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75)
2023(8278)
2022(6941)
2021(6589)
2020(5365)
2019(12294)
2018(12566)
2017(22651)
2016(12976)
2015(14427)
2014(14830)
2013(13791)
2012(12895)
2011(11538)
2010(12115)
2009(11382)
2008(11784)
2007(10698)
2006(9829)
2005(9240)
作者
(36310)
(30341)
(30173)
(29072)
(19409)
(14413)
(13788)
(11753)
(11429)
(11337)
(10594)
(10308)
(10169)
(9860)
(9754)
(9338)
(9037)
(8972)
(8879)
(8861)
(7947)
(7629)
(7416)
(7216)
(7047)
(6950)
(6803)
(6693)
(6138)
(6065)
学科
(42602)
经济(42515)
管理(40660)
(35466)
(31476)
企业(31476)
(17706)
(16646)
方法(13838)
中国(13754)
(13251)
业经(12440)
(12357)
(11173)
数学(10677)
(10481)
数学方法(10460)
银行(10457)
体制(10419)
理论(10232)
(9988)
(9718)
财务(9690)
财务管理(9646)
(9495)
金融(9491)
企业财务(9114)
(8182)
教育(8160)
农业(8148)
机构
大学(180779)
学院(180558)
(68737)
经济(66983)
研究(63431)
管理(61850)
理学(51353)
理学院(50690)
管理学(49705)
中国(49453)
管理学院(49344)
(39742)
(38753)
科学(37817)
(32786)
(31563)
财经(29244)
(29022)
研究所(28952)
中心(28704)
(26280)
(26223)
师范(25985)
北京(24633)
(24470)
业大(24005)
(23093)
农业(22297)
经济学(21640)
(21399)
基金
项目(109920)
科学(85833)
研究(84936)
基金(77670)
(67464)
国家(66820)
科学基金(56325)
社会(52404)
社会科(49301)
社会科学(49290)
(43423)
教育(41076)
基金项目(39929)
(36547)
编号(35930)
自然(34444)
自然科(33587)
自然科学(33571)
自然科学基金(32994)
成果(32496)
资助(31082)
课题(26641)
(26404)
重点(25704)
(24715)
(23491)
(23424)
(23202)
(21861)
项目编号(21735)
期刊
(87579)
经济(87579)
研究(60957)
中国(45158)
(34291)
教育(30811)
学报(28449)
(27665)
科学(25720)
管理(25624)
大学(22211)
(20655)
金融(20655)
学学(20378)
农业(17664)
技术(16280)
财经(15328)
业经(13677)
(13221)
经济研究(12977)
问题(10891)
(10123)
职业(9243)
图书(9196)
财会(9096)
(8822)
(8544)
(8518)
论坛(8518)
会计(8505)
共检索到295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强  
任何一项权利的有效行使和现实体现都必须凭借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因此,只要个人拥有必备的排他性权利,就理应同时拥有必要的排他性财产(即私有财产)。同理,一个群体共同利益的维护和体现,则必须以相应的公有财产为基础。在一定时期内未完全“消费”掉的公有财产理应转化为投资以求保值增值,在生产过程中也就必然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公有资本和公有企业。但由于经营的持续低效性,导致人们对公有(含国有)资本及企业本来无可争辩的存在合理性心存疑虑。而经营低效的根本症结在于绝大多数公有资本及企业均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脱胎而来,并非是在市场经济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具体表现为公有财产(经营类)占有方式的行政化、公有资本实现形...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功翔  洪阳  
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反复证明,私有制是实现不了共同富裕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为按劳分配提供了制度基础。按劳分配制度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初次分配的公平,劳动成果的社会共享,促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自觉践行按劳分配制度,让社会共享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公有制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初次分配中兼顾公平,对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意义重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白永秀  王泽润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创新在相关制度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其演进轨迹可分为由"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同等待遇论"、"同等地位论"构成的五个递进阶段;其历史逻辑可概括为一个"发展需求——理论突破——法律与政策支持——成长壮大——新的发展需求——新的理论突破——新的法律与政策支持"理论与实践相互驱动、循环往复、向前迭代的过程;其理论逻辑可概括为:遵循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并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显示出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双轨制特征和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辩证统一,演进于所有制结构改革与市场机制培育的统一过程之中。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进  陈志刚  肖洁  
公平与效率是税制建设古老而重要的话题,税收制度的变革意味着税制公平或者效率逻辑的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税收制度历经了数次改革,总体而言,历次税制改革都与经济体制的变迁紧密相关。从税收公平的角度看,我国的税制改革历经了平均主义——忽视公平调节功能——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公平与效率并重——更加注重公平的变化;此外,从公平的内涵来看,税制建设则从注重起点公平逐步转向注重结果公平和过程公平。为建立更加公平的现代税收制度,今后我国的税制改革应在落实税收法定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税收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方面的调节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袁康  
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改革袁康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但是把公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却是缺乏科学性的。首先,以理论上讲,公有制的本质规定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各不相同。公有制的本质。是生产资料归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社会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晏维龙  
专业教学的组织机构是院系,而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的主体则是书院。要想学生在学习发展中获得提高,需要在各个层次上打破课堂与课外之间的界限。书院制改革的首要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书院发挥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多大程度上把整个校园而不是仅仅把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社区。对此,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教室的概念,把学生的宿舍生活、课外经历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维迎  
在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学家们以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己任,为改革开放献计献策,贡献智慧。经董辅礽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严格评定,将"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于2008年11月29日授予了以杜润生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同时,大会组织者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和"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为题,邀请了9位著名经济学家联袂进行演讲。这是一次思想智慧的盛宴。经会议主办方授权,将9位学者的发言稿刊发于此,以飨读者,以示我刊对首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的高度关注,对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发的祝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励效杰  
产业学院是产学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探索,具有功能目的服务性、办学模式合作性和教学内容职业性的特点。人才培养理念、制度选择集合和制度服务需求等方面的改变是其形成的重要条件,多方利益契合和地方政府推动是其形成的直接动力。当前产学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日趋成熟,政府应不失时机地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助推产学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模式推广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朝春  辜秋琴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从重视土地分配公平到注重土地利用效率的转向,是土地的政治、社保和经济功能互动调试的制度表达。未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将在“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朝着弱化非经济功能和强化经济功能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要落实集体所有权,逐步剥离承包地社会保障功能,健全承包地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不断创新农地经营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晓玲  吕晓  
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系统梳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起源、实施特点、成效与不足,重点解析土地用途管制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转型的改革逻辑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要求,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突出强调对耕地的保护,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要管控对象,建立了土地用途分类—规划—计划—审批—监管的完整管控链条,在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倒逼节约集约用地和提高依法依规用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覆盖范围不全、管制刚性过强、生态用地管制乏力等不足。(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逻辑起点,通过单一地类保护向空间统筹转型、地类管制向空间管控转型、指标传导为主向指标与分区相结合转型、底线约束向约束与引导并重转型,构建面向全过程、多样化的管制规则体系,完善空间传导机制,进而实现所有国土空间全要素统一管制。(3)面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时代需求,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应在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管控指标体系、覆盖全域、上下衔接的规划分区体系、底线约束与激励引导相结合的规划实施弹性机制以及"全链条"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积极响应,进而实现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统筹协调管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兰英  王彦淳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做出的前期论证,其目的在于阐明意识形态从“批判性”到“建设性”的进位实现路径。基于对马克思的意志、阶级意志、等级意志、资本意志和人民意志系列范畴的考察,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向度,即共产主义理想所向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为,在基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共产党领导下,显现为实现人民意志集中和思想观念解放的根本指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艳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基于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围绕绿色经济转型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新论断,深刻回答了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在承袭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经济理念、深化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深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研究习近平关于生态经济的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郑红亮  
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如何统一以及它的微观基础是什么,这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又在于,作为目前我国公有制主体部分的国有企业究竟能不能成为这种统一的微观基础。这涉及到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与此相关联,近年来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在回顾与反思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基本取向问题作了新的探讨;二是理论思维在加强了的约束条件下展开,即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符合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两方面的要求;三是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综合和概括,因而逻辑分析色彩较浓。这些特点表明,有关国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令斌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和指引创新创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国家工程,应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推进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在改革逻辑上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为改革旨趣,以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为改革内涵,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改革核心;在改革路径取向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主动融入高等教育战略发展,协同"政府主导、高校主推、社会助力",结合"双一流"建设、高校内涵发展、高校类型与特色系统地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