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37)
- 2023(8935)
- 2022(6826)
- 2021(6110)
- 2020(5159)
- 2019(11073)
- 2018(11080)
- 2017(21265)
- 2016(11915)
- 2015(13145)
- 2014(13115)
- 2013(12649)
- 2012(11505)
- 2011(10372)
- 2010(10195)
- 2009(9150)
- 2008(9267)
- 2007(8294)
- 2006(7365)
- 2005(6891)
- 学科
- 济(45822)
- 经济(45761)
- 业(29006)
- 管理(28180)
- 企(22375)
- 企业(22375)
- 方法(17924)
- 数学(15413)
- 数学方法(15199)
- 中国(14623)
- 学(14209)
- 农(13465)
- 财(11202)
- 业经(10740)
- 制(9388)
- 地方(9232)
- 农业(9205)
- 融(7854)
- 金融(7851)
- 银(7815)
- 银行(7773)
- 行(7475)
- 贸(7228)
- 贸易(7224)
- 发(7097)
- 易(7006)
- 体(6917)
- 理论(6888)
- 务(6797)
- 财务(6777)
- 机构
- 大学(169931)
- 学院(167017)
- 研究(68211)
- 济(64092)
- 经济(62677)
- 管理(55104)
- 中国(48959)
- 理学(47499)
- 理学院(46759)
- 科学(46618)
- 管理学(45513)
- 管理学院(45234)
- 农(39987)
- 所(37555)
- 京(37365)
- 研究所(34738)
- 农业(32084)
- 业大(30498)
- 财(29914)
- 中心(29828)
- 江(26424)
- 院(24910)
- 财经(23814)
- 范(23316)
- 北京(23153)
- 师范(22900)
- 省(22251)
- 经(21892)
- 科学院(21141)
- 州(20609)
- 基金
- 项目(118874)
- 科学(92621)
- 基金(87571)
- 家(81794)
- 国家(81202)
- 研究(77592)
- 科学基金(66663)
- 社会(49166)
- 社会科(46570)
- 社会科学(46555)
- 自然(46243)
- 基金项目(45826)
- 省(45759)
- 自然科(45244)
- 自然科学(45221)
- 自然科学基金(44435)
- 划(40442)
- 资助(35567)
- 教育(35378)
- 重点(28654)
- 编号(28506)
- 发(25969)
- 部(25688)
- 计划(25229)
- 科研(23994)
- 创(23859)
- 成果(23431)
- 创新(22543)
- 科技(22335)
- 国家社会(21442)
共检索到252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珺 吴孔明 林克剑 李火苟 郭予元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h55min、13h44min和13h6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h35min、12h30min和12h25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继春 杜贵锋 彭建宗
为了筛选华南地区适宜的优质冬季青饲料草种,本研究比较了旋扭山绿豆(Desmodium intortum)、大叶山蚂蟥(Desmodium laxiflorum)、异果山绿豆(Desmodium heterocarpum)、显脉山绿豆(Desmodium reticulatum)、糙毛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carpum var.strigosum)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6种热带亚热带豆科牧草在广州越冬期的抗寒性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除柱花草外,其它5种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卫华 韩召军 张国华
用氟虫腈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浙江苍南县抗性二化螟和安徽太湖县敏感性二化螟。结果表明 ,处理后两种群的存活率、产卵量、孵化率都明显降低 ,幼虫期延长 ;氟虫腈对抗性种群存活率的持续影响作用大于对敏感种群的。此外 ,亚致死剂量处理后 ,敏感种群的酯酶 (CarE)活性比对照明显升高 ,敏感、抗性种群的Km 值均增大 ,表明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都有所降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进 苏建伟 黎家文 陈秋芳
以中国水稻二化螟5个地理种群的基因组DNA为材料,对其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从50个引物中筛选出29个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单个引物扩增出的DNA条带数从2~15条不等,其片段大小为200~3 000 bp,5个地理种群共扩增出条带220条,其中为多态片段的97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条带7.59条.通过公式计算多态性位点、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1)5个地理种群遗传变异较高,其中以广西省全州市多态位点百分率最高(52.73%),吉林省柳河县多态位点百分率最低(34.55%);(2)5个二化螟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的变异范围为0.551 88~0.849...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善华 李劲松
沙冬青叶片上的表皮毛密集,角质层很厚,表皮细胞连接紧密,栅栏组织特别发达,海绵组织很少。在栅栏组织细胞中,液泡膜大量内陷,在液泡中形成各种膜状结构,有的还与附近的细胞质,乃至小泡和内质网一起内陷,形成细胞质突起,进而形成细胞质带,不断分割液泡,使液泡体积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分数度大大提高。在这些小液泡中,颗粒状和纤维状物质十分丰富,但一般很少有大量的膜状结构。
关键词:
沙冬青 叶 结构特征 抗寒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梦娇 王林霞 罗智 赵若雨 刘志国 刘平 刘孟军 王立新
【目的】探究枣类钙调蛋白(ZjCML)在抗寒性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挖掘关键抗寒ZjCML基因,为进一步利用其进行枣抗寒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全面分析了枣CML基因家族成员的数目及相关结构特征,并利用RNA-seq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响应低温胁迫时的表达模式,为筛选关键抗寒基因奠定基础。【结果】在枣基因组数据中共鉴定到23个ZjCML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与拟南芥CMLs蛋白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ZjCMLs可被分为12个类群。蛋白网络互作预测发现16个ZjCMLs存在于该网络中,且具有一定的互作关系。RNA-seq结果表明ZjCML13和ZjCML6基因表达模式在‘冬枣’及其同源四倍体响应低温胁迫中具有显著差异,其中ZjCML13在‘冬枣’响应低温胁迫6和24 h时极显著上调表达,而在‘冬枣’同源四倍体中表达差异不显著。外源Ca Cl2和褪黑素处理后,ZjCML13在‘冬枣’同源四倍体响应低温胁迫6和24 h时极显著上调表达,说明其可能通过诱导ZjCML13表达调控‘冬枣’同源四倍体抗寒性。【结论】枣CML基因家族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及响应低温胁迫,ZjCML13可能在调控‘冬枣’及其同源四倍体抗寒性差异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广林 曹婷 梅梅
为鉴定红花槭和自由人槭的抗寒性,以不同年龄的观赏树种红花槭(4a生苗、3a生苗)和自由人槭(1a生苗)的1a休眠枝条为材料,以当地乡土树种五角枫(3a生苗)的1a休眠枝条为对照,通过测定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和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变化来探究各树种抗寒性的强弱及生理生化基础。LT50分别由不同冷冻处理(-10,-15,-20,-25,-30,-35,-40℃)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钾离子(K+)相对渗出率的Logistic曲线方程计算得出。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红花槭4a生苗、红花槭3a生苗、自由人槭和五角枫枝条LT50分别为-30.1,-24.1...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黄耀华 郑蓉 邵继锋 方伟
为探明4个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地理种源的抗寒特性,测定了它们在越冬期间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越冬过程中,4个绿竹地理种源的LT50值均随温度的下降而下降,并在1月份降到-5.10~-8.14℃;各地理种源绿竹的POD活性、MDA质量摩尔浓度和脯氨酸质量分数均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但上升幅度因种源而异。各抗寒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蛋白与POD、MDA和脯氨酸、POD和脯氨酸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纬度与LT50和MDA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委霞
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为明确其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以亚热带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量化分析3种林分的空间结构指数和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和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的树种隔离程度、林层多样性、竞争态势和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最优,杉木混交林次之,杉木纯林最差。2)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均匀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5个指数都表现出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的规律。3)影响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共同空间结构因子是混交度。因此,欲提高杉木纯林和混交林的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可选择通过改善树种结构的人为干扰措施来实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积铭 张耀文 郭安强 翟兰菊 李和平 李爱国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寒旱区冬油菜抗寒性研究进展,对寒旱区冬油菜育种与生产提供理论支撑。从选择指标与方法、遗传规律、选育方法、筛选效果、种质分类、分子机理研究等6个方面和选育方法、育成品种、品种的抗寒性分级和品种的适应性筛选等4个方面分别对冬油菜的抗寒性、抗寒性品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途径创制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筛选出核心种质、开展抗寒机理研究和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构建育种体系多途径开展抗寒性品种选育、综合筛选提高品种的适应性、推行配套栽培技术促进品种产量水平的发挥提高效益等6项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寒旱区油菜的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张舒 杨小林 常向前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抗药性 二化螟 三化螟 监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菊红
【目的】研究外源亚精胺(Spd)对金边瑞香抗寒性的生理效应,为金边瑞香的室外越冬管理与露地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12-01-2011-03-16,以2年生盆栽金边瑞香为试材,叶面喷施1mmol/L外源Spd,喷施量约100mL/株,每隔10d喷1次,共喷10次,以同样的方法喷施清水作为对照。研究Spd对室外越冬条件下金边瑞香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12月至翌年1月,Spd处理和对照金边瑞香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保护酶SOD、POD和CAT的活性均逐渐增强,2月份开始逐渐降低,试验期间上述指标均以Spd处理较高,且在试验中期(01-05-02-13),Spd处...
关键词:
金边瑞香 亚精胺 抗寒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贵勇 袁平荣 Kwak Kang-Su 杨天梅 吕宏斌 杨从党
2001—2002年,对在中国宾川(亚热带)和韩国水原(温带)两生态区8个籼稻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实际产量和产量潜力比温带条件下高1.25和4.43t/hm2,差异极显著.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具有较高产量潜力,是因为具有较多的生物产量和颖花量,分别比温带条件下多2万/m2和422.25g/m2.对产量构成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温带生态条件下则是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在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增产途径应是在保证足够有效穗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穗粒数而增加结实率;温带生态条件下应在提高千粒重的基...
关键词:
籼稻品种 产量潜力 亚热带 温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阳兵 姜丽 白晓永
喀斯特石漠化退化土地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石漠化土地退化过程中存在社会经济反馈、动力反馈和生物原反馈等多层次反馈结构。由于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具有不同于其它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特征,因而将其归纳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的基岩差异性、退化恢复过程与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性、退化土地成因的地域差异性、石漠化土地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相关性、恢复过程的土壤—地形决定性、土壤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石漠化土地退化的本质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下降和丧失,是一种功能性荒漠化。对石漠化土地的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有助于石...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土地 特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军武 唐和平 黄意欢 龚志华 肖文军
为探讨正常栽培条件下茶树抗寒性与保护酶类活性的关系 ,以抗寒性不同的茶树品种槠叶齐、高桥早、凤凰水仙、乐昌白毛茶、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种为材料 ,对其成熟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 (POD)等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抗寒性强的品种其 S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 ,抗寒性弱的品种其 SOD,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低 ,P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与茶树抗寒性强弱之间无明显规律可循 .SOD,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用作鉴定茶树抗寒性强弱的生理生化指标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抗寒性 保护酶活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