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69)
- 2023(16176)
- 2022(13758)
- 2021(12757)
- 2020(10618)
- 2019(24155)
- 2018(23424)
- 2017(45260)
- 2016(24688)
- 2015(27686)
- 2014(27745)
- 2013(27346)
- 2012(25512)
- 2011(23223)
- 2010(23824)
- 2009(22352)
- 2008(22480)
- 2007(20392)
- 2006(17862)
- 2005(16361)
- 学科
- 济(115979)
- 经济(115875)
- 管理(73516)
- 业(68049)
- 企(55155)
- 企业(55155)
- 方法(46273)
- 数学(40801)
- 数学方法(40322)
- 财(37369)
- 农(29268)
- 中国(29138)
- 地方(25844)
- 学(24189)
- 制(22761)
- 业经(22554)
- 贸(20521)
- 贸易(20509)
- 务(20012)
- 财务(19970)
- 财务管理(19911)
- 易(19831)
- 企业财务(18951)
- 农业(18833)
- 银(18269)
- 银行(18232)
- 融(17899)
- 金融(17896)
- 行(17362)
- 环境(15770)
- 机构
- 学院(362281)
- 大学(360459)
- 济(158604)
- 经济(155395)
- 管理(133924)
- 研究(127376)
- 理学(114479)
- 理学院(113175)
- 管理学(111152)
- 管理学院(110471)
- 中国(97358)
- 财(79926)
- 科学(76292)
- 京(75031)
- 所(66157)
- 农(61036)
- 财经(60210)
- 研究所(59396)
- 中心(57365)
- 江(56176)
- 经(54497)
- 业大(51251)
- 经济学(50454)
- 农业(47980)
- 北京(47169)
- 范(46716)
- 师范(46271)
- 经济学院(45258)
- 院(45017)
- 财经大学(44308)
- 基金
- 项目(231020)
- 科学(181815)
- 基金(168400)
- 研究(168215)
- 家(146794)
- 国家(145595)
- 科学基金(124074)
- 社会(107979)
- 社会科(102373)
- 社会科学(102346)
- 省(89692)
- 基金项目(87523)
- 自然(79282)
- 教育(77661)
- 自然科(77502)
- 自然科学(77470)
- 自然科学基金(76118)
- 划(75422)
- 资助(70098)
- 编号(67655)
- 成果(56412)
- 重点(52541)
- 部(51741)
- 发(50392)
- 创(47466)
- 课题(47442)
- 国家社会(44898)
- 性(44557)
- 创新(44540)
- 教育部(44438)
- 期刊
- 济(182959)
- 经济(182959)
- 研究(112802)
- 中国(70591)
- 财(65994)
- 学报(56485)
- 农(55700)
- 科学(51565)
- 管理(49306)
- 大学(42426)
- 学学(40351)
- 融(38227)
- 金融(38227)
- 农业(37204)
- 教育(34654)
- 财经(31402)
- 经济研究(31289)
- 技术(29558)
- 业经(27922)
- 经(27028)
- 问题(23196)
- 贸(20354)
- 业(19178)
- 技术经济(18932)
- 统计(18251)
- 版(17518)
- 国际(17367)
- 商业(17070)
- 世界(16845)
- 理论(16720)
共检索到555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阳洁
中国经济经过近20年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已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局面,社会供求总量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经常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经常的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商品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入了买方市场。中国现实经济的增长已出现了与许多发达国家相同的病症,即社会有效需...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孙健夫 马卫红
90年代泡沫景气崩溃后,日本政府多次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却始终没走出泡沫经济的阴影。究其原因,可能是多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从投资乘数理论出发,深入分析90年代日本财政政策失效的原因,则主要是因为:公共投资所产生的引致投资没达到预期效果,并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加之景气预测始终没有形成,致使边际消费倾向低,从而导致公共投资乘数缩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海鸣
1998 年6 月开始启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1998 年下半年投资和GDP增长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此次扩张并未充分实现预期的内需扩大的政策目标。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内需扩张存在制度性和结构性障碍的情况,提出了加强财政政策扩张强度以寻求短期均衡的指导思想,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扩张性财政政策 政策效应 政策选择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晗
若将安倍经济学机动的财政政策定义为中性的财政政策,并根据安倍经济学机动的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可以判定安倍经济学机动的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但从其他角度来看,安倍经济学机动的财政政策未必有效。由于选举等政治因素的干预导致日本政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最终导致扩张政府支出的效果极其有限。日本以消费税上涨、个人所得税征收额降低为核心的税收制度改革具有冒险性和试验性等特点,并且没有充分考虑到日本经济社会的实际状况,对日本财政重建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有限。财政扩张、税制改革的目的是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和财政重建,但解决经济增长与财政重建的深层次矛盾才是日本政府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中性的财政政策无法将日本带回土地神话时代。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一、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内涵和成因分析买方市场(Buyers'Market),一些经济学词典的解释是:某种商品或服务供大于求时,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由买方决定。与这一概念比较,我国目前买方市场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就社会上一般的理解,我国目前买方市场是指商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艳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多次面临严峻挑战,甚至陷入严重衰退的困境。日本政府频繁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先后出台了十几轮经济刺激计划,但总体看,日本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有限,并未帮助经济摆脱内需不足、增长乏力的局面。认真分析日本扩张性财政政策"屡战屡败"的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单玉丽
陈水扁上台以来 ,在政治高于一切的理念支配下 ,通过赤字预算、追加预算外支出、大幅度减税等措施 ,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以达到其“拼选举”和图谋“台独”的政治目的。这一偏颇的财税政策 ,造成了台湾财政体质恶化、民间投资意愿低落、贫富差距扩大等恶疾 ,对未来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财政政策 “拼选举” 利益集团 陈水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松森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导向李松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由于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方式并非万能,它在许多方面存在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加强宏观调控已成为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的共识。财政政策作为...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高长春
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日两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投资乘数出现了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导致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递减。两国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时期的贡献是显著的,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稳定化也起到相应的作用,但中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增加投资和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而日本则以扩大公共投资为核心。
关键词:
扩张性财政政策 投资乘数 经济增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阎坤
自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其出台背景、实施原因、政策绩效、可持续性等问题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戴圆晨教授的新作——《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对此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 具体来说,本书的特点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围绕财政赤字这个“轴心”认识和理解积极财政政策的施行 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财政政策的采行其实反映了人们对财政赤字认识的转变,即从“赤字有害”到主动利用财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肖东华 朱翔龙
本文利用吸收分析法模型,分析在浮动利率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首先,介绍该模型分析法;其次,分析浮动汇率下该模型的稳定性;再次,描述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实际工资与产品竞争力。在结论部分,主要利用该模型的结果来展望中国经济如何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关键词:
吸收分析法 财政扩张 利率改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成
本文从需求格局和储蓄吸收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将持续出现储蓄盈余,财政金融政策在未来一个阶段应扩大经济的储蓄吸收能力,维持可行而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扩张居民需求,需要注意居民预期的影响,防止储蓄率的过大变化。扩张企业储蓄吸收能力,需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并激发和保持金融部门的活力。中国财政应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利用国债政策吸收民间部门剩余的储蓄资源,货币政策的放松应关注长期的物价、汇率稳定,财政政策的放松要关注经济的持续均衡
关键词:
需求扩张,高储蓄,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华妤
自从“凯恩斯革命”以来,财政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社会总产出,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方针措施之首选。由于财政政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再由总需求的变动引致总供给即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国民收入的变动又必须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相配合才能最终实现,所以货币政策如何与财政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