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57)
2023(12757)
2022(10642)
2021(9631)
2020(8199)
2019(18682)
2018(18316)
2017(35221)
2016(18862)
2015(21423)
2014(21632)
2013(21505)
2012(20187)
2011(18335)
2010(18880)
2009(18283)
2008(17563)
2007(16296)
2006(14361)
2005(12944)
作者
(55241)
(46657)
(46290)
(44294)
(29108)
(22277)
(21362)
(17967)
(17659)
(16571)
(15839)
(15574)
(14743)
(14678)
(14538)
(14533)
(14063)
(13565)
(13537)
(13290)
(11584)
(11425)
(11222)
(10644)
(10565)
(10536)
(10469)
(10303)
(9432)
(9399)
学科
(79596)
经济(79471)
(59447)
管理(58099)
(46151)
企业(46151)
方法(33966)
(32565)
数学(30117)
数学方法(29888)
(27894)
金融(27890)
中国(27088)
(27055)
(26409)
银行(26382)
(25449)
(23848)
农业(21589)
业经(21040)
地方(17847)
(16053)
财务(16013)
财务管理(15971)
企业财务(15212)
(14891)
(14839)
贸易(14828)
(14415)
(14413)
机构
学院(279023)
大学(277197)
(119097)
经济(116464)
管理(105335)
研究(92092)
理学(90221)
理学院(89257)
管理学(87799)
管理学院(87287)
中国(77509)
(59831)
(56720)
科学(53447)
(50657)
财经(46430)
(46375)
中心(45292)
(43347)
(41902)
研究所(41503)
业大(40527)
农业(38681)
经济学(37949)
北京(35565)
(34810)
(34677)
师范(34469)
经济学院(34398)
财经大学(34238)
基金
项目(179328)
科学(141433)
研究(133170)
基金(130919)
(112212)
国家(111173)
科学基金(95644)
社会(87053)
社会科(82340)
社会科学(82317)
(70921)
基金项目(69312)
教育(60759)
自然(59178)
(58330)
自然科(57810)
自然科学(57794)
自然科学基金(56801)
编号(54692)
资助(52895)
成果(45074)
(40511)
重点(40200)
(38932)
(38051)
(37589)
课题(37567)
国家社会(36134)
创新(35177)
教育部(35122)
期刊
(138153)
经济(138153)
研究(83818)
中国(57954)
(51491)
(47979)
(42631)
金融(42631)
学报(42148)
科学(39064)
管理(36783)
大学(32977)
农业(32886)
学学(31445)
教育(24989)
业经(24826)
财经(23624)
技术(22149)
经济研究(21358)
(20143)
问题(17969)
(14798)
(14798)
理论(14238)
商业(13535)
技术经济(13519)
(13149)
实践(12756)
(12756)
统计(12498)
共检索到4269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利兵  
乡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资金、原料、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资源的协作配置,而金融网点的布局,则为其提供了用于生产、经营的资金基础,更对带动地区消费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而网点资源的缺少,则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作业效率,影响了市场货币的有序流通,难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资金周转,最终也抑制了农村社会的消费积极性。需科学统筹网点布局,合理增扩分布数量,高效引导社会消费,从而助推农村经济的长效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瑾   李振   田靖文  
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并选取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从实现“人”的现代化视角探讨了农村居民消费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作为乡村振兴分项指标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均产生促进作用,但对生态宜居不存在显著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振兴均具有正向影响。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乡村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瑾   李振   田靖文  
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并选取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从实现“人”的现代化视角探讨了农村居民消费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作为乡村振兴分项指标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均产生促进作用,但对生态宜居不存在显著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振兴均具有正向影响。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乡村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宣蓉  范静  
本文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消费水平影响的总体效应和中观结构层面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提升农民消费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作用效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滞后一期的影响强度要高于当期影响。因消费类型的不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消费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当期正向促进效果仅表现在食品衣着、生活用品、交通通信类消费,而滞后一期的正向促进效果则还延伸至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类消费,且影响程度也总体提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斯丽娟   石珂欣  
农村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是新发展格局下扩内需稳增长、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途径,数字乡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释放农村数字红利、催生农村居民消费动力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效应识别,而其影响的差异性和具体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分析。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县域数字乡村指数的匹配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维度差异、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对于享受型消费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乡村基础设施和乡村生活数字化建设对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最强。农村居民收入和互联网使用深度的增加、收入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的降低是数字乡村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路径,数字乡村建设对于户主学历水平较高、家庭抚养负担较轻家庭的消费促进作用更加明显,金融排斥较弱、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偏低的地区内的家庭所受到的政策促进效应更加显著,而县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和较低地区之间数字乡村建设的消费促进作用并无显著差异。文章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消费扩大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为进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伟  
数字乡村发展有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本文采用2010-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系统地考察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全国层面上,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表现出正向效应。区域层面上,数字乡村发展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经过多次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研究成果可为发展数字乡村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存在"抑制效应"和"示范效应",但是现有研究并未检验双重效应是否有理论逻辑自洽性,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为检验理论逻辑自洽性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一是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农村居民消费,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不变;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同时存在"抑制效应"和"示范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从而验证了双重效应具有理论逻辑自洽性;三是双重效应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两方面重要政策含义:一是基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目标的政策指向是设计并推进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安排;二是中、西部地区除了要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外,还要进一步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平  
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协同关系有利于破解农村居民消费不振的困局,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本文利用2015-2020年省级农村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生产总值以及农业机械总功率等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数,并使用系统矩估计评估乡村振兴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地方政府在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作用。地方政府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助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蓉   柳思维   冯佑帅  
文章基于2009—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中介和空间溢出视角探究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农村居民消费和数字乡村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数字乡村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且对邻近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从消费层次看,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影响明显,对享受型消费的提升作用微弱;从分区域看,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显著。(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而间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据此,提出应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健全数字技术与农村产业融合机制、加强地区间协同发展和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消费的外部性效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莘绒  李红波  胡昊宇  
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而消费空间则是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乡村居民消费空间的变迁是乡村发展的缩影,受乡村原有物质环境和现代社会空间的影响,当前乡村消费空间呈现新的结构形态。以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为研究区,在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基础上,总结乡村居民消费空间的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前乡村居民消费空间打破了距离衰减规律,大件物品随购物区等级提升而占比增加;乡村居民消费空间蔓延至网络空间,表现出参差性特征;乡村居民的消费空间被逐步释放,新消费空间的形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在政策及内外因的综合推动下,乡村居民的消费空间发生了转变,折射出乡村生活空间转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于潇  王学龙  白雪秋  
文章以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活动——交换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实物资本天然具有贫富分化的属性,指出这种属性根源于市场经济的互利交换本质且受制于资本的种类和规模。资本的货币化能够使单个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种类和规模的限制,特别是金融发展将进一步促进这种超越,从而有助于抑制贫富分化。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姚建胜  
我国政策性金融对通胀的抑制作用姚建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我国金融体制与通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次较高的通胀均与金融体制及其所执行的货币政策相关。例如,1985年、1988年、1993年和1994年通胀率分别高达8.8%、18.5%、13.2%和2...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展小瑞   孙广华  
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有效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村消费市场转型升级,也由此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理念、消费偏好、消费模式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但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依然面临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消费质量波动较大;信息类产品供给不足,消费结构转型不充分;新兴产品供给有限,农村消费市场提质扩容欠佳,以及服务方式相对单一,新型消费模式推广不足等系列问题。为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未来应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以实现消费提质扩容;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以调整消费偏好;持续推进农村数字物流建设,以提升产品供给水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笑颜  高跃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促进农村消费提质、扩容、升级。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是供给侧发展滞后。为定量检验产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我国市县级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讨论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类型消费量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居民消费中享受型消费占比上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对文娱教育和交通通信支出有拉动作用,对医疗保健支出有抑制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三点政策建议:一是统筹农村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引导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二是结合地区特色谋划农村产业发展路径;三是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助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玉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关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主要呈现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低收入和高收入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居民收入区域间差异明显等特征,并阐释了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形成主要受地域特征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产业结构层次高低不同、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农产品市场相对饱和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要加快农村城镇化改革来扩大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来完善相对贫困的帮扶政策、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农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农民增收的资本等措施,进而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