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17)
- 2023(12650)
- 2022(10028)
- 2021(9075)
- 2020(7385)
- 2019(16084)
- 2018(16059)
- 2017(30266)
- 2016(16795)
- 2015(18263)
- 2014(18729)
- 2013(18238)
- 2012(17020)
- 2011(15552)
- 2010(15667)
- 2009(14465)
- 2008(14492)
- 2007(12958)
- 2006(11769)
- 2005(11317)
- 学科
- 济(73925)
- 经济(73852)
- 业(45366)
- 管理(42183)
- 企(33163)
- 企业(33163)
- 中国(27214)
- 方法(25089)
- 地方(22279)
- 农(21712)
- 数学(21652)
- 数学方法(21392)
- 业经(18210)
- 银(16450)
- 银行(16420)
- 财(16132)
- 行(15826)
- 制(15714)
- 融(15527)
- 金融(15524)
- 学(15251)
- 农业(14895)
- 发(13138)
- 贸(12227)
- 贸易(12214)
- 地方经济(11830)
- 易(11765)
- 险(11070)
- 保险(10977)
- 技术(10937)
- 机构
- 学院(237154)
- 大学(235584)
- 济(97238)
- 经济(95069)
- 研究(89647)
- 管理(83929)
- 中国(71456)
- 理学(70206)
- 理学院(69287)
- 管理学(67787)
- 管理学院(67344)
- 科学(55863)
- 京(51868)
- 财(47792)
- 所(47041)
- 农(45497)
- 研究所(42497)
- 中心(40543)
- 江(38391)
- 财经(36716)
- 业大(35682)
- 农业(35505)
- 北京(33357)
- 经(33322)
- 院(32550)
- 范(32196)
- 师范(31804)
- 州(31166)
- 经济学(30421)
- 省(29395)
- 基金
- 项目(154637)
- 科学(121158)
- 基金(111119)
- 研究(110656)
- 家(98589)
- 国家(97735)
- 科学基金(82355)
- 社会(70773)
- 社会科(67036)
- 社会科学(67021)
- 省(61338)
- 基金项目(57375)
- 自然(52793)
- 划(51868)
- 自然科(51591)
- 自然科学(51573)
- 自然科学基金(50611)
- 教育(49685)
- 资助(46007)
- 编号(43305)
- 发(38647)
- 重点(35877)
- 成果(35699)
- 部(33158)
- 课题(32082)
- 创(31648)
- 发展(30639)
- 展(30126)
- 创新(29783)
- 国家社会(29691)
- 期刊
- 济(115321)
- 经济(115321)
- 研究(77197)
- 中国(55615)
- 农(43854)
- 学报(40946)
- 科学(36977)
- 财(35535)
- 管理(33336)
- 融(32613)
- 金融(32613)
- 大学(30525)
- 农业(29460)
- 学学(28871)
- 教育(26937)
- 技术(20041)
- 业经(19592)
- 经济研究(18870)
- 财经(18015)
- 业(15932)
- 经(15439)
- 问题(15071)
- 版(11688)
- 统计(11358)
- 贸(11355)
- 技术经济(11247)
- 科技(11191)
- 现代(10831)
- 世界(10817)
- 资源(10649)
共检索到381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曲明静 韩召军 许新军 邵晓玲 田学志 符明龙
对浙江省苍南县稻田第一代二化螟的抗药性进行了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对三唑磷、灭多威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上升迅速,尤其是对三唑磷的抗性达到极高抗水平(2367.3);对水胺硫磷与甲胺磷抗性变化不大;而对氟虫腈的抗性则有所下降。在室内用三唑磷对采自浙江省苍南县的二化螟进行连续14代筛选,结果抗性由203.3倍上升到3272.6倍,室内三唑磷筛选抗性的现实遗传力(h2)为0.3105,表现出较大的抗性风险。生物适合度的实验表明,抗性品系、田间抗性种群的生物适合度均低于敏感品系。在抗性筛选过程中,当抗性达到1523.7倍(第9代)时,停止筛选,5代后抗性水平下降到327.1倍并保持相对稳定;恢复筛...
关键词:
二化螟 三唑磷 抗性监测 抗性风险评估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宇 胡奇勇 李本金 张小俊 李玥仁
本文以转CpTI基因(单基因)的水稻明恢86(MH86CpTI)为对象,以明恢86(MH86)为对照,通过室内汰选等一系列试验,研究二化螟对MH86CpTI的抗性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7代汰选的二化螟对MH86CpTI表现出一定的抗性特征,表现在喂食MH86CpTI稻秆的二化螟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由F0的(89.27±5.63)%到F16只有(58.34±9.0)%;对二化螟生长发育如幼虫体重、体长、蛹期、孵化率等指标的影响也逐代减小.表明经汰选后的二化螟对MH86CpTI的适合性逐代增强,进入早期抗性阶段.可预测出二化螟对转基因水稻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二化螟 抗性演变 风险评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龚林根 张念环 张景飞 屈惠良
通过一系列田间试验 ,明确了二化螟发生与水稻播、栽期及品种间的关系 ,发现在常熟地区将水稻播、栽期分别推迟到 5月 2 0日和 6月 2 0日后 ,可以有效地减轻螟害的发生。在目前使用的和推荐使用的 10种治螟药剂中 ,防治抗性二化螟的单剂以三唑磷、乐斯本和锐劲特防效 (>85 % )较好 ,复配剂以三唑磷与其它有机磷或阿维菌素的复配制剂防效为最好 ,防效均在 90 %以上 ,其中稻虫胺 ,克螟劲的防效达 10 0 %。频振诱杀灯对二化螟成虫也有一定的诱杀作用。在此基础上 ,制定并验证了一套治理抗性二化螟的综防技术
关键词:
二化螟 抗药性 综合治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张舒 杨小林 常向前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抗药性 二化螟 三化螟 监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文明 胡君 何月平 刘叙杆 周威君 沈晋良 王彦华
【目的】2007年测定江苏、浙江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及拟除虫菊酯类等9种杀虫剂的抗性,以及6类20种杀虫剂对东海二化螟的毒力,为指导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4龄幼虫点滴法测定。【结果】(1)瑞安、苍南、高淳种群对杀虫单具有极高水平抗性(164.8~248.1倍),连云港和东海种群具有中等水平抗性(18.1和25.1倍)。(2)5个种群对三唑磷的敏感性变化很大,其中瑞安、苍南、高淳种群为极高水平抗性(204.8~1395.2倍),连云港和东海种群未检测到明显的抗性(1.8和3.1倍)。(3)瑞安、苍南种群对氟虫腈为中等水平抗性(12.3和26.8倍),其它3个种群为...
关键词:
二化螟 抗药性 毒力 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秀峰 韩召军 陈长琨 李国清 王荫长
以安徽太湖县敏感地区二化螟 (ChilosuppressalisWalker)自然种群为敏感种群 ,根据用药水平差异 ,有代表性地选用浙江、江苏和安徽 3地区田间种群 ,监测了二化螟对杀虫单等 4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 :(1)浙江慈溪二化螟 3龄幼虫对杀虫单已产生高水平抗性 (RR =5 4 6 ) ,对杀螟松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 (RR =13 9) ,对敌敌畏和氰戊菊酯仍较敏感 ;(2 )安徽安庆二化螟 3龄幼虫对杀虫单处于中抗水平 (RR =10 8) ,对杀螟松、敌敌畏和氰戊菊酯仍较敏感 ;(3)江苏兴化二化螟 3龄幼虫与安庆相似 ,对杀虫单中抗 (RR =12 6 ) ,对...
关键词:
二化螟 杀虫剂 抗药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长琨 李秀峰 韩召军 李国清 王荫长
选用安徽太湖县二化螟 (ChilosuppressalisWalker)自然种群 ,用 6种药剂对 6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 ,并与国内外已知敏感品系的LD50 值比较 ,在证实了该种群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后 ,经室内纯化和连续饲养近 2 0代 ,育成相对敏感品系(TH S)。为提高试验准确性 ,简化操作 ,使用 4龄幼虫进行抗药性研究。用于测试的 4龄幼虫形态特征为头宽 (0 86±0 0 4)mm ,体重 (8 5± 1 5 )mg ,前胸与头宽之比 1 19± 0 0 4,体长 (10 0± 0 8)mm。在详细观察 4龄幼虫发育历期和形态特征后 ,选用该龄幼虫 ,建立了包括沙蚕毒素...
关键词:
二化螟 抗性监测 相对敏感基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扬 王保菊 韩平 韩召军
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较好的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并用该法对7个地区的二化螟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研究结果在验证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的同时,为田间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4龄幼虫点滴法和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仅发现不同药剂对南昌种群的毒力略低于敏感品系(RR 1.3~2.1倍);但用人工饲料药膜法检测发现,南昌种群对三唑磷(54.2倍)和丙溴磷(63.9倍)已经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对杀虫单(13.4倍)表现为中等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5.3倍)和毒死蜱(3.6倍)仅为敏感性下降。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对杀虫单、丙溴磷和三唑磷的抗性较为普遍。对于杀虫单的抗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卫华 韩召军 张国华
用氟虫腈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浙江苍南县抗性二化螟和安徽太湖县敏感性二化螟。结果表明 ,处理后两种群的存活率、产卵量、孵化率都明显降低 ,幼虫期延长 ;氟虫腈对抗性种群存活率的持续影响作用大于对敏感种群的。此外 ,亚致死剂量处理后 ,敏感种群的酯酶 (CarE)活性比对照明显升高 ,敏感、抗性种群的Km 值均增大 ,表明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都有所降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珺 吴孔明 林克剑 李火苟 郭予元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h55min、13h44min和13h6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h35min、12h30min和12h25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海东 吴敏 韩召军
采用Potter喷雾塔法和饲料涂药法分别测定了9种常用杀虫剂对二化螟4龄幼虫和初孵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两种生测方法测定的9种药剂对二化螟的室内毒力顺序基本一致,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毒力最高,氟铃脲、醚菊酯、毒死蜱和稻丰散次之,杀虫单、三唑磷和丙溴磷相对较差。以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和毒死蜱为代表,采用不同剂量喷雾处理稻苗,分期接种蚁螟进行持效性观察发现,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 000倍液,可以维持在14 d内接种蚁螟无侵入危害,而用高剂量1∶1 000倍液处理稻苗后,28 d内接种二化螟的死亡率仍达到100%,不能侵入危害;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1∶1 000倍液仅在7 ...
关键词:
二化螟 杀虫剂 毒力 持效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永洪 郭小艺 刘成元 何珊 向箭宇 谢戎
【目的】明确三化螟产卵趋性和幼虫取食趋性与水稻植株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部分对三化螟存在抗感差异的重组自交系株系(岗46B×A232,F_9)为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和幼虫为害性状(枯心指数)及主要农艺性状和成虫产卵量(叶片着卵指数)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叶鞘长、播抽天数和倒二叶SPAD值对枯心指数的直接作用为正效应,分蘖数、钩毛和刺毛数及叶片着卵指数对枯心指数直接作用均为负效应,效应大小依次为:播抽天数(0.7852)>倒二叶SPAD值(0.4321)>叶鞘长(0.3986)>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 产量性状 三化螟 抗螟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雪亮 姚英娟 陈大洲 肖叶青 胡兰香
通过室内和网室以及田间调查评价了转Bt基因水稻材料对二化螟幼虫的抗性,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团优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率在9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转Bt基因水稻田间二化螟幼虫发生和危害情况均低于对照稻田,转Bt基因水稻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物种数、优势集中度、香农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转Bt基因水稻田间节肢动物5类功能团的优势度与对照稻田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转Bt基因水稻对其靶标害虫具有高抗作用,且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团的优势度均无明显不利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英娟 徐雪亮 徐荣仔 熊清华 曾水根 舒平平
选用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和甲维盐4种化学药剂的单剂及其混配组合,在室内对二化螟进行了毒力测定,筛选出最佳混配比例(有效成分):毒死蜱与甲维盐(1∶1)、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10∶1)、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1∶1)、阿维菌素与毒死蜱(1∶1),其共毒系数分别为376.77、254.84、247.10和682.3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所获得的混配组合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达到76.4%以上,可有效防治二化螟,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关键词:
二化螟 药剂 混配 防治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