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40)
- 2023(9537)
- 2022(7579)
- 2021(6730)
- 2020(5722)
- 2019(12741)
- 2018(12361)
- 2017(23662)
- 2016(12701)
- 2015(14233)
- 2014(14109)
- 2013(13982)
- 2012(12320)
- 2011(10726)
- 2010(10909)
- 2009(10564)
- 2008(10596)
- 2007(9746)
- 2006(8695)
- 2005(8212)
- 学科
- 业(77100)
- 企(70523)
- 企业(70523)
- 济(61567)
- 经济(61454)
- 管理(57028)
- 业经(28591)
- 农(28210)
- 财(26278)
- 方法(23609)
- 农业(21618)
- 务(19634)
- 财务(19622)
- 财务管理(19613)
- 企业财务(18654)
- 数学(16143)
- 数学方法(16040)
- 中国(15972)
- 技术(15155)
- 制(14451)
- 策(13256)
- 划(12806)
- 企业经济(11954)
- 体(11587)
- 和(11440)
- 经营(11316)
- 理论(10824)
- 地方(10587)
- 体制(10314)
- 发(10225)
- 机构
- 学院(189759)
- 大学(181749)
- 济(83705)
- 经济(82324)
- 管理(79650)
- 理学(68565)
- 理学院(67999)
- 管理学(67271)
- 管理学院(66917)
- 研究(55624)
- 中国(45793)
- 财(41231)
- 京(36487)
- 农(32306)
- 财经(32226)
- 科学(30678)
- 江(29693)
- 经(29222)
- 所(26890)
- 业大(25992)
- 中心(25680)
- 经济学(25470)
- 农业(24911)
- 研究所(23693)
- 商学(23419)
- 财经大学(23343)
- 商学院(23217)
- 经济学院(22992)
- 州(22885)
- 北京(22434)
- 基金
- 项目(120763)
- 科学(97967)
- 研究(91386)
- 基金(90146)
- 家(76502)
- 国家(75703)
- 科学基金(67726)
- 社会(62239)
- 社会科(58951)
- 社会科学(58937)
- 省(48207)
- 基金项目(48015)
- 自然(41738)
- 自然科(40819)
- 自然科学(40810)
- 自然科学基金(40183)
- 教育(39732)
- 划(38177)
- 编号(36241)
- 资助(34947)
- 业(31337)
- 创(28594)
- 成果(27868)
- 制(26846)
- 部(26752)
- 发(26588)
- 重点(26315)
- 国家社会(26191)
- 创新(25767)
- 人文(24072)
- 期刊
- 济(101565)
- 经济(101565)
- 研究(53928)
- 中国(37965)
- 财(36766)
- 农(34511)
- 管理(34035)
- 科学(25152)
- 农业(23894)
- 学报(22975)
- 业经(20582)
- 大学(19271)
- 学学(18804)
- 技术(17408)
- 财经(16787)
- 融(16317)
- 金融(16317)
- 经济研究(14964)
- 经(14552)
- 业(13837)
- 问题(13168)
- 技术经济(11790)
- 教育(11540)
- 财会(11512)
- 现代(10782)
- 世界(10132)
- 商业(10062)
- 会计(9231)
- 版(9096)
- 经济管理(9030)
共检索到285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保江
在中国农村巨大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下,发展乡镇企业被主流观点看成是这种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因为城镇部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极其有限的。从全国情况来看,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总量中,大约只有12%的劳动力转移到各类城镇部门,而约有88%的劳动力是在农村工业、商业及服务部门实现就业转移的。因此,要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点放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上(陈吉元,1994)。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农村乡镇企业的“大推进”式扩展已近极限,原有模式的“离土不离乡”对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愈来愈小(陈东琪,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铮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乡镇工业的勃兴为农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农村改革后显性化了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条主渠道。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逐渐趋向合理化,乡镇工业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渠道的作用将发生变化,城乡第三产业将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吸纳器,其理由有: (一)乡镇工业的发展将由量的扩大向质的提高转变;增长速度将由原有的高速趋向于平缓、稳步增长;对就业职工的需求,将由量的增长转向素质的提高,乡镇工业创建之初,迫于农村商品经济需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晓红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桂华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业劳动人口,也就是超出种植一定数量的耕地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的劳动人口供给量。这是广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称农业剩余劳动力。狭义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文礼
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甘肃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研究张文礼(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一、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甘肃乡镇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到1993年底,全省乡镇企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武
一、双梯度连续转移模式的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梯度转移,在我国理论界的讨论中包括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梯度转移两种形式:在产业上,首先进入生产深化程度低、技术要求不高的初级非农产业,进而逐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余元春 肖亚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的途径。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梯度转移模式 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楚庆锋 刘艳婷
本文从把农村家庭作为一个类似企业那样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原则进行农产品生产和劳动力需求决策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以及转移的途径问题 ,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宜勇
农业减税能够通过宏观经济环境、中观转移限制和微观主体条件三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不断加剧,农业减税政策有效缓解了风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农业减税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风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熊立新
目前,乡镇企业仍然是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和主要渠道。因此,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剩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