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63)
2023(13700)
2022(11346)
2021(10413)
2020(8657)
2019(19578)
2018(19761)
2017(37839)
2016(20602)
2015(23321)
2014(23421)
2013(22981)
2012(20735)
2011(18444)
2010(18289)
2009(16480)
2008(15959)
2007(13982)
2006(12238)
2005(10741)
作者
(60247)
(49718)
(49430)
(47246)
(31646)
(23800)
(22536)
(19680)
(18915)
(17699)
(17048)
(16641)
(15777)
(15723)
(15469)
(15184)
(14894)
(14750)
(14288)
(14273)
(12362)
(12190)
(12089)
(11320)
(11162)
(11068)
(11017)
(11017)
(9934)
(9804)
学科
(86608)
经济(86523)
管理(60465)
(59297)
(49233)
企业(49233)
方法(39006)
数学(33305)
数学方法(32836)
(23128)
中国(22750)
业经(21341)
(18791)
技术(18746)
地方(18316)
(18293)
农业(15917)
理论(14737)
产业(14566)
(13750)
贸易(13742)
(13568)
(13397)
(13311)
环境(13032)
(11837)
财务(11758)
财务管理(11736)
(11673)
(11218)
机构
大学(295048)
学院(293953)
管理(119900)
(115856)
经济(113340)
理学(104488)
理学院(103373)
管理学(101456)
管理学院(100944)
研究(97206)
中国(69564)
(63544)
科学(61857)
(49066)
(48216)
(46424)
业大(45235)
研究所(44269)
中心(43565)
(42075)
财经(40347)
北京(40003)
(39231)
师范(38863)
(36632)
农业(36416)
(35666)
(34473)
经济学(34058)
技术(32818)
基金
项目(207436)
科学(163643)
研究(151902)
基金(150041)
(130734)
国家(129689)
科学基金(112107)
社会(95175)
社会科(90318)
社会科学(90294)
(81575)
基金项目(79896)
自然(73063)
自然科(71381)
自然科学(71369)
自然科学基金(70082)
教育(68894)
(68247)
编号(62066)
资助(61209)
成果(49139)
重点(46248)
(44931)
(44819)
(43758)
课题(42522)
创新(40796)
科研(39244)
国家社会(39066)
项目编号(38335)
期刊
(124204)
经济(124204)
研究(83952)
中国(53260)
学报(46387)
管理(44395)
科学(43561)
(42186)
(35406)
大学(35138)
教育(33654)
学学(32983)
农业(30110)
技术(28937)
业经(21142)
(20408)
金融(20408)
经济研究(19725)
财经(18760)
图书(16815)
问题(16477)
科技(16291)
技术经济(16287)
(16051)
(15561)
理论(14294)
现代(13785)
(13314)
实践(13225)
(13225)
共检索到417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姚占雷   樊亚鑫   许鑫  
[目的 /意义]技术产业化所处阶段的不同,对社会资源配置要求不一。技术产业化阶段的智能识别是精准施策的一个前提,能够助力相关部门及时调配社会各方资源,通过科学布局、持续改进等,以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方法 /过程]首先,基于互联网公开数据,建立全面刻画技术产业化进程中技术与社会交互行为的路径;然后,在此基础上,建构一套事件驱动的技术产业化阶段智能识别方法;最后,选取我国光伏产业中的单晶硅技术产业化案例为实证对象,在验证方法可信的基础上,基于这一典型案例揭示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中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典型特征,以精细指导做好各类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结果 /结论 ]该智能识别方法能够改变既往识别活动的重事后评价等现状,可辅助科技工作者灵敏捕捉不同技术产业化策略的实施时机,进而统筹做好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助力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晓华  周旭  
产业演进是单一产业所经历的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产业演进阶段的识别是科学制定产业政策的基础,也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分别对产业组织视角下的二维识别法和产业规模视角下的产出增长率法与生长曲线法进行阐述,并以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1987—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展开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三种识别方法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目前处于产业成长期。因此,从多个维度定位产业演进阶段,不仅可以保证结论的稳健型,而且能够体现产业演进的内在演化逻辑。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刚  侯广辉  廖桂铭  
发展颠覆性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而如何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识别优选匹配的颠覆性技术与产业,无疑是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基于不确定性理论,在对现有主要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进行系统文献梳理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漏斗”多阶段筛选评估路径。研究发现,高效的颠覆性技术筛选评估路径应该是权变的,不存在一个最优的识别筛选评估模式,而要考虑该模式所适用的特定背景;在颠覆性技术发展过程中,不确定性程度在不断降低,信息资源的获取就越容易,因此需要采用更为精确的评估方法;制定精准的颠覆性技术培育政策需要综合考量所处的“创新漏斗”阶段、利益相关者以及识别方法之间的匹配权变关系。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超   许海云   齐砚翠   武华维  
开展科学、技术、产业之间创新驱动关系研究,对于实现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与产业的深度有效融合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知识网络视角展开科学、技术、产业间创新驱动关系识别方法研究。首先,通过构建时效知识网络,利用社区网络结构熵来表征知识网络结构特征;其次,利用网络结构特征信息间的传递熵探究创新过程中科学、技术、产业三个系统相互驱动的关系;再其次,采用互信息探测主要驱动关系下知识传递路径的变化特点;最后,以再生医学(干细胞)领域作为实证对象,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时间阶段,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相互驱动关系会发生转变,三者知识传递路径上知识内容前后继承关系也不同,科学驱动技术过程中的知识传递路径继承性特征持续增强,而技术驱动科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路径继承性呈现不稳定、非连续性特征。此外,通过多种方式论证了本文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可以用于其他创新领域科学、技术、产业间创新驱动关系的识别。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川  
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分地区数据,应用三阶段DEA方法,对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测评。主要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且规模效率不高是制约其整体提升的主要原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是提高效率水平的有利因素,而地理位置和政府干预对研发创新效率提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按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将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模式分为4种类型,各省区可根据自身的效率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会忠  曹正旭  张仁杰  
绿色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结合点。文章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分别测算2008—2018年中国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规律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均表现为先降低后缓慢上升的演变趋势,成果转化效率较低是阻碍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2)绿色创新效率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且发展模式存在空间异质性,高研发-高转化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存在不同阶段创新短板。(3)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整体及分阶段效率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科技研发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强于成果转化效率。(4)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地和邻近地区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科技研发效率产生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和政府科技支出促进本地创新效率提升,未表现出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曾硕勋  杨永  施韶亭  
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法,研究2010年我国31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效率。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效率影响显著,虚高了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且对中西部地区影响较大;规模效率不足是制约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主因,但其提升空间相对较大,全国26个非综合技术有效地区规模效率递增率高达100%,因此,加大规模投入是综合技术效率水平提升的首选途径。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反映在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水平总体呈东、中、西高低排列,其中,中西部地区规模效率的巨大鸿沟是其综合技术效率不足的根源。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吉生保  周小柯  
本文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2008年分省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以后,我国各省份高技术产业效率表现不容乐观,综合效率均值仅为0.523,且主要受制于规模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从区域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高技术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伟  赵富洋  林艳  
从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三个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R&D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两阶段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R&D绩效进行评价;将评价效率值作为因变量,运用多元统计法分析影响综合效率值的主要因素。评价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R&D绩效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郭晓旭  张娆  
文章基于中国200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阶段异质性视角出发,分析金融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金融集聚推动了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且这种提升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二是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集聚能够通过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两种途径促进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且创新资金投入为“优势路径”;三是拓展性研究发现,在技术研发阶段,金融集聚的“极化效应”仍占主导地位,无法促进近邻地区技术研发创新;但在成果转化阶段,金融集聚已经跨越了“极化效应”,在金融中心成熟后金融资源达到了有效的溢出,反哺临近地区创新的“涓流效应”开始体现。文章的研究明确了金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的关系,对中国正在推进的金融中心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郭晓旭  张娆  
文章基于中国200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阶段异质性视角出发,分析金融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金融集聚推动了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且这种提升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二是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集聚能够通过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两种途径促进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且创新资金投入为“优势路径”;三是拓展性研究发现,在技术研发阶段,金融集聚的“极化效应”仍占主导地位,无法促进近邻地区技术研发创新;但在成果转化阶段,金融集聚已经跨越了“极化效应”,在金融中心成熟后金融资源达到了有效的溢出,反哺临近地区创新的“涓流效应”开始体现。文章的研究明确了金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的关系,对中国正在推进的金融中心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贝贝  
半城市化地区是动态变化的区域,许多国家的半城市化地区是发展最快的区域,在空间、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半城市化地区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和不稳定等复杂特征已得到地理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生态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概念内涵,重点辨析了城市边缘区、Desa-kota、城乡结合部等概念与半城市化地区的异同,并尝试提出了本文对半城市化地区的定义。而后梳理了国内外"半城市化地区"空间识别、类型识别和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研究方法的演变、争议或薄弱之处。最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简要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关注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的形成机理、人文思想与计量方法的深入融合以及半城市化地区内部类型研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邱兆林  
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采用SFA方法测算中国高技术产业2000—2012年的研发效率和转化效率,发现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都较低,但呈现上升趋势。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和市场化对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研发支出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两阶段创新效率都有正向影响,但政府研发支出的效果较小,知识产权保护在研发阶段效果明显;企业研发投入对研发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转化效率有更大的正向作用,市场竞争有利于两阶段创新效率提升。在市场机制下,企业应该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政府建立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洪伟  任娜  陶敏  王洪民  
运用三阶段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2002-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传统的Malmquist方法高估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及技术效率指数,运用三阶段Malmquist指数模型,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之后,我国高技术产业在2002-2010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行业企业数和政府资助促进了高技术产业效率的增长,而GDP和科技机构数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迎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科学技术,而真正使科学技术变成实际生产力的却是科学技术的产业化水平。如果有科学技术,但这些科学技术还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