20峰会主席国,将承办包括农业部长会议在内的一系列会议。本文通过对G20产生的背景、运行的机制和已经召开的农业部长系列会议中所关注的农业重点领域及提出的方案与行动计划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阐明其对农业发展发挥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