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62)
 - 2023(12253)
 - 2022(10760)
 - 2021(10058)
 - 2020(8171)
 - 2019(18854)
 - 2018(18660)
 - 2017(35759)
 - 2016(19474)
 - 2015(21808)
 - 2014(21859)
 - 2013(21564)
 - 2012(19662)
 - 2011(17954)
 - 2010(17792)
 - 2009(16288)
 - 2008(15421)
 - 2007(13444)
 - 2006(11873)
 - 2005(9640)
 
- 学科
 - 济(78359)
 - 经济(78280)
 - 业(52672)
 - 管理(51141)
 - 企(39169)
 - 企业(39169)
 - 方法(36302)
 - 农(32070)
 - 数学(31042)
 - 数学方法(30708)
 - 农业(21456)
 - 中国(19984)
 - 业经(19925)
 - 地方(18797)
 - 财(18540)
 - 学(17394)
 - 制(13259)
 - 理论(12688)
 - 环境(12364)
 - 贸(12140)
 - 贸易(12133)
 - 易(11734)
 - 和(11660)
 - 发(11260)
 - 技术(11012)
 - 划(10296)
 - 务(10138)
 - 银(10130)
 - 教育(10108)
 - 银行(10094)
 
- 机构
 - 学院(277063)
 - 大学(275659)
 - 管理(112193)
 - 济(105488)
 - 经济(102983)
 - 理学(98224)
 - 理学院(97094)
 - 管理学(95363)
 - 管理学院(94866)
 - 研究(91847)
 - 中国(66289)
 - 科学(59527)
 - 京(58409)
 - 农(50362)
 - 财(46533)
 - 所(45285)
 - 业大(44072)
 - 中心(41831)
 - 研究所(41730)
 - 江(39530)
 - 范(39089)
 - 师范(38762)
 - 农业(38308)
 - 财经(37853)
 - 北京(36366)
 - 经(34474)
 - 院(33483)
 - 州(32585)
 - 师范大学(31346)
 - 经济学(30683)
 
- 基金
 - 项目(198293)
 - 科学(156023)
 - 研究(144542)
 - 基金(144032)
 - 家(125756)
 - 国家(124676)
 - 科学基金(107306)
 - 社会(91474)
 - 社会科(86499)
 - 社会科学(86479)
 - 省(78323)
 - 基金项目(78078)
 - 自然(69940)
 - 自然科(68285)
 - 自然科学(68272)
 - 自然科学基金(67029)
 - 划(65253)
 - 教育(64699)
 - 编号(59269)
 - 资助(58439)
 - 成果(46971)
 - 重点(43584)
 - 部(42830)
 - 发(42658)
 - 创(40674)
 - 课题(40057)
 - 创新(37807)
 - 科研(37540)
 - 国家社会(37427)
 - 教育部(36432)
 
- 期刊
 - 济(117834)
 - 经济(117834)
 - 研究(77401)
 - 农(50556)
 - 中国(49062)
 - 学报(45514)
 - 科学(43153)
 - 管理(37136)
 - 农业(34491)
 - 大学(34324)
 - 学学(32547)
 - 财(32073)
 - 教育(28429)
 - 业经(22292)
 - 技术(22078)
 - 融(20456)
 - 金融(20456)
 - 财经(16983)
 - 经济研究(16891)
 - 问题(15646)
 - 业(15276)
 - 图书(14743)
 - 经(14360)
 - 版(14345)
 - 科技(13922)
 - 资源(13360)
 - 理论(13348)
 - 技术经济(12785)
 - 实践(12478)
 - 践(12478)
 
共检索到388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江敏   张佳泋   郝婧男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发展乡村非遗旅游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性保护、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地方认同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六维循环”生成机制,同时明确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和生成表现,为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地方认同是基于空间内部形成的人地关系的特殊表达,贯穿了整个乡村非遗旅游空间生产全过程。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涵盖了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是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而认知内容、情感倾向、行为意向是乡村非遗主体地方认同的生成表现。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河有  
                                    
                                
                            
                            非遗旅游迷思是非遗旅游项目引发人们产生旅游想象而形成的旅游吸引力。在实地考察、研读史料和相关文献基础上,根据罗兰·巴特思的迷思学理论思想对民俗类国家级非遗鄂尔多斯婚礼从民间社区走上文艺舞台、景区舞台以及形成文化旅游节的实践历程剖析发现:非遗旅游迷思包括本真性迷思、地方专有性迷思和神圣仪式性迷思,是旅游目的地迷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以民间社区传承为本底,将当地的仪式、乐舞和礼仪等文化元素通过文艺舞台和景区舞台展演以及举办文化旅游节等形式创新生产形成非遗旅游迷思;当地居民、政府、旅游企业与艺术团体、游客、传播媒体等多主体共同参与非遗旅游迷思生产并共创非遗旅游迷思经济效应。在新时代,非遗旅游迷思生产应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为指引,在文化本真性传承基础上不断挖掘时代元素,与旅游目的地迷思相协同并从时空与产业层面强化迷思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烨莹  张捷  周云鹏  曾湛荆  庄敏  刘伟  
                                    
                                
                            
                            公共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形式,一直受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等领域关注。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成为重要的吸引性景观,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确定了乡村公共空间的17个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划分了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维度;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感知与游客地方感的内在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感知维度包括物理性功能特征和心理性感知特征;乡村公共空间对游客地方感形成有积极意义,心理性感知特征的正向影响作用明显,而物理性功能特征的影响并不明显。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的发展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廖光萍  
                                    
                                
                            
                            作为我国当前旅游产业中的一支有生力量,乡村旅游促进了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双重发展,但开发过程中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不甚理想,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本文在阐释农耕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与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旅游开发成绩与存在问题的简要分析,就其开发原则与发展对策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耕文化  传承发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亚娟   谢双玉  
                                    
                                
                            
                            <正>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乡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活态传承有助于促进文化保护、创新和旅游发展。非遗的非物质性、脆弱性和对传承人的依赖性,既是其重要属性,也是其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制约因素,因此,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传递过程,~①传承人是非遗最重要的展示载体,更是重要的传承载体和传播媒介,但是当下非遗传承人却面临着生存困境、断层、社会地位下降、身份认同缺失等问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少济  马丽卿  
                                    
                                
                            
                            文化遗产不只是一段静态的"民族记忆"而或被束之高阁的"文化化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要求他要"活"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以一种"活态"的状态借助产业资源、市场机制去激活其内在生命力。本文以文化旅游产业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保护模式进行研究,试图综合市场价值网络的诸多元素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融合的动态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通过自身与当下社会间的互渗作用,将文化遗产富含的历史文化精粹重新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与科学技术也将进一步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机能。
                            关键词:
                                
                                    
                                    
                                        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遗产  活态保护  资本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研  吴红娜  
                                    
                                
                            
                            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河北省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然而,其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当前,文化旅游是继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承载体和基本方式,但两者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从现实层面出发,依托河北省非遗文化资源,探寻“非遗+旅游”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力图通过新路径切实促进非遗文化和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非遗文化  乡村旅游  协同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志娟  李治  
                                    
                                
                            
                            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更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创新性的传承非遗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营养、经济动力、治理基因,面对非遗核心价值背离和传承群体流失、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保障措施不力和乡村非遗的发展空间持续微缩的困境,推进乡村非遗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融合、强化政策落实增强非遗传承的战略性、创新非遗资源耦合支撑助推产业发展将成为传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性选择。
                            关键词:
                                
                                    
                                    
                                        非遗  乡村振兴  治理基因  非遗资源要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娟娟  
                                    
                                
                            
                            本文在对地方文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地方文脉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具有保护地方文脉显性要素、展示传播地方文化、激发村民乡土自豪感的作用。按照搜集查阅资料、挖掘梳理乡村文化脉络,构建乡村旅游开发主题,选择地方文脉展示载体的先后顺序进行应用,将有利于匹配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确立乡村旅游总体形象、指导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并以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地方文脉  乡村旅游  应用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聂慧娟   张泉  
                                    
                                
                            
                            [目的]徽州古道属于典型的乡村遗产廊道,探究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能够为乡村遗产廊道的旅游资源多样化发展和旅游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方法]筛选4882项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空间统计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类型及均衡程度、方向性特征、分布密度与集聚形态进行测度,并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结果表明:(1)徽州古道地区的区县之间存在旅游资源错位现象,歙县和婺源县资源数量较多;各子类别旅游资源数量不均衡,以地文景观类和历史遗迹类为主。(2)从分布类型和均衡程度而言,整体旅游资源及六子类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均为集聚。(3)从方向分异而言,各类旅游资源标准差椭圆均呈东北—西南向分布特征,椭圆中心处于研究区域中部。(4)从空间密度而言,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密度呈“双核多中心”的分布格局。(5)旅游资源的分布状态受气候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达、旅游基础四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人文类影响因素比自然类影响因素的作用范围更广。[结论] 徽州古道地区应牢牢把握旅游资源在空间、类别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分异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寻求具有乡村遗产廊道发展特色的文旅传承之路,最后根据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影响机制因地制宜地确定扶持计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明庆忠  许春晓  麻学锋  杨勇  朱鹤  王心蕊  孙佼佼  
                                    
                                
                            
                            共同富裕目标下,如何通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乡村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来自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等领域的8位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从资源利用、参与主体、机制保障等不同视角,探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路径。具体而言:在资源利用上,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利用,形成“非遗”等资源的创造性传承发展路径,同时以艺术赋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并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在参与主体上,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性力量,协同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力量建构可持续的分配机制,推动“人人共享”的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在机制保障上,乡村旅游资源创新性利用要构筑乡村产业发展与居民在地乐居的机制体系,同时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价值,强化制度政策的公平性原则,构建“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新型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东娜  栗欣如  尤飞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乡村旅游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为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提供了诸多选择和途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组合方式、分布状态及经营效果,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文章从空间结构视角对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回顾,选取了大部分近城郊区,如金州新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等地作为案例实证对象,总结出大连市乡村旅游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归纳了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大连市乡村旅游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经历了点-点离散阶段、旅游增长极阶段、旅游区(带)阶段、旅游集聚区(群)阶段4个演化阶段;在演...
                            关键词:
                                
                                    
                                    
                                        大连市  乡村旅游  空间结构  演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龚伟  马木兰  
                                    
                                
                            
                            本文在后现代地理学理论视野下,将乡村旅游社区空间划分为景观层面空间、社会层面空间和制度层面空间,并提出此3个层面空间共同演化的理论框架。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共同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路径形成前、路径形成、路径发展及路径停滞或衰落4个阶段,每一阶段机制的作用强度互不相同,并由此形成了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以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前卫村乡村旅游社区空间演化经历了路径形成之前阶段(1970年~1998年)、路径形成和发展阶段(1999年~2010年)以及路径锁定和衰落阶段(201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梓  肖刚  
                                    
                                
                            
                            [目的] 探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为该省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湖南省的2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类型界定和划分,然后分别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全省、地级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自然景观类、休闲度假类、特色农业类、民俗文化类。其中休闲度假类比例最大(31.52%),其次是民俗文化类(30.80%),自然风景类(19.57%),特色农业类(14.86%)。湖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状态,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常德—长沙—湘潭—衡阳”主体集聚片区,重点分布在为以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以及以长沙和株洲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周围。5A景点、水系分布、道路交通、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对其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湖南省四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均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是集聚态势各不相同,以特色农业类集聚程度最高,民俗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次之,自然景观类集聚程度相对最低。各类型在地级市的分布相对均匀,每个区域仍有各自的特色旅游类型。[结论] 湖南省乡村旅游点分布整体呈集聚态势,且乡村旅游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要明确自身特色,做到精准定位。其次各类型协同发展,目前湖南省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需要严把质量关;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挖掘,尤其是湘西、张家界和怀化3市区等。此外积极推动高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湘西南地区的交通体系等,进一步推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