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98)
- 2023(16447)
- 2022(14175)
- 2021(13164)
- 2020(10924)
- 2019(25067)
- 2018(24870)
- 2017(47143)
- 2016(25812)
- 2015(29080)
- 2014(28997)
- 2013(28502)
- 2012(26547)
- 2011(24079)
- 2010(24461)
- 2009(22916)
- 2008(22768)
- 2007(20429)
- 2006(18311)
- 2005(16180)
- 学科
- 济(101718)
- 经济(101568)
- 管理(77749)
- 业(73971)
- 企(60516)
- 企业(60516)
- 方法(42920)
- 数学(36103)
- 农(35863)
- 数学方法(35539)
- 财(29169)
- 中国(27680)
- 业经(26085)
- 制(24669)
- 学(23962)
- 农业(23703)
- 地方(20354)
- 理论(18122)
- 务(17217)
- 财务(17139)
- 体(17104)
- 财务管理(17097)
- 贸(17051)
- 贸易(17041)
- 银(16851)
- 银行(16799)
- 易(16506)
- 企业财务(16221)
- 融(16132)
- 金融(16125)
- 机构
- 大学(375775)
- 学院(371775)
- 管理(143936)
- 济(142752)
- 经济(139334)
- 研究(126791)
- 理学(124143)
- 理学院(122652)
- 管理学(120242)
- 管理学院(119564)
- 中国(94823)
- 京(80953)
- 科学(79101)
- 财(69658)
- 农(64388)
- 所(64226)
- 研究所(58127)
- 中心(57275)
- 江(56477)
- 业大(56236)
- 财经(54443)
- 范(51639)
- 北京(51192)
- 师范(51184)
- 农业(49409)
- 经(49320)
- 院(45703)
- 州(45346)
- 经济学(42364)
- 师范大学(41461)
- 基金
- 项目(250004)
- 科学(196417)
- 研究(183945)
- 基金(181211)
- 家(157986)
- 国家(156590)
- 科学基金(133837)
- 社会(115408)
- 社会科(108918)
- 社会科学(108889)
- 省(97110)
- 基金项目(95627)
- 自然(86468)
- 教育(84711)
- 自然科(84429)
- 自然科学(84405)
- 自然科学基金(82854)
- 划(81942)
- 编号(75356)
- 资助(73937)
- 成果(63552)
- 重点(56019)
- 部(55147)
- 课题(52498)
- 发(52447)
- 创(51519)
- 制(48095)
- 创新(47996)
- 科研(47317)
- 教育部(47289)
- 期刊
- 济(166304)
- 经济(166304)
- 研究(112431)
- 中国(77766)
- 农(63375)
- 学报(62706)
- 科学(57221)
- 财(54244)
- 管理(53835)
- 大学(48306)
- 教育(46271)
- 学学(45154)
- 农业(42504)
- 融(33893)
- 金融(33893)
- 技术(31509)
- 业经(27732)
- 财经(26948)
- 经济研究(24500)
- 经(22947)
- 问题(21211)
- 版(20285)
- 图书(19986)
- 业(19839)
- 科技(18089)
- 理论(18018)
- 技术经济(17254)
- 业大(16838)
- 现代(16515)
- 实践(16452)
共检索到560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凤增 袭威 徐月华
乡村要实现振兴和走向共同富裕,面临着治理方面的挑战。本研究基于制度逻辑理论的视角,选取山东省博山中郝峪村和陕西省礼泉袁家村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式分析。展示了两个村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过程中,各种外来制度逻辑与原生制度逻辑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以及这些制度逻辑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研究发现,在乡村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制度逻辑的碰撞和融合促进了乡村治理质量的改进。党组织逻辑、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和公司逻辑4种外来制度逻辑通过党组织领导、基层民主决策、村庄业态规划、股份制合作等策略实现了与原生宗族逻辑的融合共存,共同构成了乡村治理体系,并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本文的研究对乡村治理以及制度逻辑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本文的发现还为乡村优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广海 刘二恋 董跃蕾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的指标评价体系,实证测度和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的时空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其空间关联特征,同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乡村旅游与区域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持续、稳步提升,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较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2)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共同富裕水平将上升0.258%,邻近省域上升0.126%;(3)乡村旅游分级指标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发展条件对本地共同富裕存在正向作用,且对邻近省域存在不同程度溢出效应,文化效益仅存在直接效应,溢出效应不显著;(4)乡村旅游发展对于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戴春亮
共同富裕是人民共同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我国乡村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背景下,推动乡村共同富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完善乡村制度机制,兼顾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当前而言需衔接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建立乡村各产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乡村发展的内外联动机制,与共同富裕相关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机制建设 理论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淑娟 谢文武 黄镇
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激发绿色产业创新潜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助力全民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特征体现。进一步激活乡村旅游,是促进我国旅游业经济高效率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方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蛋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激励人们前来消费,提升乡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很多乡村地区都已经着手大力发展旅游业,但还存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乡村旅游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的机制与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共同富裕 农民收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小华 李昕儒 刘魏
本研究利用中国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探索了乡村数字治理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数字治理促进了农户家庭共同富裕水平提升,主要通过缓解精英俘获现象、促进家庭创业和缩小数字鸿沟的方式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其中,乡村数字治理更加有助于缓解位于大起伏山地及以上区县的精英俘获现象、促进低人力资本家庭创业、助力非老年独居家庭跨越数字鸿沟,进而有助于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乡村数字治理更有助于有劳动力回流的家庭和促进财政支持能力相对更强区县的家庭迈向共同富裕。因此,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首先应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数字基建,逐步建立完善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便捷;其次应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让农村农民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实现“软着陆”,有效享受数字政府带来“智慧红利”,确保乡村数字治理更有温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兴锋 王力 董伟萍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途径。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共同富裕与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均在上升,且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但中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明显;(2)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其促进共享富裕的“分好蛋糕”效应强于促进总体富裕的“做大蛋糕”效应;(3)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通过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创业活力和农村产业融合三种渠道促进共同富裕;(4)在空间异质性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婉婷 卢秀茹
【目的】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间的机理关系,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富裕”和“共同”两维度选取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建共同富裕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从数字设施建设、数字平台建设、数字金融建设三方面选取5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①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②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的驱动效果最为显著,东部地区次之,但没有证据证实对中部地区共同富裕有影响。③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④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随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强 李冬 徐生霞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其如何有效赋能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考虑到政策重视程度差异,对PP-IPM模型测算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同时,从经济发展和收入差异两个方面对共同富裕进行测度,分析二者的演进特征。进一步,探究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并从不同发展程度和区域差异两个层面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样本期内,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和共同富裕程度均呈现上升态势,且二者均体现出东、中、西地区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有赋能效应,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程度的提升,而在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直接影响效应更强,在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间接影响效应更强;最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振兴对低程度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可有效赋能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基于研究结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激发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要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医疗教育保障,逐步实现富民增收;要针对东、中、西三大区域,因地制宜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兴锋 王力 董伟萍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途径。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共同富裕与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均在上升,且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但中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明显;(2)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其促进共享富裕的“分好蛋糕”效应强于促进总体富裕的“做大蛋糕”效应;(3)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通过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创业活力和农村产业融合三种渠道促进共同富裕;(4)在空间异质性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增。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健
在脱贫攻坚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如何深化乡村振兴成为新发展阶段乡村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点。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过程。迈入新发展阶段,厘清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实现相对富裕,提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耦合机制 制约因素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心蕊 黄雅妮 黄凯洁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旅游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价值,更要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创业关注社会价值,为解决我国乡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的路径。文章聚焦明月村的社会创业实践,从“主体-实践-效应-保障”这一过程视角探讨社会创业推动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作用机理与适用情境。研究发现:社会创业主体兼顾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创业目标,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创新发展与资源共享持续推进主体赋能与社区资本提升,并建立制度化的共享机制,从而提升了乡村旅游地的发展程度与共享程度,推动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文章的研究发现对于探索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雷琼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内涵体现在:激发农民积极性,提升农民致富能力,为农民提供公平的发展条件。研究证明,运行良好的乡村治理机制能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形成公平有序的乡村发展环境。因此,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亟需对乡村治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创新。在激发乡村发展整体活力方面,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建统领的引导功能;在提升农民致富能力方面,应规范乡村治理制度,充分落实乡村自治,厚植文化资本,发挥致富精英的带头作用;在保障公平方面,应积极拓展乡村治理资金来源渠道,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文
步入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D村和广东S村两个案例,依照“资源—规则—效能”分析框架,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于股权结构、参与方式和分配原则的不同,形成不同取向的内生规则,进而影响乡村共同富裕成效。其中,以集体化股权结构、过程式参与、公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社区合作型集体经济,维系了经营过程的集体性和内生规则的公共性,进而提升了乡村共同富裕内生发展能力。而以个体化股权结构、监管式参与、共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偏重于集体经营的经济属性且吸纳了政治动力,致使内生规则的去公共化以及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移。从战略定位来说,集体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经营的层次,还应着眼于激发集体的政治活力,并由此建构公共性的规则秩序,以便对乡村共同富裕事业施以正向性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文
步入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D村和广东S村两个案例,依照“资源—规则—效能”分析框架,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于股权结构、参与方式和分配原则的不同,形成不同取向的内生规则,进而影响乡村共同富裕成效。其中,以集体化股权结构、过程式参与、公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社区合作型集体经济,维系了经营过程的集体性和内生规则的公共性,进而提升了乡村共同富裕内生发展能力。而以个体化股权结构、监管式参与、共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偏重于集体经营的经济属性且吸纳了政治动力,致使内生规则的去公共化以及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移。从战略定位来说,集体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经营的层次,还应着眼于激发集体的政治活力,并由此建构公共性的规则秩序,以便对乡村共同富裕事业施以正向性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文
步入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D村和广东S村两个案例,依照“资源—规则—效能”分析框架,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于股权结构、参与方式和分配原则的不同,形成不同取向的内生规则,进而影响乡村共同富裕成效。其中,以集体化股权结构、过程式参与、公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社区合作型集体经济,维系了经营过程的集体性和内生规则的公共性,进而提升了乡村共同富裕内生发展能力。而以个体化股权结构、监管式参与、共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偏重于集体经营的经济属性且吸纳了政治动力,致使内生规则的去公共化以及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移。从战略定位来说,集体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经营的层次,还应着眼于激发集体的政治活力,并由此建构公共性的规则秩序,以便对乡村共同富裕事业施以正向性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