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09)
2023(5677)
2022(4507)
2021(4425)
2020(3385)
2019(7586)
2018(7260)
2017(13637)
2016(7175)
2015(7888)
2014(7590)
2013(7575)
2012(7096)
2011(6541)
2010(6909)
2009(6400)
2008(6129)
2007(5790)
2006(5361)
2005(4832)
作者
(20126)
(17953)
(17095)
(16060)
(10654)
(8547)
(7574)
(6765)
(6574)
(6035)
(5955)
(5811)
(5490)
(5371)
(5324)
(5102)
(5097)
(4964)
(4881)
(4791)
(4426)
(4410)
(4309)
(4282)
(3963)
(3961)
(3933)
(3635)
(3562)
(3394)
学科
(45697)
(35637)
经济(35595)
农业(30667)
(28858)
业经(13525)
管理(11554)
农业经济(10980)
中国(10189)
(9193)
(9046)
农村(9038)
地方(8564)
(8297)
企业(8297)
发展(8066)
(8061)
(7558)
方法(7249)
土地(7053)
收入(6765)
(6664)
劳动(6663)
建设(6601)
(6571)
数学(6441)
人口(6415)
数学方法(6391)
农业劳动(6316)
(6213)
机构
学院(105465)
大学(100276)
(48177)
经济(47338)
(41272)
管理(40049)
研究(39740)
理学(34727)
理学院(34386)
管理学(33937)
管理学院(33761)
农业(30901)
中国(30797)
业大(23027)
科学(22999)
(20410)
(20029)
中心(19146)
农业大学(18673)
研究所(18095)
(17798)
(16868)
(14924)
(14847)
师范(14842)
经济管理(14827)
(14155)
财经(13781)
(13599)
科学院(13498)
基金
项目(70865)
研究(56687)
科学(56260)
基金(51060)
(45104)
国家(44170)
社会(37339)
科学基金(36903)
社会科(34799)
社会科学(34790)
(28927)
基金项目(27115)
(26124)
编号(24957)
教育(23783)
(22852)
自然(20902)
自然科(20371)
自然科学(20366)
自然科学基金(20009)
成果(19953)
资助(18409)
(17242)
(16153)
课题(16022)
国家社会(15842)
重点(15554)
(15342)
(15235)
(15121)
期刊
(64166)
经济(64166)
(49854)
农业(33938)
研究(30210)
中国(26470)
业经(17582)
学报(17068)
科学(16941)
(15032)
大学(14217)
农业经济(13625)
学学(13540)
农村(13142)
(13142)
(12712)
金融(12712)
教育(11124)
(10805)
管理(10009)
问题(9730)
世界(9667)
农村经济(8865)
技术(8531)
(8409)
社会(8059)
经济问题(7939)
社会科(7323)
社会科学(7323)
经济研究(6514)
共检索到167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端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多年的“增产不增收”,乡村治理出现了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一系列治理性危机,而农民则在日常生活中背负着日益加重的物质和精神压力,这些问题被形象地表述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应若平  
在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过程中,村应内生力量和国家外生力量是两种重要的动力因子,它们或者相互促进,或者相互抑制,共同决定着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方向。按照村庄内生力量和国家外生力量之间的强弱对比关系。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模式可以分为"自发模式"、"强制模式"、"抑制模式"和"互动模式"四种类型,从而形成了农民合作能力的不同状况。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晓峰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困境,使农民合作具备了客观必要性,然而由于制度运行成本高昂、农村精英流失与权威缺失、农民自身素质与传统因素制约、以及农民特殊的比较选择公正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理性农民却更多地选择不合作。这样,客观必要性与主观选择性碰撞中就产生了理性农民的“主客观选择悖论”。农民合作的历史告戒我们,要使悖论状态中的农民走向合作,就离不开国家力量的强有力介入。只有国家从各个层面发挥作用,才能使农民合作从理想走向现实。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纪荣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整体上在逐步发展、壮大,运行基本良好;作为先后倡导与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两种外在的主导力量民间社会团体与国家政权,在国家与社会的框架下交相更替;民间社会团体从最初的创导者地位逐步淡出,而作为国家象征的政府机构却几乎沿着一条与民间社会团体相反的趋势伸入;在此消彼涨间,虽曾一度相携合作,然而,农村合作运动最终为国家政府所控制,在总体上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国家化的态势,从而影响到整个农村合作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华北农村合作运动区别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区别于西方纯粹自下而上式合作运动的最根本之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宝玉  
股权安排与社会资本都是合作社治理的有效机制,两者之间既存在替代性也存在互补性关系,替代性激励着合作社寻求更低治理成本,获取更高治理收益,互补性意味着合作社整体性制度安排可以内在一致。合作社组建期,社员间的依赖性与协调性要求越高,其对社会资本治理的需求也就越大;合作社成长期,社员异质性增强、交易频率增加又会使合作社对股权安排的需求增加;合作社成熟期,社会资本和股权安排的动用将在不同适用对象上出现分化。两种治理机制的替代、互补与适用性匹配能够保障不同生命周期合作社治理的整体有效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军  
本文把农民合作社看作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签订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进而分析了中国农民合作社变异的经济逻辑。决定合作社成败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在合作社的契约集合中很少体现,具有能动性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就会积极寻求合作社的控制权以谋求人力资本的回报,并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运营合作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殷倩  刘忠锋  
建国前夕,我党设想农业合作化需要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然而,1951年《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发出后,农业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探析这一时期中国为何迅速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可以更好地认识农业合作化的历史,为当前新型农民合作社的成长提供启示和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柏振忠  宋玉娥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高度组织化的规模主体,在中国农村科技推广、扶贫攻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分析中国农村科技扶贫现实意义和困难挑战的基础上,认为加快构建合作社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从提高异质化贫困农户科技使用效率、推动政府科技扶贫工程实施、降低农业科技对接交易成本及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剖析合作社科技扶贫动力机制,并探讨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应用情况;最后,提出推进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尚勇  
本文运用历史、现实和逻辑方法,研究农民合作社制度的设置逻辑,进而揭示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社在一国经济发展第三阶段的历史作用是,通过将传统农业家庭经营提升到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方式,"拿"回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大部分利润,并以此将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到社会平均水平。为此,农民合作社只能实行"普惠制",对内实行利益分享、有限积累、限制股金分红、限制大股东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制度,这使得农民合作社缺乏"效率",无法与同行业普通工商企业竞争,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等外部经济力量的支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敬培  任大鹏  李晓聪  
在当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一个很有特点的群体,即专业合作社中的"典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基于长期追踪调研的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这一典范的树立、维继与转型过程,以及典范对非典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典范的树立过程是一个组织的仪式性渐强的过程;典范的维继过程是其出于组织产出或利润最大化考虑,在仪式性投入与技术性投入间进行选择和配比的过程;而当作为典范的组织无法从仪式性投入中获得预期产出时,它就会从典范维继的路径上转向,寻求新的生存之道。非典范对典范的模仿与否取决于模仿的难度,或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晓东  
所有者与交易者的同一性、对资本报酬的限制及民主管理方式是合作经济组织的本质特征体现。与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比,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产权安排与治理机制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往往将股金额度与交易额度相联系;其次,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可以交易;再次,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内部治理方面已不再坚持纯粹的"一人一票",许多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相结合的制度安排。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及市场环境的改变,合作经济组织在许多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明忠  陈江华  
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形成逻辑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伴随农业生产现代化与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社形成具有必然性,但合作收益共赢只是农民合作社生成的前提条件,并不必然促使农民合作社的产生。现实中,小农基于风险规避与技术扩散的考虑,具有加入合作组织的需求与倾向,但其在资源禀赋的约束下,难以自发地内生出农民合作社,而大农或农村精英才是农民合作社生成的逻辑起点,是农民合作社生成的关键。不同类型的农业面临的风险及其技术特性不同,决定其风险规避和技术扩散的方式不一,合作社的股权结构、组织治理及其运作模式必然不同,需要在未来的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彦丽  林坚  
本文从集体行动的逻辑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几个问题,认为:集体行动的悖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原则修订的根本动因是追求集团利益的实现,它并不必然改变合作社的本质;政府支持可以拓宽合作社的生存边界,因此往往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温莹莹   张亮  
本文以一个城镇化社区“农民下楼”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搬迁农民“下楼”的动因以及隐藏在此现象之下的农民与土地关系。研究发现,对于“上楼”的失利农民,乡土空间的经济补偿与社会吸纳构成了他们“下楼”的直接社会经济动因;对于“上楼”的非失利和“得利”农民,村中“陋室”演变成他们维持家庭继替结构、权力结构与财产结构稳定和延续的地缘空间,田间地头的劳作则是其重建社会联结与对抗“本体性脆弱”和维持“本体性安全”的现实场域。理解和尊重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兴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