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79)
- 2023(15066)
- 2022(12530)
- 2021(11486)
- 2020(9370)
- 2019(21897)
- 2018(21950)
- 2017(42012)
- 2016(22691)
- 2015(25368)
- 2014(25409)
- 2013(24825)
- 2012(22500)
- 2011(20226)
- 2010(20033)
- 2009(18397)
- 2008(17822)
- 2007(15286)
- 2006(13710)
- 2005(12013)
- 学科
- 济(97748)
- 经济(97629)
- 管理(63555)
- 业(61676)
- 企(50088)
- 企业(50088)
- 方法(43928)
- 数学(38689)
- 数学方法(38348)
- 农(29669)
- 中国(26969)
- 财(24539)
- 业经(23918)
- 地方(21864)
- 农业(20220)
- 制(19197)
- 学(18438)
- 贸(15617)
- 贸易(15609)
- 易(15054)
- 理论(14686)
- 融(14224)
- 金融(14221)
- 体(14192)
- 银(14164)
- 银行(14129)
- 务(13952)
- 技术(13949)
- 财务(13885)
- 财务管理(13855)
- 机构
- 大学(322157)
- 学院(319888)
- 济(130382)
- 管理(128158)
- 经济(127671)
- 理学(111725)
- 理学院(110503)
- 管理学(108696)
- 管理学院(108114)
- 研究(107280)
- 中国(78285)
- 京(68223)
- 科学(65232)
- 财(60625)
- 所(52672)
- 农(50646)
- 财经(48683)
- 研究所(48018)
- 中心(48007)
- 业大(46891)
- 江(46190)
- 经(44455)
- 范(43655)
- 师范(43294)
- 北京(42901)
- 经济学(40115)
- 农业(39049)
- 院(38980)
- 州(37335)
- 财经大学(36443)
- 基金
- 项目(223474)
- 科学(176713)
- 研究(165528)
- 基金(163204)
- 家(141581)
- 国家(140393)
- 科学基金(121430)
- 社会(106043)
- 社会科(100453)
- 社会科学(100428)
- 基金项目(86851)
- 省(85962)
- 自然(77466)
- 教育(75886)
- 自然科(75678)
- 自然科学(75662)
- 自然科学基金(74308)
- 划(72334)
- 编号(67356)
- 资助(66339)
- 成果(54565)
- 部(49763)
- 重点(49689)
- 发(47697)
- 创(46138)
- 课题(46102)
- 国家社会(44196)
- 教育部(43238)
- 创新(42947)
- 科研(42183)
- 期刊
- 济(141641)
- 经济(141641)
- 研究(97896)
- 中国(59845)
- 学报(49888)
- 农(47969)
- 科学(46146)
- 管理(45663)
- 财(44132)
- 大学(38566)
- 教育(38046)
- 学学(36065)
- 农业(32882)
- 融(27843)
- 金融(27843)
- 技术(26696)
- 财经(23880)
- 业经(23874)
- 经济研究(22750)
- 经(20353)
- 问题(19000)
- 图书(16621)
- 业(15867)
- 理论(15699)
- 技术经济(14963)
- 科技(14898)
- 版(14642)
- 现代(14401)
- 实践(14267)
- 践(14267)
共检索到463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鲁静芳 左停
提出了测量城镇化效应的三个指标,其中,“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是最直接的反映城镇化实质的指标,比“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农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更能反映人们生活的变化,更能体现“城镇化”的实质。然后,通过对前人相关模型的修正,建立了适宜我国城镇化特点的几个子模型,以苏北17个县市为样本,对“乡镇撤并”这一政策的城镇化效应分组进行了具体测算,得出了简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少祥
以沿河沿路为特色的分散居住和带状发展格局,已经成为许多地方乡村布局的现状特色。引导农民改变农村带状分散居住现状,发挥撤并乡镇集聚功能,对促进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撤并乡镇集聚功能的现实障碍当前,要发挥撤并乡镇集聚功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焘
文章结合西部地区面板数据,采用协整以及多元回归等方法对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1)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变化的均衡关系,城镇化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拐点";(2)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估计表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在不同阶段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促进以及抑制双重作用机制;(3)城镇化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城乡收入差距本身有关,在一定的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水平越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4)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倒U型关系,临界点在城镇化率为35%的水平。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协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玉文
城镇化通过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和空间,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挥聚集效应,卸载生态脆弱区剩余农业人口等,可以产生生态增殖效应,但不合理的城镇化可能造成一系列生态胁迫效应。必须提高民族地区城镇化质量,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耦合,实现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城镇化 增殖效应 胁迫效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贺大兴
乡镇撤并是农村一项重要的行政改革。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但也对部分地区的公共品供给产生了负面影响。选取31个省市农村地区1978-2009年的宏观面板数据,采用理性政府框架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乡镇撤并改革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影响,探讨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乡镇数量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品供给的影响不尽相同。如果公共品建设成本较高,或公共品生产率较低,乡镇数量变化对其没有直接影响;反之,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乡镇数量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原因是农村基层单位行政经费不足和权力失控。地方政府只有将财政政策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增加农村行政经费投入、约束基层单位权力、设立公共品建设专...
关键词:
撤乡并镇 行政区划 公共品 理性政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彭明唱 周仕通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苏北地区洼地崛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江苏整体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苏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着重分析苏北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其他欠发达地区实施新型城镇化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苏北地区 新型城镇化 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运用空间纠正Sys-GMM法实证研究了城镇化对FDI的影响。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城镇化速度、城镇化质量、FDI数量、FDI质量均存在空间自相关,FDI数量和质量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我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均促进了FDI数量增加,但不利于FDI质量提升,城镇化质量有助于FDI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该结论也适用于东部地区县级市、中西部地区地级市和县级市。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均促进了FDI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该类城市城镇化速度对FDI数量影响不显著,但却显著提升了FDI质量,该结论也适用于每个地区地级以上城
关键词:
城镇化 FDI 空间动态面板数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怀录 贾睿 唐永伟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同时,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在分析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立足于西北地区发展建设特征,通过对近年来西北小城镇规划的反思,探析西北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规划路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西北地区 小城镇 规划路径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郑立文 黄俊宇
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演进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二者之间的耦合程度近年来虽然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东北地区人才大量外流、城市新区与母城市群互动不足、土地利用率偏低等因素抑制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效应的释放。为此,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与用人机制、优化城镇化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高效配置等政策措施来提升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融合程度,从而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经济的再振兴。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产业结构 城镇化 融合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洪梅 章磷 董大朋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产生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城镇化进程延缓密切相关,本文选择2003—2016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对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了东北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当前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应该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城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消除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障碍,拓宽农业劳动者收入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巨虹
近年来,提升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7.35%,我国西北地区城镇化率虽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但却并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在短期内提高该地区的居民消费能力,而这一提升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趋于平稳态势。
关键词:
陕西地区 城镇化 居民消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赫国胜 赵玉
文章选取1996-2016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研究了城镇化水平、农民受教育程度、产业结构、财政支农和农民工就业规模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变量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的特征。其中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正处于倒U型的顶部的转折期。城镇化水平、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农民工数量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后,先变大但最终减小。最后针对文章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政策性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赫国胜 赵玉
文章选取1996-2016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研究了城镇化水平、农民受教育程度、产业结构、财政支农和农民工就业规模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变量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的特征。其中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正处于倒U型的顶部的转折期。城镇化水平、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农民工数量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后,先变大但最终减小。最后针对文章得出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森
文章使用2013—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差分GMM、系统GMM等方法针对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反向影响,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反向影响;贸易开放程度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应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促进各地区对外开放;继续完善城乡统筹的医疗、养老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竹俊 周绪军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半城镇化现象也日趋突出,半城镇化是否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呢?本文基于V A R模型分析半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半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显著的正向冲击,且持续性强;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半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达到了3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