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89)
- 2023(19131)
- 2022(16483)
- 2021(15476)
- 2020(12926)
- 2019(29943)
- 2018(29900)
- 2017(57917)
- 2016(31381)
- 2015(35514)
- 2014(35937)
- 2013(35111)
- 2012(32618)
- 2011(29605)
- 2010(29628)
- 2009(27510)
- 2008(27324)
- 2007(24539)
- 2006(21369)
- 2005(18645)
- 学科
- 济(126822)
- 经济(126674)
- 管理(90862)
- 业(88090)
- 企(71221)
- 企业(71221)
- 方法(59604)
- 数学(51705)
- 数学方法(51002)
- 农(42206)
- 财(34449)
- 中国(32856)
- 业经(29501)
- 学(27940)
- 农业(27634)
- 地方(25846)
- 制(23831)
- 贸(23554)
- 贸易(23548)
- 易(22858)
- 理论(21768)
- 务(21284)
- 财务(21199)
- 财务管理(21152)
- 环境(21134)
- 企业财务(20037)
- 和(19907)
- 银(19720)
- 银行(19665)
- 行(18694)
- 机构
- 学院(453210)
- 大学(452676)
- 济(180247)
- 管理(178120)
- 经济(176108)
- 理学(154583)
- 理学院(152867)
- 管理学(150029)
- 管理学院(149209)
- 研究(149128)
- 中国(111114)
- 京(94959)
- 科学(93045)
- 财(83620)
- 农(76723)
- 所(74846)
- 中心(69169)
- 研究所(68189)
- 业大(68139)
- 江(67038)
- 财经(66758)
- 范(62049)
- 师范(61520)
- 经(60586)
- 北京(59796)
- 农业(59399)
- 州(54212)
- 经济学(54014)
- 院(53861)
- 师范大学(49391)
- 基金
- 项目(306671)
- 科学(240624)
- 研究(225178)
- 基金(221158)
- 家(191811)
- 国家(190152)
- 科学基金(163297)
- 社会(140821)
- 社会科(133218)
- 社会科学(133186)
- 省(120361)
- 基金项目(117117)
- 自然(106101)
- 教育(104562)
- 自然科(103558)
- 自然科学(103527)
- 自然科学基金(101634)
- 划(101150)
- 编号(93570)
- 资助(91619)
- 成果(76637)
- 重点(68578)
- 部(67874)
- 发(65387)
- 课题(64233)
- 创(62734)
- 科研(58744)
- 创新(58509)
- 教育部(58196)
- 大学(57288)
- 期刊
- 济(197050)
- 经济(197050)
- 研究(131042)
- 中国(82830)
- 农(72483)
- 学报(71435)
- 科学(65518)
- 财(64371)
- 管理(61689)
- 大学(54478)
- 教育(52342)
- 学学(51348)
- 农业(48938)
- 融(39956)
- 金融(39956)
- 技术(39309)
- 业经(34695)
- 财经(32008)
- 经济研究(30920)
- 经(27349)
- 问题(26115)
- 业(23279)
- 图书(22950)
- 版(22586)
- 技术经济(21751)
- 理论(21403)
- 统计(20623)
- 科技(20574)
- 商业(20306)
- 资源(19849)
共检索到655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秀红 刘善槐
如何稳定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其中,青年教师的个体特征、现实需求、职业期待与组织环境供给的匹配度对员工的流动意愿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基于18省35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乡村青年教师流动意愿强,其中,工作负担、相对待遇、发展机会、工作氛围等因素作用显著。从匹配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政策定位与个体决策偏好不一致、职业期待与实际获得不匹配和组织环境与现实需求不对应是主要原因。为了建设一支总量稳定的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应全面分析乡村青年教师的个体决策偏好、现实需求和职业期待,构建系统化的政策体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军文 王林春
高校海外人才引进政策供给与拟归国人才的个体需求是否匹配,既是分析引进人才政策效果的应有视角,也可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对在沪15所高校人才引进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和对人事部门负责人的深度访谈,以及对海外拟归国担任高校教师青年人才的网络问卷调查,基于构建的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匹配四象限模型,本研究全面分析了在沪高校海归青年教师引进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的匹配状况,发现政策供给与个体需求之间整体匹配程度一般,存在错配和未配问题。高校应围绕错配和未配问题改进相关政策供给。
关键词:
大学 海归教师 政策供给 个体需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蔺海沣 张智慧 赵敏
以H省14市州1 416名乡村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索学校组织文化对乡村青年教师留岗意愿的影响机制,以及乡村青年教师组织承诺在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整体偏弱,青年教师留岗意愿不强;学校组织文化与青年教师组织承诺、留岗意愿显著正相关;组织承诺能够显著预测青年教师留岗意愿,并在学校组织文化对青年教师留岗意愿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增强青年教师留岗意愿,亟须创设旨在葆育地方感的乡村学校组织家园文化空间,重塑旨在充盈获得感的乡村青年教师组织支持生态,夯实旨在培植认同感的乡村青年教师留岗资本积累,以此提高中国乡村青年教师留岗意愿能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甘迎春
就业系统性缺乏影响学生正确自我定位,就业持久性匮乏影响社会信任与社会合作,就业效益性不足影响长期岗位供应,是稳定匹配理论视角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表征。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我;创建以人为本的就业环境,增进社会信任与社会合作;形成长期的就业规划,确保长期岗位供给。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广华 孙宽宁
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外因推动和内因激发共同作用。对此,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乡村教师留守乡村的内源性因素,可以把握乡村教师的内在特征与需求,并给予相应支持和引领。本文利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程序,通过对16位乡村青年教师的自述进行分析发现,情感归属和发展内驱是影响他们投身乡村教育的核心因素,他们普遍从共生合作的教学环境、尊师重教的区域环境以及良好的家庭生活中获得归属感,从教育氛围浓厚的成长经历、社会为本的人生观和育人为先的价值观中获得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此,可以通过创设共生环境、树立尊师风尚和强化师资培养的乡村特色,以助力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化发展。
关键词:
内源因素 环境创设 归属 内驱力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笛 孙涛 陈晔 万良琪
针对语言偏好信息下的双边匹配问题,提出一种双边匹配决策方法。首先,将双边主体给出的语言偏好信息转化为三角模糊数;然后,基于去模糊化处理方法将三角模糊数转化为匹配满意度,在此基础上,考虑稳定匹配约束条件,以最大化每方主体的匹配满意度为目标,建立双边匹配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模型,获得双边匹配结果;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双边匹配 语言偏好 匹配满意度 稳定匹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马丽
工作和家庭是人们生活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使得这两个领域的平衡愈显重要。本文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提出了三维度的工作家庭匹配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模型。该模型关注个体、组织、工作和家庭变量的相互作用结果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而不是各个变量的单独作用。结果证明匹配的三个维度与WFC及FWC负相关,与WFF正相关。最后提出了如何平衡员工工作和家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建议,从而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及组织绩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顾剑秀 韩霜 罗英姿
基于1 013份研究型大学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调查数据,结合现有关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及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分析了个人特征、组织环境对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路径,并探索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个人特征中的性别、身份特征、国际留学经历以及工作投入,组织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包括高校层级和类型、学缘关系)、中观环境(包括组织支持、学术评价制度)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讨论了身份认同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增益,非科研投入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损耗,以及"第一学历歧视"是否合理等问题。上述发现验证了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在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影响机制研究中的适切性,并证实了良好的组织环境对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积极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云
创造力越来越成为员工的核心胜任力,并且受到大多数企业的鼓励。总的说来,学者们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员工创造力进行探讨,即个体视角、环境视角、个体—环境双向视角。个体视角主要关注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环境视角主要探讨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环境因素,双向视角强调把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研究员工创造力。在双向视角的研究中,学者们按照个人—环境匹配的框架来研究创造力,文章主要对这种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
创造力 个人—环境匹配 创造力匹配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茜
人才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对人才与环境的相容性有着特殊的影响。人才基于对自身与环境匹配情况的内在判断做出地域选择。因此,人才流动被看成是人才改善自身福利的手段之一,它实现人才与环境的"匹配"。以人——环境匹配理论为基础,本文探讨了环境与人才的一致性匹配和补偿性匹配对人才流动的影响,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对412名来自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经济环境下,环境的文化、气氛、价值观、目标、规范等基本特征与人才的人格、价值观、目标、态度等方面的一致性匹配对人才的流动倾向不具有显著影响,而环境的社会生活供给、财政、职业发展空间、工作任务、人际关系与...
关键词:
人才 一致性匹配 补偿性匹配 流动倾向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万怡
基于场域、惯习和资本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乡村易流动的中青年教师与非流动的老年教师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乡村中青年教师流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场域角度分析,他们所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不同;从惯习角度分析,与传统美德和等级观念淡化相关;从资本角度分析,中青年教师流动以实现资本积累与再生产为诉求。实现城乡场域深度融合、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引入分层激励机制、实现双向轮岗交流,是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师流动 场域 惯习 资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小李 谢涵
随着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全面推广,乡村定向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乡村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当前,乡村定向青年教师期内流动现象突出,其深层缘由亟待研究。期内流动特指尚处于服务期内但主动选择解约并离开乡村学校的行动。理性选择视角下的期内流动,是乡村定向青年教师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实施的一种“有目的行动”,其动因由个人实力、个体效益最大化、行动风险与收益评估、推力与阻力博弈等构成。基于22位乡村定向青年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期内流动路径包括读研深造、考编进城、考公及其他(自由行业等)四类,具体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特质、资源拥有、待遇和地位、生活条件、个人发展需要、得失权衡、同辈参照及推力优势。此外,报考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时考生自主性缺场,是其入职后萌生“我要重新选择”的另一重要动因。为确保乡村定向青年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多方利益主体应从满足个体效益需求、化解行动强推力、增强报考自主性及调整行动风险收益比等方面采取措施,激励其主动履约、高质从教。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凡琳
聚焦青年流动人才不同阶段的需求与城市资源供给问题,基于供需匹配视角构建关于青年人才选择的“需求压力—供给状态—行为响应”分析框架,结合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探究青年人才居留选择动因,提出新时代城市人才政策的优化思路。研究表明,青年人才居留意愿受不同阶段需求与城市资源供给间匹配程度的影响,初期取决于购房压力,中短期受福利政策影响,长期则更关注环境因素与心理需要;且青年人才居留动因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由此提出提升城市资源供给与青年人才需求的适配度、推进住房与户籍政策逐步脱钩、提升城市生态人文环境的普惠性与包容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等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马丽 杨春江
本文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以科研人员为例,提出了工作家庭匹配和平衡的研究模型,包括三个维度的匹配对工作家庭冲突和促进感知的影响,为工作家庭界面提供了一个整合个体、组织、工作和家庭变量相互作用的研究框架。结果证明,匹配与工作家庭冲突负相关,与工作家庭促进正相关,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