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5)
2023(371)
2022(361)
2021(346)
2020(208)
2019(578)
2018(460)
2017(742)
2016(618)
2015(853)
2014(919)
2013(768)
2012(714)
2011(649)
2010(695)
2009(512)
2008(457)
2007(417)
2006(335)
2005(360)
作者
(1399)
(1104)
(1056)
(1052)
(687)
(538)
(520)
(490)
(483)
(448)
(440)
(430)
(401)
(393)
(369)
(363)
(356)
(340)
(327)
(326)
(325)
(322)
(298)
(297)
(297)
(295)
(295)
(282)
(276)
(272)
学科
教学(2526)
学法(1575)
教学法(1575)
理论(1539)
学理(1368)
学理论(1368)
教育(1236)
课程(843)
计算(616)
算机(612)
计算机(612)
机化(602)
计算机化(602)
政治(564)
思想(546)
思想政治(522)
政治教育(522)
治教(522)
德育(516)
研究(422)
(363)
经济(362)
管理(348)
(333)
语文(254)
(237)
(235)
研究生(231)
(204)
企业(204)
机构
学院(7940)
大学(6995)
教育(3092)
职业(3013)
(2901)
师范(2884)
技术(2620)
师范大学(2387)
研究(2349)
职业技术(2178)
技术学院(2136)
(1613)
科学(1492)
(1450)
(1358)
研究所(1244)
(1243)
教育学(1242)
管理(1201)
北京(1068)
理学(961)
教育学院(958)
(955)
理学院(924)
中心(895)
经济(872)
管理学(836)
管理学院(823)
(803)
华东(776)
基金
研究(4618)
项目(4230)
教育(3770)
编号(2826)
科学(2718)
课题(2537)
成果(2511)
(2430)
(2256)
课程(2248)
教学(1935)
(1871)
(1572)
规划(1544)
改革(1530)
项目编号(1490)
社会(1465)
(1455)
研究成果(1443)
基金(1440)
年度(1382)
社会科(1354)
社会科学(1353)
(1313)
(1252)
重点(1244)
大学(1229)
(1218)
实践(1215)
主持(1189)
期刊
教育(7314)
中国(3054)
研究(2846)
职业(2511)
技术(2390)
技术教育(1849)
职业技术(1849)
职业技术教育(1849)
(1114)
经济(1114)
(860)
论坛(860)
全球(837)
展望(837)
教育展(837)
职教(767)
学报(746)
大学(667)
(650)
高等(589)
成人(580)
成人教育(580)
(546)
发展(497)
(497)
科学(494)
(465)
学学(448)
管理(438)
图书(435)
共检索到12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道宇  
"书本知识"与"事物本身"之间的"表现"与"被表现"关系决定了书本知识的根本使命在于尽可能完好地再现"事物本身",决定了课程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事物本身"。对于师生来说,"事物本身"首先意味着要学习的"事本身",其次才意味着"物本身":学习在其本质上是一种为了做事,通过做事,学会做事的过程,而识"物"则是为了更好地做"事"。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理解的任务,师生应将自己的主观努力引向课程文本所涉及的"事物本身",而不是自己本身。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齐承水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化表达,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新质生产力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坚持污染防治优先基础上深度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新质生产力以现代绿色技术的融合协作、生产力结构要素的创新联动为基础,在绿色生产关系培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国际交往合作的拓展中,推动了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发展清洁能源,不断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注重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推动经济社会的低碳循环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在打造高效生态产业群,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发挥政府、企业与社会各方的合力以及绿色产业法规的完善等方面,积极推动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为人们绿色消费方式的转变、主体绿色生活空间的拓展以及高品质生活的实现等提供了新动能,从而为人们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继存  
课程理解是教师通过对课程的解释或释义来把握课程意义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精神生命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课程理解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解,凡是把课程引向神秘主义的,都能够在课程实践中以及对课程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而恰当的解决。课程理解是历史性的存在,课程理解的历史性昭示着我们:教师必须具有一种历史意识,在把握自身存在历史的基础上理解课程。课程理解具有时代性,只有在不断解决课程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课程理解才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课程理解内含和表达的教师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望确立和提供了评判与把握现存课程的超越性价值准则。教师个体的课程理解与教师集体的课程理解是一个双向返回的过程,通过课程理解促进教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国庆  
项目课程已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职业教育界对它的热情有增无减。但同时项目课程在实施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剖析,有助于项目课程改革的深化。这里首先涉及到如何准确理解项目课程的本质这一关键问题。首先,项目课程是否就是借助典型项目或服务这一载体进行教学的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模式不同,项目课程主张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因为只有有了这种载体,学习过程才能产生工作成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霞  
对"课程理论有什么用"我们不能做简单、片面的理解。首先,有用不是衡量理论价值的唯一标准,理论的作用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其次,不同的课程理论其作用的发挥是不同的;第三,课程理论作用的发挥还涉及到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第四,课程理论本身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可能概括或解释全部的课程现象、课程问题,所以课程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亦不可高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汪明帅  陈传东  
我国现行的教育实习存在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形式松散、缺乏稳固的实习基地、现有的实习学校并不切实支持新教师实习等问题。本文基于对美国和新加坡教育实习实践经验的分析,提出我们应该在深刻认识中小学教师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注重实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并重视中小学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的突出作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军  彭志刚  彭红彬  
以未成年人是否犯罪、未成年犯罪人是否实施暴力犯罪为因变量的对数回归模型显示,接触暴力资讯能增大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比却不能增大未成年犯罪人选择实施暴力犯罪的发生比。这表明,未成年人通过暴力资讯("符号示范")所习得的并非攻击性的行为方式本身,而是反规范的态度或行为倾向。回归模型还显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家庭示范"和"亚文化群示范"在未成年人犯罪促成过程中的实际地位已让位于媒体,媒体暴力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相应地,被普遍认为能够对暴力资讯促成未成年人犯罪作出合理解释的社会学习理论,亦当做出适当修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丽华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桂辉  
课程精神是课程的本真和精髓,教师的课程理解即是对课程精神的解读和阐释。当前存在的主客分离的课程理解视角无法实现教师对课程的深层把握,也不能促成课程意义的生成,教师在课程理解中以融合的姿态来处理与课程精神的关系,才能实现课程精神的价值赋予和实践转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泰勒原理”作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在西方世界盛行了近 30年。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特别是北美课程领域开始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课程不再只被理解为纷繁杂陈的“学校材料” ,而被视作“符号表征”。从不同理论视域对课程符号进行理解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不同话语之间通过“复杂的会话”而使课程领域不断走向自主 ,这预示着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楚廷在《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撰文提出,曾经,我们把教育说成是上层建筑,又曾经把教育说成是生产力。把教育说成是工具,服务的工具,为经济服务,为建设服务,为政治服务。其实,应当是经济为教育服务,政治更应当为教育服务。可是我们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陆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说明综合改革和内涵发展正在成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良辉  
现有的网络课程在定制能力、可重用性以及标准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文章认为从学习对象的角度来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从学习对象的概念与特点入手,详细介绍了使用学习对象进行网络课程设计的关键理论与具体做法,最后给出了一个网络课程的系统框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冲锋  
本文把教师课程理解分为既存课程理解、新课程的创设、超课程理解三个层次,探讨了由上到下式、由下到上式、相互作用式三种课程理解方式,并对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从内外两个维度作了分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军  
教师课程理解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进行有效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个体精神和生存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课程理解存在对象狭窄化、取向极端化和角色对立化等问题,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理解取向是教师从生存视角对课程精神进行忠实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