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89)
- 2023(16141)
- 2022(13403)
- 2021(12608)
- 2020(10405)
- 2019(23431)
- 2018(23268)
- 2017(43563)
- 2016(23761)
- 2015(26733)
- 2014(26366)
- 2013(25545)
- 2012(23204)
- 2011(20815)
- 2010(20888)
- 2009(19312)
- 2008(18429)
- 2007(16468)
- 2006(14453)
- 2005(12868)
- 学科
- 济(92593)
- 经济(92451)
- 业(70941)
- 管理(66957)
- 农(51713)
- 企(49326)
- 企业(49326)
- 方法(37180)
- 农业(34366)
- 数学(32800)
- 数学方法(32289)
- 业经(26690)
- 财(26022)
- 中国(25766)
- 制(23391)
- 地方(20039)
- 学(17606)
- 体(17157)
- 银(15779)
- 银行(15753)
- 理论(15075)
- 行(15053)
- 贸(14935)
- 贸易(14924)
- 务(14578)
- 易(14560)
- 发(14526)
- 财务(14510)
- 融(14474)
- 财务管理(14472)
- 机构
- 学院(325106)
- 大学(319738)
- 济(130734)
- 经济(127827)
- 管理(124736)
- 理学(107357)
- 理学院(106253)
- 研究(105908)
- 管理学(104244)
- 管理学院(103636)
- 中国(82644)
- 农(69249)
- 京(65856)
- 科学(64070)
- 财(62266)
- 农业(53074)
- 业大(52968)
- 中心(52153)
- 所(51773)
- 江(51400)
- 财经(48120)
- 研究所(46594)
- 经(43742)
- 范(42574)
- 师范(42086)
- 州(40320)
- 北京(40150)
- 经济学(39125)
- 院(38502)
- 省(37320)
- 基金
- 项目(222673)
- 科学(175751)
- 研究(166903)
- 基金(160423)
- 家(139269)
- 国家(137989)
- 科学基金(119200)
- 社会(106132)
- 社会科(100168)
- 社会科学(100142)
- 省(90194)
- 基金项目(84875)
- 教育(77603)
- 自然(75425)
- 自然科(73673)
- 划(73668)
- 自然科学(73649)
- 自然科学基金(72307)
- 编号(69031)
- 资助(64032)
- 成果(55780)
- 重点(50167)
- 部(49440)
- 发(48373)
- 课题(48081)
- 创(46810)
- 制(45523)
- 国家社会(43922)
- 创新(43735)
- 科研(42383)
- 期刊
- 济(150008)
- 经济(150008)
- 研究(92802)
- 中国(72385)
- 农(71785)
- 学报(51134)
- 财(49311)
- 农业(48616)
- 科学(46620)
- 管理(44611)
- 大学(40887)
- 教育(39640)
- 学学(38638)
- 融(33111)
- 金融(33111)
- 技术(31157)
- 业经(30623)
- 财经(23547)
- 业(23161)
- 问题(20925)
- 经济研究(20574)
- 经(20179)
- 版(18517)
- 农村(16189)
- 村(16189)
- 农业经济(15608)
- 世界(14979)
- 科技(14967)
- 技术经济(14709)
- 图书(14658)
共检索到4915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云
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同于中农治村、能人治村、富人治村等,乡贤治村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构了双轨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既能够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也能够嵌入乡村社会激活乡村社会内生性活力。通过考察赣南农村的乡贤治村实践,探讨了乡贤治村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机制。研究发现,村庄熟人社会是乡贤主体角色与乡村治理相适应的内部调适器,以乡贤为首的村庄精英群体结构再生产在村庄治理中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激活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村庄内生需求与乡贤组织建设是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因素,村庄公共事务是新时代乡贤参与基层事务的载体,政府积极引导乡贤组织自我建设保证了乡贤治村的正规性和规范性。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是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敏
基于广东清远市九龙镇乡贤理事会治村实践的考察发现:在传统宗族文化浓厚的若干自然村落,其乡贤理事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组织,通过"长老(村长)+房头"的组织架构、"私对私"的集体行动逻辑以及民主治理机制,有效地激活了"有主体"的村民自治,从而为完善基层治理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君
新乡贤发挥作用,是农村发展新形势下的客观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实现新乡贤对于乡村治理的合理"嵌入",必须充分利用新乡贤的优势,清除新乡贤治村的障碍,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新乡贤 生成逻辑 实践困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雨薇 武晋
中国有绅治传统。近年来新乡贤作为新兴主体被逐渐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精英参与由此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借鉴杜赞奇"经纪机制"概念,结合桐乡市"乡贤+三治融合"的田野观察可知,在乡村振兴与项目进村的时代背景之下,"任务型经纪"替代了旧有的保护型经纪、赢利型经纪与村干部"多重角色"。新乡贤作为治理主体整合了制度合法性、道德优势与资源支配权,其管理机制以网格化、技术化为特点;其目标责任制呈现任务化、模糊化特性;其运作机制在组织化路径下体现出协商化、人情化的原则。以基层政府与乡土社会互信互赖、协同共治为特征,这一吸纳型治理机制的制度化建构在有效承接国家行政的同时广泛激发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在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进程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有效衔接。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精英 经纪机制 任务型经纪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艺英
关于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学界目前一般以梁漱溟、晏阳初等外来知识分子主导的外源型,及张謇、卢作孚等爱国企业家主导的内生型乡村建设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生型模式是由地方乡贤通过对土地、山林等资源的整理来开展在地化乡村建设,其中傅柏翠于1931—1949年在闽西古蛟地区开展的实践即为其典型代表之一。自1931年开始,傅柏翠离开革命道路,致力于古蛟地区的地方建设。他通过均分田地、整理墟场、山林收归公有等方式,整合了当地的经济资源,用于乡村各项建设。可以说,他在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享有使用权的基础上,构建了在地化的社会经济体系,使得辖区内民众得以共享均等公共服务。该实践表明,即使在缺乏工业发展能力的地区,本地乡贤主导也能低成本动员当地资源成功开展在地化的乡村建设。这一经验可以为当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傅柏翠 均分土地 在地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卓燃 曲政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动力乏力、保障缺失、制度空白、环境制约等困境。鼓励和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必须创新工作新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凝聚新乡贤;创新生活保障机制,便利新乡贤;渲染社会风气,认同新乡贤;创新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困境与对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崔凤军 姜亦炜
建构中国乡村的治理新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考察德清县乡贤参事会的政治制度安排与开放式协商运作机制,还原了乡贤参事会得以存在的政治文化基因:道德文化形塑现代公民气质,文化礼堂构筑"公共领域",游子情节力促权威回归,自治文化王权止于县政。进而分析了乡贤参事会运作中应该处理好的三对关系:乡贤治村与村民自治,传统伦理与现代治理,精英式协商与大众式协商。最后提出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建立健全乡贤参事会的运行机制,规制乡贤参事会的行动权力边界,以乡贤参事会带动社会个体民主意识和能力提升,增强乡贤参事过程中精英与大众的互动性,通过塑造乡贤文化保育乡村精英等几点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龚丽兰 郑永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如何构建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乡贤因为具有权威性、内生性、公共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成为乡村有效治理的内生主体基础。基于上述传统治理智慧的启示,本文构建权威嵌入性、公共性与治理主体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从历史变迁和当前实践的角度分析通过培育新乡贤构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1○乡村权威的嵌入性影响其治理能力、公共性影响其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影响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2○从历史变迁来看,乡村主导性权威决定村庄治理模式,其中传统时期是文化权威的生成与士绅治村,集体化时期是政治权威的构建和国家治村,包产到户后则是经济权威的兴起和能人、富人治村。3○培育新乡贤是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有效构建机制,包括宗族权威公共化、文化权威在地化和经济权威体制化三种具体机制。三种机制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生长公共性、提升嵌入性,进而提升其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村庄有效治理。4○作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新乡贤,其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机制是基于村庄内部组织的再运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开勇 谢寒 张建
自2005年来,新农村建设已实施了10个年头,取得了成绩,但同时农村也出现了空心化、空壳化现象。本文通过背景分析,选取乡贤作为研究切入,在对乡贤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描述了当今乡贤现状,归纳出目前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等4点结论。为支持结论,多角度分析了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并提出培育与开发乡贤的路径,以期在乡贤的影响下,促进新农村建设尽快实现预期目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乡贤 调查 分析 开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景琦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集体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村庄发展是普遍面临的挑战。本文以W市M村的个案调查为例,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集体角色及其实践机制。研究表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对村庄衰落,村集体需要整合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以促进村庄发展。"有为集体"与"经营村庄"是对村集体角色及其实践机制的概括。村集体通过"筑巢引凤"、进行土地流转、申请项目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失地后的退养与劳动权诉求、做好村庄整体规划,"经营村庄"才得以实现。通过村集体的中介机制、利益交换与平衡机制、平等协商机制等三个机制,"经营村庄"最终能够有效运行。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有为集体"大有可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有为集体 经营村庄 村治主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庆龄
理清资源型乡贤返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机制,是将外部资源转换成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关键。研究发现,资源型乡贤返乡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行动,既回应自身市场获利的经济属性,又有贡献反馈家乡和带动村民主体增收致富的传统社会属性,在疫情后还具有稳定地方经济和发展秩序的新社会属性。该群体通过政策嵌入、组织嵌入、关系嵌入等路径与村庄社会实现深度融合,与地方政府、分化村民等多元主体之间形成互惠合作的产业共同体。同时,资源型乡贤“家乡人”的地缘身份和共同产业利益的联结,助力形成的多元主体共同规约的经济风险防范举措,以及国家制度规范和村庄公共性双重约束的社会风险治理机制,实现了资源型乡贤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可持续性结合发展。此外,还需增强基层社会的治理与监督能力,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乡贤的组织与引领,以应对资源型乡贤向营利资本的异变转型。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兴宇 季中扬
在我国各地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基层村庄管理人通常存在着两种治理倾向,一种是"积极村务",一种是"消极村务"。"消极村务"并不意味着村治参与者怠治、懒治,而是指其治理视野更加侧重于村庄文教、村庄环境和村民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审视"消极村务"的现代村治逻辑,通常还与村落社区的"内卷化发展"现象密切关联。化解此类新问题,须充分挖掘乡村社会中以乡贤为代表的内生性资源。这一类新乡贤群体,在村落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文化中间人"的关键角色。他们能够协助村两委承担村务协商、纠纷调解、文教事业及慈善事业等村庄公益性事务,这对解决村庄"悬浮"治理问题,落实乡村"德治",促进乡贤文化价值回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靳业葳
当前,中国乡村利益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乡村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乡村社会矛盾日趋严峻,乡村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兴治理主体的新乡贤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广泛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新乡贤在化解乡村民众间矛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区域稳定等问题上初步显现其重要功能。本文从理论上对新乡贤治理的法治基础、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进行探索和总结,以期为新乡贤组织制度在中国创新乡村治理思路与治理实践中发挥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靳业葳
当前,中国乡村利益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乡村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乡村社会矛盾日趋严峻,乡村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兴治理主体的新乡贤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广泛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新乡贤在化解乡村民众间矛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区域稳定等问题上初步显现其重要功能。本文从理论上对新乡贤治理的法治基础、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进行探索和总结,以期为新乡贤组织制度在中国创新乡村治理思路与治理实践中发挥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晓燕 王宁
城乡融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乡贤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通过对中国当代乡贤治村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乡贤参与村庄治理的方式主要包括嵌入式治理和辅助式治理两种。嵌入式治理是指通过"村两委"选举程序直接介入村庄权力结构,成为村庄治理主体。辅助式治理则是通过组建乡贤理事会或乡贤参事会等村庄非正式组织辅助村干部进行村庄治理,是"村两委"组织的重要补充。在不同的乡贤治村模式中,乡贤身份、村庄内生动力、村民思想意识以及村庄治理规则是影响乡贤治村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贤治村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