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2)
- 2023(799)
- 2022(655)
- 2021(532)
- 2020(493)
- 2019(1104)
- 2018(1007)
- 2017(1837)
- 2016(1056)
- 2015(1190)
- 2014(1196)
- 2013(1216)
- 2012(1127)
- 2011(835)
- 2010(866)
- 2009(771)
- 2008(810)
- 2007(739)
- 2006(715)
- 2005(636)
- 学科
- 济(3644)
- 经济(3638)
- 管理(3394)
- 业(2882)
- 企(2475)
- 企业(2475)
- 方法(1631)
- 中国(1388)
- 数学(1278)
- 数学方法(1236)
- 财(1129)
- 法(1012)
- 贸(970)
- 贸易(970)
- 业经(960)
- 学(953)
- 易(952)
- 劳(930)
- 劳动(929)
- 制(919)
- 农(817)
- 技术(776)
- 人事(753)
- 人事管理(753)
- 策(747)
- 理论(718)
- 划(717)
- 动(686)
- 银(652)
- 银行(647)
- 机构
- 大学(14453)
- 学院(13798)
- 济(6150)
- 经济(6024)
- 研究(5256)
- 管理(4972)
- 中国(4149)
- 理学(4096)
- 理学院(4033)
- 管理学(3924)
- 管理学院(3886)
- 京(3385)
- 财(2968)
- 科学(2967)
- 所(2681)
- 江(2632)
- 中心(2534)
- 农(2427)
- 财经(2357)
- 研究所(2342)
- 经济学(2270)
- 北京(2216)
- 省(2192)
- 经(2179)
- 业大(2089)
- 院(2060)
- 经济学院(2030)
- 农业(1912)
- 范(1875)
- 师范(1857)
共检索到25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雍丽萍 刘岳庆 金星
案情简介牟某于2002年5月17日到天安公司工作。天安公司一直未与牟某签订劳动合同。2010年7月1日,牟某提出辞职。2010年7月13日,牟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天安公司支付二倍工资。仲裁委以其仲裁请求已超过仲裁时效为由不予受理。牟某不服遂诉至法院。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曹金岗 沈鸿伟
案情简介■2010年4月1日,王某进入某服装公司从事检验员工作,双方口头约定月工资为1500元,每月20日发放当月工资,该服装公司一直没有与王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011年12月31日,王某以公司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办理社会保险为由提出辞职。2012年3月10日,王某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请求:1、某服装公司支付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16500元;2、某服装公司为其办理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3、某服装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3000元。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杰
司法实践中,受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审判理念的偏差等因素影响,裁判者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性质理解不一,导致对"二倍工资"时效起算的裁判不统一。本文经过对12个省(市)辖区法院该类型判决的随机抽选和比较,选出典型案件,分析"同案不同判"的法律逻辑和认识偏差,认为应当采取"报酬转化说"和"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权利说",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利益,以契合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国情和客观社会现实。
关键词:
未签订劳动合同 二倍工资 时效 审判理念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杰
司法实践中,受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审判理念的偏差等因素影响,裁判者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性质理解不一,导致对"二倍工资"时效起算的裁判不统一。本文经过对12个省(市)辖区法院该类型判决的随机抽选和比较,选出典型案件,分析"同案不同判"的法律逻辑和认识偏差,认为应当采取"报酬转化说"和"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权利说",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利益,以契合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国情和客观社会现实。
关键词:
未签订劳动合同 二倍工资 时效 审判理念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郭媛 王新颖
案情简介张某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7月30日期间在某服装厂从事服装加工工作,双方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2015年9月,张某申请仲裁,要求该服装厂支付2015年5月至7月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共计7250元。经审理查明,该服装厂每月通过现金方式向张某支付工资,张某2015年4月获得工资2000元,5月获得工资2450元,6月获得工资2800元,7月获得工资2000元。仲裁审理过程中,张某认可入厂时双方口头约定工资20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景龙 于飞 曲涛
问:张某进城打工,到市里一大型水厂做了水厂的送水工。他已工作了九个多月,可厂子始终没和他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前不久厂子对设备进行大修,全厂停产,张某被辞退。经工友提醒,张某向厂方提出了经济补偿金和二倍工资问题。发放时,张某发现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包括加班费、而二倍工资不包括。请问:加班费等究竟应否计入二倍工资基数?答: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吴克孟
案情简介原告于某2008年1月1日入职被告某食品公司,双方签有两份《劳动合同书》,第一份《劳动合同书》约定合同期限自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第二份《劳动合同书》约定合同期限自2011年1月2日至2012年5月18日。原告实际工作至2012年4月30日。原告主张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未休年休假工资,原、被告均认可原告于2009年享受年休假2天,于2011年享受年休假5天,2012年至今未休年假。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蔡冬
案情简介■2006年12月,杨某进入某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某社区)从事道口安全员工作,双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一直未签订劳动合同。2011年8月,杨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双方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即2009年1月1日起,每月支付二倍工资至2011年8月。争议焦点■如何确认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郭天卓
案情简介刘某于2010年8月到某用人单位工作,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2011年7月,刘某因工死亡。2011年11月,刘某之妻在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无果的情况下,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请,请求用人单位支付未与刘某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争议焦点刘某的近亲属或继承人追索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劳动仲裁机构是否应当受理并支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伟忠
本刊2012年第8期刊登了郭天卓的文章《劳动者死亡继承人追索二倍工资如何处理》(以下简称郭文)。郭文认为,劳动者死亡后近亲属或继承人提起仲裁不应受理,因劳动者死亡追偿"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一方主体已消失,诉权已随其死亡而消失。本文对这一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大家都知道,劳动争议案件的主体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程小勇
案情简介迟某与某软件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中附有《保密、不竞争及知识产权归属协议》。该协议约定,单位应在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之后两年内按月支付员工一定数额的竞业限制补偿金。2010年11月30日,迟某提出辞职,并于2011年2月12日提起仲裁,要求软件公司支付2010年12月1日起至2012年11月30日止的竞业限制补偿金15.8万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追林 芦叶菲
古语云"有理走遍天下",但这一至理名言在运用仲裁诉讼等法律手段解决民事纠纷时,往往又受到法律规则本身的限制,出现"合理不合法"、"有泪肚里流"的结果。"时效"问题便是其一,必须予以特别关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田野 文成英
《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承担二倍工资的法律责任。然而,从法理学角度,通过赋予劳动者二倍工资权利,以缓解劳动者因缺乏书面劳动合同的举证劣势地位之说,略显片面。既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行为系违法,那么,由行政部门或执法部门予以纠正惩处,而非赋予劳动者二倍工资权利,方是"法的平等"应有之义。
关键词:
法的平等 二倍工资 法律规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兰朝晖 张咏华
案情简介颜某自2000年1月19日到某集团公司工作,先后与某集团公司签订多次劳动合同,最后一次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时间是2014年2月12日,合同期限自2014年2月11日起至2017年2月10日止;合同约定颜某担任采购岗位主管职务。某集团公司于2010年安排颜某休年休假10天,其他时间未安排其休年休假。2015年3月17日,某集团公司下达《员工内调通知》,自4月1日起将颜某从采购主管岗位调至某集团公司旗下的某店副店长岗位,颜某不同意调岗,经与集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