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09)
2023(3042)
2022(2460)
2021(2092)
2020(1623)
2019(3736)
2018(3451)
2017(6561)
2016(3570)
2015(3978)
2014(3922)
2013(3866)
2012(3268)
2011(2892)
2010(2791)
2009(2591)
2008(2438)
2007(2240)
2006(2153)
2005(1895)
作者
(9766)
(8430)
(8107)
(7747)
(5135)
(3932)
(3676)
(3197)
(3186)
(2954)
(2905)
(2774)
(2542)
(2541)
(2522)
(2502)
(2480)
(2375)
(2363)
(2334)
(2036)
(2034)
(1994)
(1909)
(1902)
(1828)
(1823)
(1770)
(1673)
(1667)
学科
(17319)
经济(17300)
(11541)
(11239)
管理(9058)
农业(8645)
中国(7560)
(6796)
企业(6796)
业经(6180)
(5823)
(5697)
方法(5568)
(5504)
劳动(5487)
发展(5442)
(5442)
地方(5319)
数学(5176)
数学方法(5163)
农业经济(4331)
人口(3355)
动力(3110)
劳动力(2995)
收入(2951)
建设(2896)
(2896)
(2879)
财务(2877)
财务管理(2877)
机构
学院(50782)
大学(49072)
(22849)
经济(22406)
管理(18874)
研究(17371)
理学(16563)
理学院(16408)
管理学(16090)
管理学院(16005)
中国(12369)
科学(10220)
(9663)
(9488)
(9363)
(8400)
财经(7912)
(7852)
经济学(7655)
中心(7588)
研究所(7574)
业大(7564)
(7282)
(6969)
农业(6906)
师范(6884)
经济学院(6880)
(6481)
(6311)
(5886)
基金
项目(35511)
科学(28727)
基金(26676)
研究(26126)
(23161)
国家(22951)
科学基金(19924)
社会(18800)
社会科(17747)
社会科学(17745)
基金项目(14234)
(14024)
自然(11714)
自然科(11472)
自然科学(11469)
(11341)
自然科学基金(11249)
教育(11146)
资助(10306)
编号(10095)
(8565)
国家社会(8305)
重点(7894)
(7675)
成果(7651)
发展(7135)
(7103)
(7045)
课题(6986)
人文(6806)
期刊
(28282)
经济(28282)
研究(14377)
中国(12268)
(11945)
农业(8299)
科学(8021)
学报(8016)
(7263)
大学(6597)
学学(6489)
管理(6365)
业经(6264)
经济研究(4241)
财经(4008)
问题(3735)
技术(3684)
(3533)
农业经济(3418)
(3337)
(2975)
资源(2969)
教育(2817)
(2764)
金融(2764)
社会(2722)
(2653)
农村(2618)
(2618)
技术经济(2503)
共检索到74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铮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乡镇工业的勃兴为农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农村改革后显性化了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条主渠道。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逐渐趋向合理化,乡镇工业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渠道的作用将发生变化,城乡第三产业将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吸纳器,其理由有: (一)乡镇工业的发展将由量的扩大向质的提高转变;增长速度将由原有的高速趋向于平缓、稳步增长;对就业职工的需求,将由量的增长转向素质的提高,乡镇工业创建之初,迫于农村商品经济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保江  
在中国农村巨大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下,发展乡镇企业被主流观点看成是这种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因为城镇部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极其有限的。从全国情况来看,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总量中,大约只有12%的劳动力转移到各类城镇部门,而约有88%的劳动力是在农村工业、商业及服务部门实现就业转移的。因此,要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点放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上(陈吉元,1994)。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农村乡镇企业的“大推进”式扩展已近极限,原有模式的“离土不离乡”对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愈来愈小(陈东琪,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黎育松  谢成宇  
把城镇化作为目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主渠道 ,是权威理论的基本取向。从世界现代化历史和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看 ,城镇化、城市化将成为主渠道是必然的 ,但它不能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主渠道。非耕地经营是对目前主渠道的重新定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农民在非耕地经营上存在的阻碍和实际困难 ,为政府在这方面大有作为留下了多维空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娜  
新形势下,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三农旅游",越来越受到大都市白领阶层的青睐,成为当下旅游界的宠儿。"三农旅游"的开发不仅推动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三农旅游"的发展特色,对制约"三农旅游"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因素作了分析,并对"三农旅游"如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做了探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氵凯)  薛继亮  梁寿超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建筑领域。根据1983~2007年建筑业和农民工的数据,利用VEC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建筑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筑业对农村劳动力在就业量的吸纳和调整上具有长期性。最后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桂华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业劳动人口,也就是超出种植一定数量的耕地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的劳动人口供给量。这是广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称农业剩余劳动力。狭义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文礼  
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甘肃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研究张文礼(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一、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甘肃乡镇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到1993年底,全省乡镇企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冉秋红  
据测,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9751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1%。而且在治理整顿期间,有近1500——2000万的农村劳动力“回流”,还面临着每年净增900万劳动力的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由来已久,现更加严重。有些同志提出向农村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迸发,以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笔者认为,这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使农民在工农业之间摇摆不定,而且一旦工业或农业情况波动,农民又回归农村,转移等于无效。因此,从长远来看,为改变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先向工业转移,然后向信息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付祥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学院地处辽宁省铁岭市新城区。设有机械工程、汽车工程、电子工程、财经管理等四个系,开设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电气自动化技术、会计电算化等15个专业。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学院实习实训设备先进齐全。建有现代化大型实训车间7个,实验、实训室34个,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铣床、焊接、汽修、物流、电子、计算机、楼宇智能化等实验实训设备1900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500万元。学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德国吉夫霍恩第二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建立了"中德职教合作基地",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提高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传慧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虽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也因各种限制条件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正向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带动城镇产业发展,最后扩大城镇的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从负面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镇就业市场,增加了城市管理压力,制约了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致使城镇发展失衡,进而降低城镇化速率和质量。在接下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方能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常改姣  孙海渔  俞学伟  吴明圣  
过去的20多年,巨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要实现全面小康,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就必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乡不离土的流动转变为离乡又离土的转移。为此,政府必须破除一切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制度障碍,积极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