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97)
- 2023(16551)
- 2022(13792)
- 2021(12497)
- 2020(10196)
- 2019(23386)
- 2018(23020)
- 2017(43855)
- 2016(23929)
- 2015(26866)
- 2014(27150)
- 2013(27069)
- 2012(25793)
- 2011(23589)
- 2010(24006)
- 2009(22442)
- 2008(22499)
- 2007(20712)
- 2006(18335)
- 2005(16948)
- 学科
- 济(107833)
- 经济(107698)
- 管理(68142)
- 业(68077)
- 企(51340)
- 企业(51340)
- 方法(39635)
- 农(38219)
- 数学(34447)
- 数学方法(34121)
- 中国(32080)
- 地方(29206)
- 财(28206)
- 业经(26665)
- 农业(25442)
- 制(25436)
- 学(21750)
- 银(19679)
- 银行(19643)
- 融(18961)
- 金融(18957)
- 行(18898)
- 贸(18486)
- 贸易(18473)
- 易(17838)
- 环境(16941)
- 发(16512)
- 体(16443)
- 务(15788)
- 财务(15744)
- 机构
- 学院(354067)
- 大学(351682)
- 济(147526)
- 经济(144224)
- 管理(129409)
- 研究(127883)
- 理学(109807)
- 理学院(108420)
- 管理学(106608)
- 管理学院(105927)
- 中国(97997)
- 科学(77915)
- 京(75813)
- 财(71127)
- 农(66648)
- 所(66353)
- 研究所(59677)
- 中心(58678)
- 江(56736)
- 财经(54561)
- 业大(52735)
- 农业(51222)
- 经(49272)
- 范(48823)
- 师范(48361)
- 北京(48043)
- 经济学(45775)
- 院(45714)
- 州(44899)
- 省(41790)
- 基金
- 项目(229014)
- 科学(180105)
- 研究(168842)
- 基金(164577)
- 家(143714)
- 国家(142426)
- 科学基金(120722)
- 社会(108154)
- 社会科(102323)
- 社会科学(102296)
- 省(91108)
- 基金项目(86879)
- 教育(76555)
- 划(76284)
- 自然(75571)
- 自然科(73734)
- 自然科学(73711)
- 自然科学基金(72396)
- 编号(68715)
- 资助(66112)
- 成果(57160)
- 发(54590)
- 重点(52441)
- 部(50555)
- 课题(48828)
- 创(47518)
- 制(44998)
- 国家社会(44865)
- 创新(44557)
- 性(44021)
- 期刊
- 济(176081)
- 经济(176081)
- 研究(108432)
- 中国(79028)
- 农(65748)
- 学报(56853)
- 财(55708)
- 科学(52844)
- 管理(47432)
- 农业(43451)
- 大学(43174)
- 学学(40754)
- 教育(39572)
- 融(39192)
- 金融(39192)
- 业经(30969)
- 技术(29797)
- 财经(27420)
- 经济研究(27103)
- 经(23586)
- 问题(23249)
- 业(21383)
- 版(18548)
- 贸(17307)
- 技术经济(17270)
- 商业(16305)
- 科技(16193)
- 资源(16160)
- 世界(16043)
- 理论(16025)
共检索到551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艳飞 刘彦随 李玉恒
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统计和地理加权回归对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区域性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域,低值区集中在西南部地区。2000—2010年,区域间乡村转型发展相对差异减小,但空间差异格局固化。2乡村转型发展受自然因素、区位条件、经济及社会变化的综合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投资带动是主要驱动力,耕地资源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制约性不显著。3经济社会因素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强度存在区域差异,工业化、城镇化对东部地区乡村转型发展推动作用高于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对平原地区和西北部畜牧区乡村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明显。4应根据乡村发展基础和转型态势,制定区域差别化的措施和政策,改善区际协同环境及完善城乡互动机制,尤其提升中西部乡村地区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区域响应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广智
乡村旅游作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与面临转型升级的农业相融合而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业态,在解决我国欠发达的乡村经济发展方面确实的起到巨大的发展促进作用。而乡村旅游带来的高经济收益,市场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新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导向成为了驱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原动力。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转型升级 驱动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广智
乡村旅游作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与面临转型升级的农业相融合而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业态,在解决我国欠发达的乡村经济发展方面确实的起到巨大的发展促进作用。而乡村旅游带来的高经济收益,市场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新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导向成为了驱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原动力。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转型升级 驱动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程哲 蔡建明 崔莉 刘彦随
乡村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村剩余人口的就地安置、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在乡村转型发展驱动机制研究成果系统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辽宁盘锦某乡村旅游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二种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识别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立足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潘华 王姗姗
城市化的进程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在逐步加快,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质量的下降,在这种大环境下,衍生出一种乡村度假型旅游。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兴起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的驱动机制共分为:吸引物、市场需求、区域发展、系统动力、发展阶段五种。根据分析结果,从强化宣传、强化个性化发展、完善法律法规、重视开发模式、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文化资源作用及明确养生理念和服务取向七个方面提出乡村养生度假型旅游的开发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
养生度假 旅游发展 驱动机制 开发模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朱伟华 黄琳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康传 杨庆媛 吴江 周璐璐 陈鸿基 刘燕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POI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格局及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主要包括地理标志农产品、乡村民宿、农家乐、乡村电商及地票等5种类型,在主城都市区外围形成1个高密度半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形成1个以云阳、巫溪、巫山及奉节为主的次高密度环状区域,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武隆和石柱为中心形成2个高密度区域。(2)从全局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局部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高—高集聚区县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低—低集聚分布于主城都市区北部,高—低集聚位于铜梁。(3)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在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刺激下,进行乡村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在“消费乡村”的推动和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乡村空间商品化集聚形态。文章提出未来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互联网+农产品”“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土地要素市场化+乡村产业”田园综合体模式及其空间指引方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华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获得的政策倾斜和制度力度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进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各方面。其中,技术进步中的电子商务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村电商也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运营效率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迅速攀升,农特产品市场逐步打开并呈现稳步增长状态。可见,农村电商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媒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董又铭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乡村性是描述乡村地域特征的重要指标,其时空分异可以有效反映乡村发展及转型的基本面。聚焦我国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长江经济带",采用乡村性指数测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7年长江经济带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并运用GWR模型重点分析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长江经济带县域乡村性总体有所减弱,空间上呈现"东部低、中西部高"的特点;县域乡村性在城市群(圈)、省会及大城市附近呈现较低水平,向外围逐渐升高。(2)乡村性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传统农区,随时间推移明显缩减;低低集聚则集中在长三角、武汉、长株潭等城市群(圈)地区,且整体格局较为稳定。(3)农业技术、政府支持、资本投入、市场调节因素能促进乡村发展及转型,其中,农业技术的作用最强。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则兼具促进和限制作用。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乡村发展及转型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未来制定区域乡村发展策略应针对不同地区分类精准施策。
关键词:
乡村性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长江经济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龙花楼 李婷婷 邹健
选取能源开发、粮食安全和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等问题较为突出的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中部传统农区和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分别对其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这三大典型类型区乡村转型发展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乡村转型发展受内在因素和外援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各异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进而呈现不同的城乡关系,而城乡关系作为乡村转型发展优劣的重要衡量标准,反过来依此可审视内在因素与外援驱动力是否合理配套。②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的城乡非均衡极化发展;中部传统农区呈现城乡低水平均衡发展;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其城乡系统呈现较高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③为了顺利实现未来各典型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应强调增强其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中部传统农区应侧重推进其产业分工协作与城乡土地资源统筹配置;东部地区则应注重培育乡村新型产业体系。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动力机制 优化对策 中国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琳 刘莹
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即序参量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路径。在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下,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作为连接序参量与其他变量的重要纽带贯穿始终,即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借助一定程度的跨区域要素流动,参与大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中,同时参与到整体网络的产业分工,并反作用于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及经济联系,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引导、相互依托的协同作用使整体网络协同运转,使整个系统实现初级——中级——高级的协同演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廖静娴
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的生活质量的下降衍生出乡村养生度假型旅游新兴产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文章在研究乡村养生旅游的驱动机制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对乡村养生度假型旅游的开发模式提出合理的意见。
关键词:
乡村养生 驱动机制 开发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廖静娴
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的生活质量的下降衍生出乡村养生度假型旅游新兴产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文章在研究乡村养生旅游的驱动机制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对乡村养生度假型旅游的开发模式提出合理的意见。
关键词:
乡村养生 驱动机制 开发模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瑛
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府协调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必须以区域之间形成紧密的经济关系为基础。本文主要从市场视角分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理,为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分工 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志军 徐飞雄
以长沙市3个代表性乡村旅游地为例,基于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旅游支持因素、旅游需求、目的地管理、旅游供给、旅游创新和旅游地发展8个潜变量,构建乡村旅游地发展驱动机制假设结构关系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旅游地发展驱动因素的结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旅游支持因素、旅游需求、目的地管理、旅游供给、旅游创新均对乡村旅游地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旅游支持因素、旅游需求、旅游供给间接影响乡村旅游地发展。旅游需求、旅游吸引物分别具有最大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目的地管理、旅游区位分别具有最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旅游需求总效应最大,目的地管理总效应最小。②二维影响因素中,核心吸引物、资源区位和交通区位、制度支持、旅游需求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供给结构、旅游营销创新等因子对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③驱动力的相互影响及主导驱动力阶段性转换推动乡村旅游地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