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0)
- 2023(8847)
- 2022(6765)
- 2021(5858)
- 2020(4804)
- 2019(10678)
- 2018(10774)
- 2017(19787)
- 2016(10814)
- 2015(12477)
- 2014(12813)
- 2013(12373)
- 2012(11911)
- 2011(10943)
- 2010(11294)
- 2009(10848)
- 2008(10971)
- 2007(10165)
- 2006(9601)
- 2005(9142)
- 学科
- 济(72155)
- 经济(72094)
- 管理(29825)
- 业(24802)
- 方法(19878)
- 企(19521)
- 企业(19521)
- 地方(19263)
- 中国(18004)
- 数学(16779)
- 数学方法(16577)
- 业经(14315)
- 学(14120)
- 农(13867)
- 地方经济(13116)
- 制(10324)
- 发(9792)
- 融(9560)
- 金融(9559)
- 财(9490)
- 农业(9421)
- 环境(8750)
- 体(8645)
- 银(8553)
- 银行(8541)
- 理论(8507)
- 产业(8408)
- 和(8325)
- 行(8277)
- 贸(8008)
- 机构
- 大学(172958)
- 学院(170228)
- 济(80621)
- 经济(79019)
- 研究(67356)
- 管理(57172)
- 中国(50407)
- 理学(47518)
- 理学院(46917)
- 管理学(45926)
- 管理学院(45625)
- 科学(39193)
- 京(37577)
- 所(35032)
- 财(34404)
- 研究所(31400)
- 中心(28953)
- 江(27524)
- 农(26955)
- 财经(26944)
- 经济学(26835)
- 范(24406)
- 经(24364)
- 北京(24329)
- 师范(24173)
- 院(23888)
- 经济学院(23721)
- 业大(22435)
- 州(21748)
- 农业(20866)
- 基金
- 项目(102889)
- 科学(80654)
- 研究(75622)
- 基金(74330)
- 家(65000)
- 国家(64478)
- 科学基金(53973)
- 社会(50396)
- 社会科(47657)
- 社会科学(47643)
- 省(38922)
- 基金项目(37600)
- 教育(34085)
- 划(32601)
- 自然(32045)
- 自然科(31301)
- 自然科学(31292)
- 自然科学基金(30720)
- 资助(30625)
- 编号(29641)
- 成果(25582)
- 发(24173)
- 重点(23798)
- 部(22468)
- 国家社会(21791)
- 课题(21601)
- 发展(20104)
- 展(19836)
- 创(19795)
- 教育部(19413)
共检索到283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M·杜塔
1.经济规律———永远没有“奇迹”在我评论1970-1998年期间的亚洲经济的发展历程之前(先是亚洲奇迹,然后是亚洲重创或衰败),我忍不住想提醒你们,最近“欧洲奇迹”这种术语刚刚出现于经济文献中。1992年在一次国际经济会议上,我提出了一种现象———...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史敏
21世纪将作为“亚太世纪”载入史册。引人瞩目的不仅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和逐步缩小与美国在经济的和技术上的差距,而且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收入虽低于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但国民生产总值将居世界第4或第5位。日本、中国、“四小”和东盟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将远远超出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或欧共体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到21世纪中叶,日本的经济实力可能接近或甚至超过美国,中国的经济也将居世界第二或第三位,从而使亚太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中国离不开亚太,亚太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期待着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与繁荣,中国也将为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出积极的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惠永正
问:惠主任,您作为本杂志的顾问,对杂志给予了莫大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您能在百忙中接待我们采访,非常感谢。作为亚太地区发展中的一员,中国科技界和经济界对二十一世纪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深感严峻,也倍觉机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林凌
文章认为,在过去的17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展示出了为全世界所瞩目的上乘表现;在未来的20~30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对过去17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仍将是今后二、三十年内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为此,中国的政府既要坚定不移地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任务,又要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国有经济目前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称得上全世界无与伦比,但在发展国有经济的思路和作法上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第一产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下一世纪的产业结构中仍必须占居重要地位。东西部关系始终是中国生产力布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尚全
亚太地区是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最快、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地区,而中国又是亚太地区最引人注目并令全球投资者普遍看好的地区,已成为全球经济投资的热点。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对东亚地区乃至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S·拉姆勒 夏惠贤
1989年年末东欧和苏联的剧变,悬而未决的欧洲经济一体化、东西德的统一及日本对全世界的影响一——所有这些问题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九十年代,并将决定二十一世纪的进程。我们的学生应该了解:在未来世界中我们所熟悉的地缘政治边界和经济设想正在被新的现实所取代。这些都呼唤着有实质性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全球教育。
[期刊] 预测
[作者]
Spyros Makridakis 吴永保
Spyros Makridakis是国际著名的预测学家。本文是他在第十一届国际预测会议上大会发言的要点,文中对现代预测科学的发展问题作了十分深刻有见解的阐述,这对我们认清预测的本质,预测在决策中的地位,以及今后预测研究的发展方向十分有益。本刊特此向大家推荐这篇文章。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胡振敏 胡丽
二十世纪行将结束之际,非洲国家发现自己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人口增长过快(每年达3.3—4.0%)和债台高筑(估计为2000亿美元)。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欧洲国家的支持和非洲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是不行的。然而,日渐明确的是,深受这些危机影响的非洲国家应承担主要责任。非洲的大学和学院在解决这些焦点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应能履行创造和运用符合非洲大陆需要的知识的使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付志宇 缪德刚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有所发展,总结其成果可知存在以下不足:1.中古思想研究亟待加强;2.研究方法单一;3.新老学者学术水平差异大。展望其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积极进行跨学科研究;立足文化重新定位;开展学术争鸣;与考古学结合。
关键词:
中国经济思想史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恩专
二十一世纪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新方向刘恩专当代发展经济学研究曾长期囿于政府与市场间关系的争论之中。然而,从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国(尤其是主要发展中国家)对市场经济价值的普遍认同,这种争论开始被一些新的焦点问题所取代。例如,政治与...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雪萍 刘辉
2000年澳大利亚政府针对本国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出台了《二十一世纪教师》计划。该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具体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领导、进行高质量的学校管理和建立质量认证体系。其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此计划的核心,教师专业发展是计划实施的关键步骤。计划实施主要有两项措施: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在对该计划的评价中指出了它的四个特点:时代性、系统性、民主性和学生为本。
关键词:
教师 专业发展 教育质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槐
在一场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推动力的社会经济大变革中,面对如此难以预料、如此动荡不定的经济结构变化,传统的经济学已无法确切地加以描述和解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和责任感的经济学家,包括斯蒂格勒(G.J.Stigler)、阿罗(K.J.Arrow)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流经济学家们,纷纷投身于信息经济领域的研究,从而开辟了一个被称之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学”的全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在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中,中国信息经济学研究也占有其一席之地。中国信息经济学会首任理事长乌家培教授的新著《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赵鸣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深化,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开通使用,对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在这种形势下的馆际互借工作作一动态分析,以便于图书馆进行相应调整,全面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杭生
空间:中国人去的地方将更多、更远 传统农业社会在时间上是人们活动节奏很缓慢,在空间上则是人们活动范围很狭小。人们土生土长,自给自足,一辈子都在本村本乡活动,很少出县出省,更不要说出国了。与外界的交往少,得到的信息量小,眼光无法开阔。因此,传统社会在空间上不能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