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14)
- 2023(8306)
- 2022(7046)
- 2021(6729)
- 2020(5448)
- 2019(12325)
- 2018(12453)
- 2017(23516)
- 2016(12364)
- 2015(13936)
- 2014(13457)
- 2013(12959)
- 2012(11548)
- 2011(10627)
- 2010(10951)
- 2009(10424)
- 2008(9564)
- 2007(8640)
- 2006(7500)
- 2005(6266)
- 学科
- 济(51882)
- 经济(51838)
- 业(32081)
- 管理(29197)
- 农(27609)
- 方法(22692)
- 企(21566)
- 企业(21566)
- 数学(20677)
- 数学方法(20146)
- 农业(18199)
- 业经(14143)
- 中国(13455)
- 地方(11865)
- 财(10166)
- 制(9644)
- 学(9600)
- 理论(8349)
- 贸(8293)
- 贸易(8288)
- 发(8286)
- 易(8000)
- 农业经济(7896)
- 策(7145)
- 环境(7024)
- 银(6902)
- 银行(6887)
- 发展(6746)
- 展(6739)
- 融(6675)
- 机构
- 学院(172041)
- 大学(164669)
- 管理(65690)
- 济(64616)
- 经济(63049)
- 理学(56789)
- 理学院(56143)
- 管理学(54642)
- 研究(54641)
- 管理学院(54357)
- 中国(42332)
- 科学(35436)
- 京(35139)
- 农(32936)
- 财(27744)
- 业大(27322)
- 所(26916)
- 中心(26731)
- 江(26095)
- 农业(24531)
- 研究所(24531)
- 范(23934)
- 师范(23716)
- 财经(21989)
- 州(21599)
- 北京(21591)
- 院(19969)
- 经(19861)
- 技术(19433)
- 经济学(18741)
- 基金
- 项目(118632)
- 科学(93382)
- 研究(87210)
- 基金(84538)
- 家(73285)
- 国家(72644)
- 科学基金(63020)
- 社会(54580)
- 社会科(51403)
- 社会科学(51391)
- 省(48411)
- 基金项目(44564)
- 自然(41103)
- 教育(40663)
- 自然科(40169)
- 自然科学(40162)
- 划(39981)
- 自然科学基金(39356)
- 编号(37816)
- 资助(34793)
- 成果(29023)
- 重点(26767)
- 发(26098)
- 课题(26035)
- 部(24668)
- 创(24392)
- 创新(22740)
- 科研(22440)
- 国家社会(21763)
- 年(21741)
共检索到249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孟 范胜龙 李亚博
为探究乡村重构背景下传统农区宅基地变化影响机理与趋势,以福建省建瓯市宅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该地区宅基地变化过程,预测2035年建瓯市宅基地利用状况,其中宅基地退出潜力系数间接表征宅基地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建瓯市宅基地面积、宅基地退出潜力系数和宅基地面积在建设用地面积中所占比例(简称宅基地面积所占比例)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不同因素对宅基地面积、宅基地退出潜力系数和宅基地面积所占比例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上,本研究提出建议如下:以存量挖潜的方式盘活再利用闲置宅基地;推动多主体协同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筑牢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安全保障底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春梅 徐小峰 齐琪 林书达 张也 胡银根
研究目的:以上海市为例,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影响机理与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上海市宅基地利用SD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35年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状况。研究结果:(1)上海市宅基地利用变化SD模型是有效的;(2)现有发展趋势下,到规划末期上海市常住人口、建设用地规模会超过规划目标,宅基地总量将会减少约63%,宅基地利用率提高至96%左右;(3)对宅基地面积的影响:土地利用模式改变>人口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对宅基地利用率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变化>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结论:(1)协调好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模式调整关系,严控土地用途转变,有助于实现规划目标;(2)利用经济优势多途径盘活乡村低效资源资产,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田逸飘 廖望科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激活农村发展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农村外部环境改善与内部需求变化推动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车轮转动,在此过程中,改革的诱因虽一再更替,但与宅基地改革相关的主体性要素却始终未变。新时期,厘清宅基地相关性主体关系是科学、协调和可持续推进"三权分置"改革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本文从宅基地的相关主体性要素出发,基于主体性关系变化阐释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内在逻辑与溢出效应,并为制度改革提供了突破方向。研究表明"因人成户,因户需宅"的关系构成了宅基地使用的系统稳态,"人""户""宅"的关系变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宅基地制度改革。因此不同地区实施"三权分置"应当根据"人""户""宅"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不同问题,因地适宜的施行改革方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东辉 万子涵 侯美鹏 杜志章
完善农村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经过一段时间试点,农村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主要面临着农民腾退意愿不高、村集体回收能力不足以及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推动该机制进一步完善,首先要站稳人民立场,切实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好农民切身利益;再就是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既要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也要防范化解可能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此外,还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重点明确宅基地的物权属性和法权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新仓 张梦园
农村宅基地是乡村农民开展各种活动的多功能复合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农村宅基地闲置情况严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闲置宅基地利用有利于盘活闲置资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基于基础理论,梳理并分析农村宅基地闲置成因,提出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闲置宅基地 宅基地退出程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南方 李忠汉
农村宅基地是乡村农民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多功能复合空间,是乡村地区人地系统进行交互的关键。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促使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方式和自身禀性产生历史性转变。农村闲置宅基地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再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成为协调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抓手。如何将闲置宅基地与农房进行有效资产转化,激活乡村振兴要素,促进乡村产业生态位升级转型和农民增收,是目前亟待探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再利用策略,以助于激发农民的参与内生动力、探索闲置宅基地多元利用、强调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利、提供足够的法律法规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闲置宅基地 再利用 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国民 龙圣锦
我国农村宅基地所有制形式经过三次制度变迁,才形成现有的宅基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二元"权能结构。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法律赋予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能不完整,从而束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宅基地"三权分置"着眼于农村现代化改革的需要,促进宅基地所有权的权能结构从"二元"向"三元"转变,而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施遇到"资格权"创设法理依据不足、农民享有处分权能的问题存疑、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诸多困局,通过宅基地"资格权"的具体化、"三权"权能结构优化、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方式,方可有效促成农村宅基地所有制改革的完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祥 胡银根 张亦弛 虞加林 张豪
[目的]识别与量化宅基地多功能,分析宅基地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功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要素和结构识别宅基地多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宅基地功能值,综合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度量和分析宅基地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1)德清县的宅基地以社会、生态功能为主,经济、文化功能为辅,不同类型村庄的宅基地多功能表现有差异:相较于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和搬迁撤并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各项功能具有明显优势。(2)德清县的宅基地生态、社会功能间呈中度协同关系,经济、社会功能间呈中度权衡关系,经济、生态功能间呈弱权衡关系,宅基地功能权衡强度在不同类型村庄显现差异:搬迁撤并类的经济、社会功能间权衡强度最大,特色保护类的经济、生态功能间权衡强度最小。[结论]宅基地功能间存在显著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未来应结合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制定差异化的功能优化策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温彩璇 许月明 胡建 李晓鹏 张红勋 李晋
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出新思路、新构想,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耕地与建设用地约束趋紧,而宅基地超标占用和"一户多宅"等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低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本文立足试点区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发现落实所有权、保障资格权并放活使用权是改革总基调,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政府职能和政策合力,探索农民自愿退出机制,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宅基地 三权分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洋洋 郭贯成 吴群 杨国嵘
文章从系统角度基于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的理论逻辑,并在江苏省选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3个典型村庄案例加以实证。研究表明:(1)宅基地利用转型即宅基地利用形态发生的趋势性变化或转折,通过宅基地利用转型实现其显性和隐性形态的重构。(2)宅基地利用转型系统是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内核与外缘双系统相互作用、互为补充而构成的复杂巨系统。(3)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存在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路径将为宅基地利用转型提供多种模式和可能性。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应充分考虑其系统因子条件,因地制宜、差异化地创新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怀 陈明红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须突破的一项土地制度改革。基于治理视角和对试点地区的考察,分析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模式。研究表明,宅基地“三权分置”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其政策意蕴在于发挥所有权治理功能进行权能重构,通过强化所有权治理功能统摄地位,兼顾资格权居住保障功能,适度放活使用权财产功能,构建适应中国特色土地产权制度的宅基地制度,推动乡村振兴。当前,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执行中仍面临所有权行使机制不完善、资格权保障机制未建立、使用权流转机制不顺畅等现实困境。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三权分置”权能重构与治理路径的实践模式和经验表明,只有突出所有权在宅基地治理中的根本地位,结合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择自愿有偿退出或使用权盘活模式,平衡资格权保障功能与使用权财产功能,才能破解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使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成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若男 阮荣平 刘爽 郑风田
研究目的: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封闭式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源错配、治理路径及制度绩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定量定性混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乡村振兴背景下,封闭式宅基地使用权与人口流动性增强的环境变迁不相适应,产生宅基地资源错配。(2)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需先行厘清村庄内部人地关系,进而建立外来农民非户籍所在地有偿使用宅基地制度。(3)向外来农民放开宅基地使用权对区域产业集聚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更深层次的制度绩效。研究结论:允许外来农民在非户籍所在地有偿使用宅基地,是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的制度改革方向。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袁铖
现行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存在着宅基地使用权不可转让性与农村住房所有权可转让性、农村宅基地物权与政府公权的矛盾。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缺失严重制约经济结构转型。实行农村宅基地立法理念转变,制定农地分区法,进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是化解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的现实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章合运 吕颖洁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项不动产用益物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主要方式有出让、转让、出租等。我国农村宅基地法律制度设计倾向其身份性和福利性,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宅基地存在法规规章滞后、监管不严、闲置浪费等问题。在分析农村宅基地存在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认为构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应当加强宅基地立法工作,完善宅基地登记公示程序,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流转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峻 李蒴 朱传梅
研究目的:在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背景下探讨与重构农村宅基地取得制度,推动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规范-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实地访谈发现,我国农村宅基地取得制度存在制度缺陷和管理难题。基于节地理念重构了农村宅基地取得制度。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应以宅基地取得制度的重构为切入点,有利于保护农民财产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实现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
关键词:
宅基地 集约利用 制度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