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83)
- 2023(6338)
- 2022(4878)
- 2021(4209)
- 2020(3454)
- 2019(7773)
- 2018(7499)
- 2017(14426)
- 2016(7687)
- 2015(8845)
- 2014(8984)
- 2013(9012)
- 2012(8912)
- 2011(8237)
- 2010(8464)
- 2009(8123)
- 2008(7942)
- 2007(7402)
- 2006(6936)
- 2005(6411)
- 学科
- 济(60059)
- 经济(60015)
- 管理(21481)
- 业(17745)
- 方法(17004)
- 地方(16182)
- 数学(14952)
- 数学方法(14764)
- 企(13099)
- 企业(13099)
- 地方经济(12244)
- 中国(12146)
- 财(11182)
- 学(10743)
- 业经(10536)
- 农(10432)
- 收入(8407)
- 农业(7718)
- 制(7637)
- 经济学(7133)
- 环境(7097)
- 产业(6790)
- 融(6699)
- 金融(6699)
- 体(6339)
- 发(6306)
- 银(6122)
- 银行(6114)
- 和(6002)
- 行(5901)
- 机构
- 大学(125476)
- 学院(124656)
- 济(64347)
- 经济(63195)
- 研究(48078)
- 管理(42781)
- 中国(36291)
- 理学(35957)
- 理学院(35490)
- 管理学(34802)
- 管理学院(34550)
- 财(27561)
- 科学(27084)
- 京(26465)
- 所(24571)
- 经济学(22203)
- 研究所(21915)
- 财经(21476)
- 中心(20750)
- 经济学院(19578)
- 江(19380)
- 经(19362)
- 农(18089)
- 北京(17104)
- 院(16746)
- 范(16732)
- 师范(16603)
- 财经大学(15556)
- 业大(15230)
- 州(15160)
- 基金
- 项目(74151)
- 科学(58484)
- 基金(54680)
- 研究(54053)
- 家(47318)
- 国家(46943)
- 科学基金(39897)
- 社会(37541)
- 社会科(35610)
- 社会科学(35599)
- 省(27701)
- 基金项目(27487)
- 教育(23681)
- 自然(23188)
- 资助(23042)
- 划(22757)
- 自然科(22676)
- 自然科学(22670)
- 自然科学基金(22255)
- 编号(20159)
- 发(17389)
- 成果(17315)
- 重点(16752)
- 国家社会(16629)
- 部(16286)
- 济(14934)
- 经济(14789)
- 发展(14719)
- 课题(14610)
- 展(14546)
共检索到2051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孙亚南
文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演变的原因,认为收入分配倒U形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经济转型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原因则在于劳资双方博弈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政府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与此相适应的人力资本投资、固定资本比重的提高促进了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文章对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与全国基尼系数、城乡差值基尼系数分别进行二次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收入分配差距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倒U形演变轨迹。这说明近年来中国基尼系数回落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与刘易斯转折区间相关的长期趋势。文章建议政府应顺应这一趋势,把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收入分配 二元经济转型 倒U形假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桂文 徐敏 孙亚南
受二元经济转型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十分突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又会出现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不仅是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还导致了外贸依存度过高及对国外资源与市场的过度依赖;解决上述问题要把宏观调控政策与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结合起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邓可斌 王艺明
本文建立"二元"政治经济机制连续时间跨期博弈模型,并引入"自利的政府"和两类资本禀赋显著差异的"经济人",考察政治收益对消费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1)当劳动力供给无薪酬弹性时,劳动力供给市场减少性扭曲现象不会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减少性扭曲;(2)无论任期长短,政府从单位劳动收入获得的政治收益均趋于一个高水平值;(3)收入差距与单位劳动政治收益正相关,与时间呈U型关系,且单位资本政治收益越小,U型拐点出现得越早;(4)经济增长是减少收入差距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没有监督的环境中,政府自利倾向会使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扩大并存。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以减小单位劳动政治收益、转移资本收益以增加劳...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桂文 王旭升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总体上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但受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分割、工业化进程中资本劳动比上升及城乡人力资本差异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点是创造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的制度条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王玥蕊 张伯超
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需以完善收入分配格局为重要抓手,而二元经济要素错配则是解析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视角。通过从二元经济要素错配视角展开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发现:各省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存在要素错配问题,但错配水平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相较于中共十八大期间,十九大期间多数省份的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投入问题有所好转;要素错配影响收入差距存在空间差异,且在不同阶段错配对于收入差距的作用不尽相同;此外,降低要素错配程度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西部地区这一效应尤为明显。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柏培文 杨志才
本文度量了1995—2014年中国各省份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要素错配程度,重点分析了要素错配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省份要素错配整体上呈现以2006年为拐点的"U"形趋势;起初东部地区的要素错配程度最低,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上升速度最快,2014年超过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本错配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且二者都有先收敛后发散的趋势。2014年劳动力、资本错配可以解释全国省份间、产业间、农业内部、非农业内部收入差距的12.6%、51.9%、36.9%、11.2%。
关键词:
二元经济 要素错配 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长江 高波
内生于工业化转型过程的工农产业二元性与外生于特定制度的城乡组织二元性交叉重叠,构成了中国特殊的"双重"二元经济。在制度性分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双重"二元经济呈现分离式转型路径,劳动力转移不会进行到两个部门边际生产率相等的一体化状态。因此,非农部门劳动力工资上涨并不意味着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束,剩余劳动力的终结也并不意味着二元经济已经一体化。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城乡部门均已越过了转折点进入了新古典阶段,且非农部门先于农业部门出现转折,但并未进入一元化收敛的状态,两部门逐渐表现出制度性分割市场的一般特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印文 裴平
本文构造了中国货币电子化程度指标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指标,选取1995—2013年的样本数据,计算对应年份中国的货币电子化程度指标值和宏观经济形势指标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对相关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主要结论是:中国货币政策本身的有效性较差,并且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具有滞后效应;但在中国货币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货币电子化明显改进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这种改进作用具有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因此,中国不仅要深化金融改革,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本身的有效性,还要在防范货币电子化可能产生风险的前提下,以积极的姿态,继续推动货币电子化进程,从而更加显著地提高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有效...
关键词:
货币电子化 宏观经济形势 货币政策有效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海林
在界定与二元经济相对应的二元财政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构造了二元财政测度,并对之进行了分解分析。对测算结果的分析表明,中国的财政支出存在明显的二元财政色彩,然而,这种情况一直处于不断改善之中;同时,其变化可以归因于财政支出结构和产值结构变动的综合作用,但是,二者的贡献率在长期内明显受制于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姜磊 陈坚 郭玉清
文章提出二元转型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为工资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点,论述了劳动收入份额随二元转型程度变动的"U"型规律。文章对199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总体及分组计量分析表明,二元转型系数与劳动收入份额的"U"型关系确实存在,同时低水平组的劳动生产率负效应更大,随着二元转型程度的发展,工资效应的正向作用开始显现,而劳动生产率的负效应则逐渐减弱。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威
相对于计划经济和成熟的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中的资本形成机制具有自身的独特模式。本文结合中国的转型经验,揭示了中国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二元特征:即工业部门中政府主导的资本形成途径和农业中以自发力量为主的资本形成过程,并简要的指出这二元特征的就业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二元经济 转型经济 投资 资本形成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笳旭 王淑娟 冯波
理论分析表明,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老龄化能够通过要素禀赋结构调整和社会福利改善对城乡居民收入产生不同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进而影响城乡收入不平等。利用中国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显著的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但要素禀赋结构和社会福利水平对老龄化条件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影响效应不同;随着对老年人口供养负担的加重,社会福利支出对老龄化条件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替代效应,城市偏向的社会福利支出使得农村因照料老人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减少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而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则使得老龄化主要表现为收入效应,劳动力相对资本的稀缺性导致转移劳动力工资上涨,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不平等;随着老龄化深化,通过社会福利改善和要素禀赋结构调整能够有效抵消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研究也证实了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缩小作用,而失业率上升和城乡投资差距却会加剧城乡收入不平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笳旭 王淑娟 冯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亚南 张桂文 郭玉福
在二元经济转型的分析框架下研究产业结构问题有助于我国跨越刘易斯转折阶段,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基于理论逻辑剖析了城乡二元经济转型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运用跨期国际比较分析法对已实现二元转型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后起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经验考察,总结出二元经济转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二元经济转型初期产业结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进入到刘易斯转折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到二元经济转型后期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演变。最后,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变历程与发展现状,提出在二元经济转型中后期应对未来产业结构演变的对策建议:注重培育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深化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燕 佟家栋
"民工荒"和工资上涨现象引起较多关于"刘易斯拐点"的争议。本文从开放经济与二元经济关系的视角出发,指出中国的二元经济转型是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开放过程的并存。同时,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仍未到来,工资差距仍在行业和地区间存在,并吸引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而外部冲击、城镇化和工业化不匹配等现象的存在,是造成剩余劳动力与"民工荒"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基于284个地级市宏观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支持上述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