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5)
- 2023(10041)
- 2022(8838)
- 2021(8449)
- 2020(7337)
- 2019(17231)
- 2018(17294)
- 2017(32096)
- 2016(18403)
- 2015(20888)
- 2014(21491)
- 2013(21007)
- 2012(19869)
- 2011(18161)
- 2010(18921)
- 2009(17814)
- 2008(18243)
- 2007(17190)
- 2006(15437)
- 2005(14252)
- 学科
- 济(73318)
- 经济(73152)
- 管理(46812)
- 业(44413)
- 企(37532)
- 企业(37532)
- 方法(32178)
- 数学(25467)
- 中国(25358)
- 数学方法(25066)
- 教育(22482)
- 学(21628)
- 农(20589)
- 财(20117)
- 理论(18871)
- 业经(16142)
- 制(15249)
- 和(13725)
- 地方(13515)
- 贸(12916)
- 贸易(12908)
- 农业(12904)
- 易(12470)
- 务(11913)
- 财务(11873)
- 财务管理(11841)
- 企业财务(11174)
- 银(11018)
- 银行(10985)
- 行(10394)
- 机构
- 大学(274634)
- 学院(265413)
- 济(101732)
- 经济(99202)
- 研究(94993)
- 管理(92150)
- 理学(77241)
- 理学院(76173)
- 管理学(74600)
- 管理学院(74028)
- 中国(67616)
- 京(60654)
- 科学(56768)
- 财(51516)
- 所(49477)
- 范(46576)
- 师范(46283)
- 江(44421)
- 研究所(44184)
- 农(42749)
- 中心(42271)
- 北京(39935)
- 财经(39770)
- 教育(38843)
- 师范大学(37606)
- 业大(36196)
- 经(35643)
- 州(34912)
- 农业(33122)
- 院(32742)
- 基金
- 项目(158380)
- 研究(124350)
- 科学(123838)
- 基金(110057)
- 家(94232)
- 国家(93263)
- 科学基金(77801)
- 社会(76137)
- 社会科(70730)
- 社会科学(70703)
- 教育(64752)
- 省(62652)
- 基金项目(56665)
- 划(54520)
- 编号(54405)
- 成果(49798)
- 自然(47101)
- 自然科(45921)
- 自然科学(45904)
- 资助(45418)
- 自然科学基金(45088)
- 课题(40265)
- 重点(37222)
- 部(37073)
- 发(34616)
- 年(33334)
- 项目编号(32939)
- 性(32856)
- 教育部(32344)
- 创(32055)
共检索到428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天君
"价值中立"作为韦伯个人纠结式的概念自出炉迄今,虽历经无穷争论和"为我所用",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公理",并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或所有"式问题及其"事实学科论"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事实学科论"及其"价值中立"方法论的元理论反思和话语分析表明,"事实学科"作为"事实学科论"的研究"结果"和"文本"更多的是一种"话语建构"而非"给定实在",并在教育社会学学者个人理论体系之中及群体文本之间呈现斑斑"修辞"印痕和逻辑"短路"。同理的反思亦可用于教育社会学"规范学科论"及"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如此分析和研究,旨在尝试走向"反思教育社会学"或曰"后教育社会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天君
教育社会学研究解不开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交织,没有彻底脱离价值判断的事实判断,也没有彻底脱离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纯粹的"事实学科论"与纯粹的"规范学科论"因而均显露合理性危机。从学科自立的角度看,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必须是也只能是"事实学科论"("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亦显露合理性危机),但这又不可能。由此,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面临一个内在焦虑。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交织产生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之主流取向抉择上的"一个或所有"式的结果:要么无所谓主流,要么就是"事实学科论"。在向着"事实学科论"目标迈进的方向与道路上,需要也只能保持"尽量的"价值中立和"最接近的"事实学科论的态度。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学科性质 价值中立 价值关联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康
通过比较三个社会学视角,本文认为"个体性学习"的兴起是由于当今社会个体化过程在终身学习领域的一个体现。虽然这种"个体性学习"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能动性,但也促成了"公共空间"的消退。西方一些学者因而呼唤使个体"赋权"和"公共空间"恢复的公民教育,以便使个体能获取真正的自主性,而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围绕一个中心加大两个力度努力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河北省土地管理局河北省土地管理局局长宋锡林在会议上。河北是个农业大省,人口6400多万,人均耕地1.52亩,现有耕地中,有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九五"期间,我省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着三方面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成文 廖欢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精准扶贫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社会治理主体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有计划性地对特定的贫困区域及其贫困人口进行帮助与扶持,以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正向社会变迁过程。这一界定的政策启示在于:一是要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精准扶贫;二是要建立综合性的效益评价目标;三是要完善精准扶贫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社会变迁 社会学意义 政策启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英
作为一个兼具经验基础、理论洞察及学术使命感的概念,“新乡土幼教”试图以乡土幼教为支点再造乡土社会新形态,推动乡村生活新变革。所谓“新乡土幼教”是在县域范围内,超越传统乡土幼教单一本体功能,实现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合一的全新“园-村”、“园-社”、“城-乡”互动关系新格局。文章从本体论故事、认识论自觉、方法论创新三方面阐述了“新乡土幼教”作为一个本土概念的社会学想象力。首先,本体论故事。强调如何通过“整体直观”“、察理悟道”“、以象会意”等方式,讲述辐合故事、编织理论体系、建构分析模型;其次,认识论自觉。强调如何运用嵌入性视角在结构性关系中思考,采取建构论取向在不透明的世界驰骋,践行大循环思维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最后,方法论创新。以长时段“结构”沉积,穿越乡村幼教的“历史小三峡”;以中时段“态势”变化,从局域性概念发展到模式化思维;以短时段“事件”节点,创新数字化行动研究。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刘家义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切实提高审计水平,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繁重,审计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进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庄士成 王莉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将面临城镇化"陷阱"——缘于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严重障碍而生成的多重经济社会风险与危机,主要表现在城市社会"二元"化、农民工群体边缘化和人口转移泡沫化、短期化。农民工社会融合困境有着经济社会成因,其中,制度障碍、文化障碍和农民工自身主观障碍是主要根源。跨越城镇化"陷阱"的有效路径主要有:推动农民工的社区参与和文化融合,培育农民工新型社会资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实现教育的城乡一体化;扫除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治理,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目标有机植入社会治理之中。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化陷阱 社会融合 农民工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延建林
中心/外围分析框架是探讨全球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按照这一框架,中心与外围构成了当今国际教育不均衡格局中对立的两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者之间构成一种控制与依附的关系。这种不均衡的结构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出路在于走"内生发展"的道路。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冯金华
在生产技术不变和生产的技术矩阵行列式不等于零的假定条件下可以证明,如果整个经济的平均利润总量与剩余价值总量相等,且生产价格总量与价值总量相等,则每一部门的单位生产价格与相应的单位价值也相等。换句话说,在所给的相当宽松的技术条件下,所谓的价值转形,只能转形为与自己在数量上相等的生产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转形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
关键词:
价值 生产价格 转形 伪问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其概念形成有一定的理论渊源,作为描述和解释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经济学交叉的概念,这一概念源于对"谁是农民"问题的追问,在具体语境下又源于农户兼业经营的社会学分析,是具有厚重经验基础的理论概念。半工半耕揭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和趋势,在重要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上均能够形成独特的理论判断,这是兼业概念不能完成的。从目前研究的趋势看,半工半耕有望成为社会学本土化的一个基本概念,为认识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阶层和农户生计等问题提供基本框架,有助于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
半工半耕 兼业 中层概念 农村社会学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乐
在系谱学的视角下,本文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重构了"洪堡的大学观念"这一特定研究母题在德语学术语境中的话语建构过程。作为拥有强大学术生产力的论题,它诞生于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有关"洪堡教育观念"的诠释学研究,形塑于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政策论争之中,并为当代的"洪堡神话"系列研究所质疑和批判。借由对其话语形式和知识秩序流变与特征的细致分析,本文尝试以呈现一部有关洪堡的"神圣观念演化史"的方式,从史学史的维度批判一种具有元史学特征和超历史意义、作为"绝对知识"的"洪堡大学观念",继而使洪堡教育思想在新视角和新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于尔根·施瑞尔 孙进 燕环
比较教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多样化的领域。就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其合理的认知可能性和社会功能而言,人们都不可能获得明确的或者说具有共识性的回答。因此,谈论所谓的比较教育学科"身份认同",并从"界限"、统一的"学科传统"或"授权的知识"等方面来探讨这种身份认同,已不再有意义。对这个议题需要进行历史分析以及知识社会学和科学方面的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案例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分别从实践和理论角度说明,存在着不同的比较教育(须理解为复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有三种不同路径与传统,且各有其独特的问题和逻辑,即以生产科学性知识为导向的比较性与历史性社会科学研究的"认知—逻辑",以改革为导向的国际教育研究的"社会—逻辑",以及研究教育现象、模式和意识形态内在的跨国性和/或全球性的"全球—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