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5)
- 2023(10435)
- 2022(8529)
- 2021(7669)
- 2020(5920)
- 2019(13315)
- 2018(12847)
- 2017(24808)
- 2016(13477)
- 2015(14798)
- 2014(14971)
- 2013(14884)
- 2012(14231)
- 2011(13219)
- 2010(13573)
- 2009(12269)
- 2008(11989)
- 2007(10900)
- 2006(10201)
- 2005(9541)
- 学科
- 济(63754)
- 经济(63703)
- 管理(38598)
- 业(35005)
- 企(25532)
- 企业(25532)
- 地方(23044)
- 中国(21643)
- 农(19752)
- 方法(17018)
- 环境(15663)
- 业经(14708)
- 数学(14628)
- 数学方法(14429)
- 农业(13527)
- 地方经济(13358)
- 学(12878)
- 财(12429)
- 发(11981)
- 融(11899)
- 金融(11898)
- 银(11882)
- 银行(11869)
- 行(11657)
- 制(11451)
- 贸(11309)
- 贸易(11297)
- 易(10869)
- 策(10789)
- 和(9601)
- 机构
- 学院(195648)
- 大学(191000)
- 济(84597)
- 经济(82708)
- 研究(75282)
- 管理(71835)
- 理学(59943)
- 理学院(59179)
- 管理学(58278)
- 中国(57992)
- 管理学院(57891)
- 科学(44921)
- 京(41940)
- 财(39187)
- 所(38572)
- 研究所(34626)
- 中心(33924)
- 农(32884)
- 江(32472)
- 财经(29344)
- 范(28692)
- 师范(28448)
- 院(27726)
- 北京(27170)
- 业大(26495)
- 经(26434)
- 州(26020)
- 农业(25218)
- 经济学(25154)
- 省(24011)
- 基金
- 项目(124385)
- 科学(99147)
- 研究(95006)
- 基金(88111)
- 家(76428)
- 国家(75749)
- 科学基金(64611)
- 社会(60264)
- 社会科(57241)
- 社会科学(57233)
- 省(50551)
- 基金项目(45444)
- 划(42492)
- 教育(42359)
- 自然(39609)
- 编号(39103)
- 自然科(38606)
- 自然科学(38598)
- 自然科学基金(37855)
- 资助(35637)
- 发(34428)
- 成果(32334)
- 重点(29031)
- 课题(28822)
- 发展(28125)
- 展(27633)
- 部(26858)
- 创(25888)
- 国家社会(24496)
- 创新(24270)
共检索到319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国际社会就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仍在展开激烈交锋,2011年底德班会议确定要启动包括所有国家在内的2020年后减排框架设计,中国面临空前严峻的减排压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要求.中国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鹏 史丹
如何理解工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对于评价工作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忽视了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作用,且较少探究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差异的来源,有必要弥补这些不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数呈现总体上升态势,反映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向好趋势。分区域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向西阶梯状过渡分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较好的省份依然集中于东部地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区域差距表现为先增后降,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且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差异来源有所不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绿色创新发展在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第二,绿色体系建设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第三,地方性环保法规等制度实施效果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由此,政府部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差异。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宪法 郑宇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四大地区板块"布局战略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也带来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浪费、资源环境过度开发、产能过剩等问题。本文认为中国东部沿海二线城市和长江沿线城市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其城市化潜力和人口承载力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应通过规划、土地、人口等政策调整,重新构建沿海、沿江"T字型"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密集带,提高沿海、沿江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密度。
关键词:
区域政策 四大地区板块 西部大开发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颢瀚
当今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主动适应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复苏、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GGND),以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为人类社会创造新的和体面的工作,减少对碳的依赖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毁坏,保护资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仲云云
通过情景分析法预测了2020年中国各省份和三大地带的碳排放状况,并分析能否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水平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结果表明:相对于2005年,2020年全国、各省份和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碳排放总量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人均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水平,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是可能的。另外,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未来碳排放情景的差异性明显,从而提出区域低碳发展的差异化路径。
关键词:
低碳 碳排放 情景分析 路径选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桂丽
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文章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借鉴国际经验,从教育、法律、产业政策、技术、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政府的应对策略,推动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发展 政策选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爱军 李晓丹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低碳经济的投入越来越大。低碳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受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成彬 车璐 李文倩
从分行业增加值和碳排放量两个维度构建了低碳产业矩阵模型。以北京为例,利用2005—2015年其39个行业的数据建立了低碳产业矩阵模型,并进行了聚类分析,将行业的碳排放属性归为四类(绝对低碳、相对低碳、相对高碳和绝对高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北京39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变化和碳排放产出弹性系数。最后提出了北京产业低碳化发展路径和政策导向。
关键词:
低碳产业 产业低碳化 政策导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阳
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阶段都离不开财政政策的强力支持,合理实施财政政策以刺激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引导企业低碳发展,并最终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项制度。目前,我国的碳财政政策存在投入力度不大、财政政策通过市场机制的激励和引导不足、资金使用和管理绩效不高、政府采购政策示范作用不强、税收政策不完善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稍显滞后等问题,需要由政府在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财政政策 转移支付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福生
研究结果表明,信贷支持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相比证(债)券市场融资、保险覆盖等政策更具有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调控作用;保险覆盖的扩大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两面性,其效应表现方向取决于保险业的"收费汲取"和"赔付保障"之间的力量均衡;省市出台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或相关措施,对低碳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进一步总结可得,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政策出台对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加大。上述结论是国内其他研究并没有得到的,对我国各地发展碳金融、实施低碳金融支持政策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金融政策 融资保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建国
笔者通过对我国"十五"时期区域差异特征的深入分析,认为由于计算口径和生活费成本的影响,各地区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异小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本文认为,"十一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小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发展的公平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旸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矿物化石炼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内涵不仅包括生产、生活各方面以技术创新带动的节能减排,还包括CO2的浓集再利用。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向前 刘祺
分权制度下环境规制成为地区间流动性资源争夺的博弈手段,跨区域环境规制则因缺乏强制约束能力其效用与作用机制仍有待验证。选取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这一跨区域环境规制,基于2007-2019年我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用双向固定模型倾向得分匹配后进行双重差分分析,实证检验了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降低碳排放,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能够通过鼓励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加大科技要素投入,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降低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得出政策效果会随试点城市规模、财政水平异质性而产生差异,其中城市人口规模更大的城市在低碳产业发展、绿色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财政支出水平更高的城市通过培育和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和激励措施,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并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能发挥更为明显的降低碳排放的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俊杰 王海洋
随着现代产业分工的深化,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内外实践看,区域金融结构的升级优化、金融组织和金融制度的创新,是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实证检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互制约关系,剖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并对我国农村区域金融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提出了若干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