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4)
- 2023(11874)
- 2022(9215)
- 2021(8412)
- 2020(6538)
- 2019(14273)
- 2018(13998)
- 2017(26374)
- 2016(14308)
- 2015(15400)
- 2014(15020)
- 2013(14549)
- 2012(13114)
- 2011(11775)
- 2010(11731)
- 2009(10973)
- 2008(10649)
- 2007(9617)
- 2006(8672)
- 2005(7629)
- 学科
- 济(62259)
- 经济(62193)
- 农(49731)
- 业(45070)
- 管理(33768)
- 农业(33030)
- 企(23409)
- 企业(23409)
- 业经(21312)
- 方法(19498)
- 中国(18227)
- 数学(17368)
- 数学方法(17258)
- 地方(13868)
- 财(13076)
- 发(13053)
- 农业经济(12687)
- 制(12320)
- 贸(11674)
- 贸易(11671)
- 易(11412)
- 学(11315)
- 发展(11297)
- 展(11290)
- 村(9686)
- 农村(9667)
- 策(9636)
- 体(9521)
- 银(9462)
- 银行(9426)
- 机构
- 学院(204670)
- 大学(197823)
- 济(86184)
- 经济(84630)
- 管理(75459)
- 研究(71634)
- 理学(66218)
- 理学院(65522)
- 管理学(64356)
- 管理学院(64023)
- 农(62414)
- 中国(54831)
- 农业(47866)
- 科学(45494)
- 业大(41630)
- 京(40492)
- 所(36638)
- 财(34822)
- 中心(33636)
- 研究所(33613)
- 江(30762)
- 农业大学(30263)
- 财经(27911)
- 范(26386)
- 师范(26033)
- 经济学(25719)
- 经(25647)
- 省(24771)
- 院(24668)
- 北京(24315)
- 基金
- 项目(143821)
- 科学(112733)
- 基金(104489)
- 研究(103084)
- 家(93497)
- 国家(92555)
- 科学基金(78150)
- 社会(68453)
- 社会科(64425)
- 社会科学(64406)
- 省(58089)
- 基金项目(56390)
- 自然(49417)
- 自然科(48283)
- 自然科学(48268)
- 划(47470)
- 自然科学基金(47414)
- 教育(44621)
- 编号(41788)
- 资助(39312)
- 农(35502)
- 发(33184)
- 重点(32181)
- 成果(31600)
- 部(30882)
- 创(30066)
- 国家社会(29110)
- 业(28313)
- 创新(28072)
- 课题(27991)
- 期刊
- 济(101521)
- 经济(101521)
- 农(68678)
- 研究(54536)
- 农业(46257)
- 中国(40838)
- 学报(39514)
- 科学(34947)
- 大学(30290)
- 学学(29436)
- 业经(25097)
- 财(23769)
- 管理(22271)
- 融(21590)
- 金融(21590)
- 业(21267)
- 教育(16364)
- 问题(15266)
- 农业经济(15094)
- 农村(14848)
- 村(14848)
- 经济研究(14773)
- 技术(14350)
- 版(14138)
- 财经(12952)
- 业大(12876)
- 世界(12101)
- 农业大学(11479)
- 经(11095)
- 经济问题(10776)
共检索到297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振 杨芳
降低林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及林地生态功能发挥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GIS技术提取典型县域非农用地与林业用地的面积及斑块资料,在乡村尺度上研究非农景观对林地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有林地最大,其他林地次之,灌木林地最小;村域非农景观广泛镶嵌于林地景观中,其面积和斑块数量存在较大差异;非农景观对有林地的破碎化存在显著正相影响,对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的破碎化影响为负且不显著。文章认为,深化实施新农村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有效减少非农景观面积并优化其空间布局,是降低乡村林地破碎化的重要举措。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永军 李团胜 刘康 苏建文 程水英
基于1998年榆林地区1∶50万土地利用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Wiew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周长、分形维数和结合度指数的角度进行了格局分析和破碎化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草地面积最大,保持的最为完整,以草地、林地和耕地类型为主,三者占全区面积的93 83%。其他类型分布极不均衡,且多呈小面积零散分布。果园、居民地斑块密度较大,说明果园、居民地高度破碎化。同时旱地有最多的斑块数,其斑块密度大于草地和林地,说明它比草地和林地有更高的破碎化。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和周长遵从分形规律,分形维数1 6001,景观整体的斑...
关键词:
景观组分 景观格局 景观破碎化 榆林地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建锋 肖文发 江泽平 冯霞 李秀英
景观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破碎化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引起近交衰败;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生物地理环境,减小物种的生存空间;改变了生态系统特性,影响系统内的能量平衡和物质流动,加剧了外来物种的入侵。本文通过对上述方面的阐述,旨在更好地理解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肖宇 姜海瑞 薛文杰 王淯 胡忠军 徐宏发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大尺度上分析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生境相关因子的重要性。通过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分析该地区林麝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生境的适宜性,并组建林麝生境模型。结果表明:在被研究的陕西西南部山区3 187 km2面积中,林麝最适宜生境的总面积仅有168 km2,占研究地区的5.28%,且在空间分布上处于极度破碎化状态。从景观指数上看,最适宜生境的斑块面积小,形状狭长复杂,呈孤立分布状态,对林麝的繁衍十分不利。提出了相应的生境恢复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金茜 柳冬青 巩杰 马学成 曹二佳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中国四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脆弱区,土壤保持服务尤为重要,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不仅加重了土壤侵蚀,也加剧了景观破碎化,因此开展景观破碎化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研究可以明晰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旨在为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网格分析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与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格局,并从数理统计和空间统计两个角度探讨了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土壤保持服务分别呈现先增后减、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1990—2014年间,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保持服务与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负相关关系从无到有,且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3)2014年宕昌北部、武都中南部及最南端、文县南部和宕昌-舟曲-武都交汇处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对该区土壤保持服务产生显著负影响,可通过减弱景观破碎化以达到提升土壤保持服务的目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红玉 李兆富 李晓民
以野外栖息地要素调查为基础,通过模型定量化分析,研究了三江平原东北部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对东方白鹳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景观面积占区域面积超过50%,景观连通度高于50时,景观基质处于低度破碎化状态,景观斑块面积丧失对栖息地影响显著;当景观面积占区域面积小于30%,景观连通度低于30时,景观处于高度破碎化状态,景观空间隔离、斑块形状以及景观结构对栖息地影响更为显著。景观破碎化过程中,沼泽湿地主要在面积丧失方面对东方白鹳觅食地产生影响;而湖泡和岛状林湿地在斑块数量丧失和空间隔离方面对东方白鹳筑巢地和觅食地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井学辉 臧润国 曹磊 陈东立 郭仲军
利用多波段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植被图及外业调查,采用多个景观格局指数首次定量分析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及破碎化特征。借助ERDAS image8.7软件,将额河流域景观类型划分为7大类10小类,其中包括5大类8小类植被类型,影像总的分类精度达到87.2%。5大类植被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耕地16.5%、河漫滩林地2.6%、湿地1.6%、草地10.5%、荒漠52.2%。格局指数分析表明:河漫滩林地在景观中呈小斑块分布,其斑块最大周长和最大面积及平均面积均小于其他植被类型;河漫滩林地的斑块形状比较复杂,其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和类型边界密度指数均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多个...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丹 周忠发 但雨生 谭玮颐 田衷珲
[目的]为探究花江示范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动态特征。[方法]研究基于2000—2017年5期时间序列影像获得的一级景观类型的土地覆盖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景观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聚集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花江示范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时间跨度上呈缓解趋势,但整体上仍以中度和高度等级为主,其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50%以上,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区域差异,中度等级在各个村组都有较多分布,高度等级主要集中分布在峡谷村、查尔岩村和银洞湾村。(2)花江示范区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布聚集现象显著,其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两极化不断增强,且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异质性及复杂性增高。(3)脆弱的喀斯特环境及人类活动强度成为景观破碎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分布区的景观破碎化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而大部分仍处于较低水平,石漠化治理措施力度还远远不够。[结论]研究结果为花江示范区景观格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研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对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进行空间聚集演变分析,研究表明,其在景观空间相关性研究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跃鹏 张学霞 方宇 张雪 郭建斌
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1980—2015年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恢复优先性进行研究,以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与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获取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变化信息,实现对若尔盖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动态演变过程的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湿地景观演变函数,揭示若尔盖湿地多年变化类型分布,并给出该区域湿地恢复的优先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和蔓延度指数的萎缩,斑块密度的上升及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增大。整个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了249.77 hm~2,斑块密度上升0.013 hm~(-2)。2)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涵义,将研究区湿地划分为稳定型、退化型、恢复型和波动型4种类型,研究发现退化型湿地的面积与稳定型湿地相比,是其75.43%,与恢复型湿地相比,是其2.27倍,若尔盖湿地退化严重,亟需进行湿地恢复。3)采用熵值法,以行政乡镇为若尔盖湿地恢复单元,得出若尔盖8个受影响的乡镇中,有2个一级恢复区、3个二级恢复区、3个三级恢复区。三级恢复区(阿西乡、嫩哇乡、达扎寺镇)应当予以优先恢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扬军 师学义 和娟
以1990年、2000年、2015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分别采取标准法和移动窗口法获取最佳分析尺度;在此基础上探索各景观指数空间分异特征,揭示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过程;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景观破碎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随着粒度和幅度的改变,部分景观指数呈现一定规律性,90 m栅格大小、900 m方形窗口尺寸为研究区最佳分析尺度;斑块密度、蔓延度、有效网格大小、香农多样性指数在三个时期均存在空间集聚效应,且空间集聚类型分布形态具有较强的相似性;1990-2015年汾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破碎化集聚区域呈现碎斑化;坡度、高程、距建设用地距离是影响三个时期流域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分析尺度 景观破碎化 驱动力 汾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蒲天村
通过碎片在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创意阐述碎片的美感。从历史、肌理、图案、外形、思想以及个性六个方向阐述。结论表明,在景观设计领域,碎片随处可见,小如石头,大如建筑。这些碎片是残缺的,不完美的,甚至有可能毫无价值。破碎产生也许是历史原因,也许是设计师故意而为之。设计师追求碎片特质,是追求剥蚀残损形成的古雅、拙朴、历经沧桑的残破;追求不齐之齐、不平衡的平衡、变化了的统一;追求没有工业文明的虚伪、僵硬和死板;追求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间性的设计形式;追求日益失去的原本纯真的向往。设计师利用破碎,关注的不仅是支离破碎残缺形体的艺术魅力,还有碎片下不同的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
历史 肌理 图案 精神 造型 个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锐锋 姜朋辉 赵海莉 谢作轮 金建玲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斑块平均面积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据此探讨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耕地比重分别增加了7.67%和5.5%,湿地比重分别减少了6.91%和0.4%;②保护区内湿地逐渐由研究初期大面积斑块体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格局趋于景观破碎化;③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导致了保护区内湿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煜星 严恩萍 夏朝宗 党永锋
实施三峡工程以来,三峡库区森林空间分布及其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常值得关注。研究以三峡库区遥感解译的1990、2002、2011年3期森林分布数据为基础,建立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运用ArcGIS10.0和Fragstars4.0软件,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库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和破碎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1年间,三峡库区森林斑块面积和数量明显增加,斑块间异质性减弱;2011年森林面积比例超过70%的地理网格单元达40%,比1990年提高15%;森林景观聚集度、优势度升高,团聚性不断增强,破碎化程度明显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由此证明,在长期的人工造林等植被建设和保...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鑫龙 张学斌 陈贤斐 李巍
受到建设同质化、旅游投资中断、人口外流等冲击,部分传统村落变成了景观模式化和景观破碎共存的空间。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河口古镇作为案例地,将DFRI碱基理论与景观基因诱变模型作为研究基础,从景观基因测序入手进行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探索自2014年古镇项目建设以来当地景观基因变异的诱发机制。研究显示:(1)资本投入、精英群体行为和观念变化均能激活景观基因中的响应碱基,促使碱基序列发生改变;(2)资本投入是诱发景观基因变异的物理性机制和外在驱动力,投入古镇项目资本的空间异质性、不持续性和目的性会影响景观基因变异的结果;(3)带动村民实践的精英群体是诱发景观基因变异的化学性机制和实践主体,政府、村委会及旅游公司主导的乡村治理、旅游开发和非遗传承能诱导文化景观建设、村民素质提升以及生计模式改变;(4)城市化与社会转型带来的观念变化是诱发景观基因变异的生物性机制和潜在因素,城市文化、产业转型及文化转型会插入隐性景观基因片段中,进而影响景观基因变异的结果。在诱发机制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针对于景观模式化与景观破碎现象的基因优化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