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89)
2023(10627)
2022(8775)
2021(8050)
2020(6304)
2019(13994)
2018(13482)
2017(26036)
2016(14151)
2015(15321)
2014(15081)
2013(15212)
2012(14233)
2011(12896)
2010(12895)
2009(11798)
2008(11620)
2007(10497)
2006(9312)
2005(7889)
作者
(43733)
(37564)
(37012)
(34834)
(23040)
(18002)
(16386)
(14592)
(14127)
(13023)
(12981)
(12268)
(11811)
(11547)
(11537)
(11356)
(11211)
(10812)
(10775)
(10366)
(9544)
(9131)
(9101)
(8723)
(8507)
(8408)
(8160)
(8127)
(7595)
(7592)
学科
(66712)
经济(66637)
(50118)
(45684)
农业(33315)
管理(31293)
(23445)
企业(23445)
方法(23236)
业经(21673)
数学(20716)
数学方法(20567)
地方(16167)
中国(15983)
(14804)
(12974)
农业经济(12726)
(12179)
收入(11976)
产业(11836)
(11606)
贸易(11605)
(11560)
(11295)
技术(10629)
发展(10057)
(10050)
(9721)
农村(9700)
环境(9309)
机构
学院(213231)
大学(206776)
(92135)
经济(90637)
管理(79826)
研究(75627)
理学(70770)
理学院(69949)
管理学(68743)
管理学院(68398)
(65770)
中国(55825)
农业(50802)
科学(49837)
业大(43982)
(42033)
(39598)
研究所(36666)
(36232)
中心(34668)
农业大学(31977)
(31781)
财经(29354)
经济学(28014)
(27451)
师范(27078)
(26883)
(26337)
科学院(25787)
经济学院(25711)
基金
项目(152328)
科学(120079)
基金(111958)
研究(106453)
(100676)
国家(99737)
科学基金(83983)
社会(71444)
社会科(67483)
社会科学(67466)
(61732)
基金项目(60954)
自然(53977)
自然科(52693)
自然科学(52673)
自然科学基金(51771)
(50697)
教育(44819)
资助(42551)
编号(41352)
(37083)
(35897)
重点(34384)
(32957)
(32289)
成果(30952)
国家社会(30548)
创新(30219)
(29686)
计划(29630)
期刊
(106478)
经济(106478)
(71184)
研究(54675)
农业(48273)
学报(41812)
中国(39171)
科学(38181)
大学(31361)
学学(30737)
业经(26118)
(23709)
管理(22652)
(22114)
(19006)
金融(19006)
问题(15988)
农业经济(15180)
经济研究(14980)
(14617)
农村(14610)
(14610)
技术(13973)
财经(13631)
业大(13535)
世界(12392)
农业大学(12087)
资源(11850)
(11809)
教育(11687)
共检索到301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炜  蔡建明  
发展乡村非农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论文以中国乡镇企业数据代表乡村非农产业,探讨2000—2013年各省份乡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在乡村非农产业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乡村非农产业对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乡村非农产业变化巨大,时间上发展迅速,但内部差异呈扩大态势;空间分布上东部与中西部存在明显的差距,东部集聚仅在山东、浙江、江苏三省;产业类型构成上,工业占主导地位,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次之,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对工业依赖度更高。②乡村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对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较中西部地区更高;时间维度上,乡村非农产业对居民收入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完善乡村制度改革、发展多种产业类型等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炜  蔡建明  马恩朴  
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以乡镇企业为主要代表的乡村非农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1987-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1)以全国整体来看,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劳动者人均报酬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为负。(2)企业劳动者人均报酬、乡镇企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随时间变化,引起变量系数突然变化的原因多与政策变化相关联。(3)乡镇企业总产值、劳动者人均报酬和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作用具有空间分异性。最后对未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相应发展建议,包括健全全国惠农政策、减轻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税收压力、增加农村居民多种收入方式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朱玲  
我国80年代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制度安排,是使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农民获得配置这一经济实体资源的自主权。绝大多数农户面临的资源条件是土地,资金稀缺而劳动力过剩,土地的流转还受到种种政策性的限制。因此,农民的经营决策普遍表现为在尽可能改善现有农业生产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将生产要素、尤其是家庭剩余劳动力投入非农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白雪梅  段志民  
已有研究在分析整体非农产业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时,忽略了非农产业的异质性。本文根据2009年CFPS数据,利用EGR法对非农产业进行划分,运用反事实的收入模拟方法,分析了高收入非农产业、低收入非农产业及总体非农产业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均等的影响。分析发现:总体非农产业和高收入非农产业拉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低收入非农产业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将低收入非农产业进一步按年龄组划分后显示,若高年龄组低收入的非农居民转向传统农业,将改善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此外,农村居民所得收入与其土地拥有量之间呈U型关系。这些结论为我国有效地制定农业政策,引导非农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亚男  王青  
构建中国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使用2009—2018年中国30省面板数据,基于个体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计量模型(SDM)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09—2018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各维度水平均有明显增长且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局部空间集聚格局空间相关性显著,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农林水财政支出、金融发展水平、产业集聚、老龄化水平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是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研究结果认为,促进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协调发展应从上述影响因素入手,推动落后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构建乡村振兴科学平衡的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黄天宇  李楠  颜色  
本文利用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的农村微观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工商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人口压力等因素如何影响近代中国农村土地租佃的地租率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研究发现,在近代化早期,非农产业的发展会推高地租率。同时,紧张的人口土地压力也会使地租率增加。以上发现即使在控制了一系列与地租率有关的变量后依然稳健,并且当使用省级宏观数据进行分析时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佘丽敏   邱永胜  
[目的] 研究2000年以来山东省县域乡村收缩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可以丰富我国乡村收缩的研究内容,并为山东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2000—2010年与2010—2020年两个时期山东省90个县域乡村收缩的时空格局演变,利用“自然-社会经济-政策”数据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剖析乡村收缩主导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 (1)2000—2020年山东省县域乡村人口收缩总体表现为中度收缩,且呈收缩加剧趋势,中度收缩县域广泛分布在山东省各地区,塌陷和重度收缩县域从鲁南、鲁西北转移和扩散到除鲁南以外的其他地区,轻度收缩县域从“胶东半岛”向“鲁西北和鲁南地区”转移。(2)山东省县域乡村收缩演变类型以加速收缩型与持续收缩型为主,胶东半岛地区乡村收缩形势最为严峻,其次是鲁中和鲁西南地区。(3)两个时期乡村收缩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并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城镇化水平对两个时期的乡村收缩均产生重要影响,但其负向作用程度在逐渐减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形起伏情况和医疗服务水平影响前一时期乡村收缩,其影响由西向东递减;地方财政状况、教育服务水平、村庄人口中心度和区位条件正向影响后一时期乡村收缩,地方财政状况和村庄人口中心度的影响分别呈现由南向北向东和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教育服务水平和区位条件的影响由中部向两侧递减。[结论] 山东省县域乡村人口已进入全面收缩阶段,乡村收缩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对乡村收缩的影响大于自然因素,且社会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日趋明显,自然因素影响日趋减弱,现状乡村收缩格局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尹含   孙伯驰  
对标对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文章从微观农户视角通过数字乡村整体架构,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建设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数字乡村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Kakwani指数上升0.0010。(2)分维度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经济数字化使收入差距提高了0.0009,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作用效果最明显。(3)异质性分析还发现,通过数字乡村建设,非林区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0.0187万元,非林业生产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0.0656万元,两者增收效果更明显。(4)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精英俘获,高学历农户和高社会资本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0496万元和0.0267万元,不利于弱势群体分享数字乡村建设红利,带来了严峻的收入分化问题。(5)机制分析显示,数字乡村建设使高收入农户的农业生产发展增加1.5457万元,非农就业的概率增加0.1427,从而扩大了农村收入差距。根据研究结论,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补足乡村经济数字化和林业生产短板,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姬军荣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产业集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与动力。文章从工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对农村城镇化影响程度的视角,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与计量模型,引入产业结构熵数指标,进行数据处理与回归分析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最后认为,工业集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服务业集聚对提升农村城镇化质量有重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穆哈拜提·帕热提  赵羽  
文章选取我国大陆31省际行政区域2000—2015年的相关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及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空间分布差异格局,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通过计算空间自相关系数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高-高聚集”的现象、而西部地区出现“低-低聚集”。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变量对周围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存在较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所有变量中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持、农民受教育水平、青中年人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文玉钊  钟业喜  熊文平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相结合,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影响因素3个侧面对1997—2010年江西省县域农村居民收入的时空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受1998年洪涝灾害影响明显;区域相对差异总体上呈缓慢扩大趋势,绝对差异呈现波动性缓慢扩大趋势;县域农村居民收入空间相关性显著,高值区在赣北及赣中集聚,低值区在赣南集聚,集聚呈两极分化现象;收入水平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显著的南北差异,差异有不断增大的迹象;重大自然灾害、交通区位、与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区域发展政策及矿产资源等都是影响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时空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农村非农产业与小城镇建设发展政策》课题组  
一、引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 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更多地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扩大的大规模的民工流动、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等现象都与它直接相关。 1985年以来,平均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平均每年吸纳400万~500万人,滞留在农业的每年增加500万~600万人。这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今后还将在目前1.7亿人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这相当于全国517个城市的城区人口总数。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朱丕荣  
从国际城市化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分析 ,针对中国农村人多地少 ,商品经济不发达等状况 ,提出只有发展非农产业 ,包括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建设小城镇等 ,才能振兴中国农村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